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教會了職場人什麼?

相信看到本文標題的你,一定對於標題所提到的電影不陌生。關於標題裡所寫到的這部電影的劇情我們暫且不討論,就單從製作方來看,這部劇在一定程度上有職場人應該去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教會了職場人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講,導演的水平決定了一部片子的成敗,文牧野的處女作怎麼就得到了那麼多好評?不妨從職場的角度一起來分析下原因。

導演文牧野的這部處女作是屬於現實主義批判題材電影,這類影片往往諷刺一些社會現象和制度,希望能呼籲社會關心和改變一些現象。這類題材比較敏感,觸碰不好會引起社會圍攻。也因為這個題材難拍,如果導演拍好了自然會得到讚揚。但是敢於邁出這一步,需要導演的勇氣。

導演文牧野邁出了這一步,題材觸及社會問題。擁有這樣的勇氣,再去拍好自己的電影,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讚賞繼而可能獲得支持,如監製徐崢這樣評價他:“他是天生要做導演的人。希望通過個人的經驗與判斷,讓大家看到新導演的表現,中國電影需要這樣的新導演。”

《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教會了職場人什麼?

反觀我們的日常工作,如果職場人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工作任務就畏畏縮縮不敢肩負,這自然在一次次丟到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

一些初入職場的職場小白,由於經驗有限,遇到問題就叫苦不迭。其實,很多職場大咖也都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大家智商都差不多,只是多些工作經驗而已,職場小白麵對問題往往會焦慮不堪,沒有勇氣面對。職場人遇到問題,心態先放平和,要有解決問題的勇氣,而是遇到問題就退縮,那樣永遠不會進步。

如果職場人需要去完成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工作任務,恰巧職場人沒有推脫而是勇敢去承擔了,上司自然會看到他的想法,而且會給予實質的幫助和指點。

有時候工作任務考驗的往往不僅是職場人的能力,還有他的勇氣。若還沒有嘗試,就害怕失敗,這樣的職場人往往只能默默的在原地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