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四十六):縱橫捭闔,竭盡全力維持歐洲的和平

鐵血宰相俾斯麥(四十六):縱橫捭闔,竭盡全力維持歐洲的和平

俾斯麥對於俄羅斯的反對其實是一次感情用事,而對於奧地利的選擇,也單純是想選擇一個弱小的國家以期獲得更大的利益。

之前的三國聯盟曾經給德國帶來保障,但這個聯盟畢竟是隨時可能崩塌的,俾斯麥急於將之以新的聯盟取代。而俾斯麥的目的還不止如此,實際上,他打算要將德奧的憲法合為一體,這其實是一個全然感情用事的決定,那些早已經破滅的,他想要重新喚回,那些曾經被他排除在國家之外的民族,如今他又想要與之聯合。

在俾斯麥看來,自己的選擇總是有著理論依據的。他總論當時形勢:“無論哪一種聯盟都不能當作是穩固的,我們與俄羅斯的朝代的聯盟,或根據德意志人與匈牙利人之間的民眾同情的聯盟,都不是穩固的。如噩夢那樣可怕的為反對德意志而發生的聯盟還是有的我們仍然渴望與俄羅斯和好。倘若因為俄羅斯攻打我們或奧地利,無和好的可能,就會發生與俄羅斯作戰,或與俄羅斯、法蘭西、意大利三國作戰——這樣的一場戰事會有極其嚴重的後果,對於這樣的一場戰事,即使是我們打勝,我們的所得與所付出的痛苦是不相稱的。”

最終,他與奧地利聯盟結成後,俾斯麥開始被世界大戰的魂魄糾纏,似乎再沒有什麼可以使得這個靈魂不再出現。

俾斯麥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時歐洲的時局,也決定了整個歐洲的外交政策。在那段時間,俾斯麥重整了中歐,他拋棄自由選擇,並俄羅斯分開了,他嘗試同英國友好,而他無法成功。

雖然這件事失敗了,但俾斯麥的好運還是在幫助他,英國拒絕加入一切反對法國的聯盟,而俄國因此開始趨向與德意志列強友善的新三國聯盟,這個聯盟是有關分享巴爾幹利益的。

聯盟在1884年到期限後,俾斯麥又著手成立了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的三國聯盟,此舉是阻止意大利與法國聯合,也想解除意大利與奧地利間的仇恨。

俾斯麥一直在竭盡全力維持歐洲的表面和平,用自己的外交手段斡旋在奧地利與俄羅斯之間。

到1885年時,三國聯盟因對保加利亞問題的不同意見終於宣告破裂,俾斯麥與奧地利、意大利、羅馬尼亞聯合,而俄羅斯人逐出那個巴騰堡元首,自己管理保加利亞;維也納人忽然要求德意志幫助他們的巴爾幹計劃。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狀況,俾斯麥的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維持現狀。“倘若因為俄羅斯放肆侵犯或不顧條約而挑釁,我們準備用全力扶助奧地利;倘若因為奧地利未同我們會談而侵犯塞爾維亞,因而與俄羅斯作戰,我們就不準備對德意志說這次要同俄國打仗。”

1887年,俾斯麥再次提議與俄羅斯聯盟,但是與奧地利的聯盟依然不動,他的嘗試獲得了一些成果,但依舊並不紮實。而到了那年年底,歐洲地位,特別是德意志的地位開始下降,威廉一世已經九十歲高齡,而太子又得了重病,俾斯麥用法文寫信給索爾茲巴利貴族,解釋德意志的聯盟政策的許多意義,同時示意英國應該同德意志聯手。

“我們的軍隊是全數階級人民,不分上下貴賤形成的,……前幾百年的戰爭,有發生於朝代的心境的,或發生於君主的奢望,現在變作不可能了。……由此看來,我們的兵力必定首先為自衛而設立的,只能當國人都深信有必要抵抗他人攻擊,然後發起反擊的。……德意志帝國……不能不考慮其因反對德意志而能成立的聯盟問題,我們假設奧地利被他國征服,或變作弱國,或變作仇視我們了,既是這樣,我們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就變得孤立了,一面有俄羅斯,一面有法蘭西,或許這兩國聯合起來……奧地利、德意志。與此時的英國相同,同屬於富強的國家,……所以愛和平,維護和平,奧地利和英國都曾坦白地承認德意志帝國變為衰弱的狀況是不利,但是法國與俄羅斯會恐嚇我們的。……”

“有兩國的利害與我們是相關的,只是我們不能說定這兩個國家是否會拋棄我們,無論哪一位德意志皇帝只能採用一種政策,這個政策就是保護諸友邦的獨立,這些友邦同我們自己一樣,都是滿意於在歐洲中現有的政治地位。所以我們避免與俄羅斯作戰,只要這樣的避免與我們的平安能並容又只要無事情發生以責問奧地利、匈牙利的獨立,我們的一件要緊事情,就是這個國接連成為強國。我們的慾望就是要保護在東方利益(這個利益是與我們無分的)的諸友邦,將由於合力……以變作勢力強盛,足以強逼俄羅斯不敢用兵。……倘若和局不能免於被破壞,足以用來有效地抗拒俄羅斯。只要無害於德意志的利益,我們將守中立。有人認定無論哪一位德意志皇帝將以兵力取奪俄羅斯,以便推測或致弱我們所欲幫助的諸國,這是無稽之談。”

俾斯麥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以這樣的條件與索爾茲巴利商量聯盟,但英國首相對此始終保持冷淡。他願意聯盟反對俄羅斯,但不願意聯盟反對法蘭西,但他也不想斷然回絕,於是他模稜兩可地回覆俾斯麥:可惜我們不是生活在彼得時代,那時候是貴族當權,我們能實行一種積極的政策,有如在維也納會議之後,‘使英國變作歐洲最富的國,受他國最尊重的國’。現在是民主制當權,我們有政黨制度,凡是一個英國政府都要直接依賴於輿論的潮流,這就是這種制度之賜,這一代只能夠審時度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