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手工製作花饃饃

小記者手工製作花饃饃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高峰 宋尚勇 田丹麗)“看,這是我捏的小魚!”“老師,我捏的福娃漂亮嗎?”“太像了,真漂亮!”為了讓小記者們體驗花饃傳統文化,提高動手能力,7月31日下午,中原商報《花季雨季》小記者週刊組織小記者走進禾麥新語花饃饃製作中心,學習花饃的製作歷史和工藝流程,瞭解非遺文化,並在老師的指導下現場親手製作花饃。

瞭解花饃歷史

當日下午,本報小記者按時在禾麥新語花饃製作中心集合。“福祿壽桃、吉祥雙魚、歲歲(穗穗)平安……”一進門,小記者們就被五顏六色、造型各異,象徵吉祥寓意的精美花饃饃所吸引。

小記者手工製作花饃饃

活動中,工作人員首先給小記者普及花饃知識,講解花饃的歷史傳承、製作流程等。工作人員介紹著:花饃,也稱“面花”,北方花饃是河北邯鄲的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北方花饃已有1000多年曆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北方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款花饃,都有著象徵美好的寓意。比如,石榴,寓意著多子多福;小雞,寓意著大吉大利;刺蝟,寓意著五穀豐登……

“花饃上的顏色是用什麼做的?”小記者們認真聽講,並不時回答著老師提問:“顏色是用各種不同的蔬菜汁做的。”他們認真地學習製作原料的常識。花饃老師稱,花饃傳承歷史悠久,不僅僅外觀好看,而且營養美味。主要原料以麵粉、酵果、果蔬汁、牛奶為原料,憑藉匠人獨特的純手工製作方法捏製成各種活靈活現的人物、動物、花草樹木等,體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獨特魅力。

同時,花饃製作藝術精巧,色彩鮮豔,造型美觀,有著很強的象徵意義,民俗內涵豐富,是藝術性極高的民間傳統藝術品,既有可觀賞的藝術性,又有可食的實用性。

體驗DIY樂趣

“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花饃,今天終於可以自己親手來做啦!”在活動體驗環節,由於製作時間和保存等原因,此次禾麥新語花饃饃製作中心為參加本次活動的小記者提供了各色各樣的彩色超輕黏土材料,並有麵點老師全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製作花饃。

小記者手工製作花饃饃

“大家先把黏土揉成小饅頭大小,然後輕輕壓出尾部,用筷子修飾,然後裝飾眼睛……只見傳授老師用簡單工具,眨眼間一條活靈活現的小金魚就做成了。”在禾麥新語花饃饃老師的指導下,在場的小記者專心致志,不一會兒便用“麵糰”做成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魚。除了做小魚,小記者還在麵點老師的指導下,做出了福娃,並有不同顏色,整個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

“做花饃不僅要有技術、有耐心,還必須認真、專注,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花饃。”花饃老師告訴小記者們,製作花饃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把全部心思用在製作花饃上。在老師手把手教授中,同學們很感興趣,也跟老師學的有模有樣,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領。

在花饃老師的指導下,一個個麵糰在小記者手裡變了模樣:有活潑可愛的小魚、憨態可掬的福娃……把自己作品放在盤裡,如同展開了一幅神奇美麗的畫卷,讓人賞心悅目。“今天我非常開心,這是我做的小魚和福娃,我要回去把它們拿給小夥伴看看。”看著自己的作品,同學們開心地對記者說。參加活動的家長們也表示,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瞭解到了花饃的歷史傳承和做法的相關知識,也鍛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小記者手工製作花饃饃

活動最後,花饃饃老師們還對小記者們製作的作品進行點評。對其中優秀作品的小記者給予了獎勵。小記者以自己聰明機智的想像力和超凡的動手能力,做出一個個超出想像的完美作品,令老師和家長們嘖嘖稱讚。

花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此次活動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領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培養了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