小记者手工制作花馍馍

小记者手工制作花馍馍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高峰 宋尚勇 田丹丽)“看,这是我捏的小鱼!”“老师,我捏的福娃漂亮吗?”“太像了,真漂亮!”为了让小记者们体验花馍传统文化,提高动手能力,7月31日下午,中原商报《花季雨季》小记者周刊组织小记者走进禾麦新语花馍馍制作中心,学习花馍的制作历史和工艺流程,了解非遗文化,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亲手制作花馍。

了解花馍历史

当日下午,本报小记者按时在禾麦新语花馍制作中心集合。“福禄寿桃、吉祥双鱼、岁岁(穗穗)平安……”一进门,小记者们就被五颜六色、造型各异,象征吉祥寓意的精美花馍馍所吸引。

小记者手工制作花馍馍

活动中,工作人员首先给小记者普及花馍知识,讲解花馍的历史传承、制作流程等。工作人员介绍着:花馍,也称“面花”,北方花馍是河北邯郸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北方花馍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北方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款花馍,都有着象征美好的寓意。比如,石榴,寓意着多子多福;小鸡,寓意着大吉大利;刺猬,寓意着五谷丰登……

“花馍上的颜色是用什么做的?”小记者们认真听讲,并不时回答着老师提问:“颜色是用各种不同的蔬菜汁做的。”他们认真地学习制作原料的常识。花馍老师称,花馍传承历史悠久,不仅仅外观好看,而且营养美味。主要原料以面粉、酵果、果蔬汁、牛奶为原料,凭借匠人独特的纯手工制作方法捏制成各种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同时,花馍制作艺术精巧,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民俗内涵丰富,是艺术性极高的民间传统艺术品,既有可观赏的艺术性,又有可食的实用性。

体验DIY乐趣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花馍,今天终于可以自己亲手来做啦!”在活动体验环节,由于制作时间和保存等原因,此次禾麦新语花馍馍制作中心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小记者提供了各色各样的彩色超轻黏土材料,并有面点老师全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制作花馍。

小记者手工制作花馍馍

“大家先把黏土揉成小馒头大小,然后轻轻压出尾部,用筷子修饰,然后装饰眼睛……只见传授老师用简单工具,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金鱼就做成了。”在禾麦新语花馍馍老师的指导下,在场的小记者专心致志,不一会儿便用“面团”做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小鱼。除了做小鱼,小记者还在面点老师的指导下,做出了福娃,并有不同颜色,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

“做花馍不仅要有技术、有耐心,还必须认真、专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花馍。”花馍老师告诉小记者们,制作花馍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把全部心思用在制作花馍上。在老师手把手教授中,同学们很感兴趣,也跟老师学的有模有样,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

在花馍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面团在小记者手里变了模样:有活泼可爱的小鱼、憨态可掬的福娃……把自己作品放在盘里,如同展开了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今天我非常开心,这是我做的小鱼和福娃,我要回去把它们拿给小伙伴看看。”看着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开心地对记者说。参加活动的家长们也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了花馍的历史传承和做法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小记者手工制作花馍馍

活动最后,花馍馍老师们还对小记者们制作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其中优秀作品的小记者给予了奖励。小记者以自己聪明机智的想像力和超凡的动手能力,做出一个个超出想像的完美作品,令老师和家长们啧啧称赞。

花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领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培养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