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簡稱爲豫,有大象的地方。河南在什麼時間生活著大象?

拽著油腔飆氣話


河南省簡稱“豫”,之所以以此命名,充分說明了先發現先命名,以及河南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一起倆探究其中的歷史。

河南在很久之前,真的有很多大象。從現在發現的甲骨文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再加上在近些年的考古挖掘中,也在河南省發現了大量的大象化石,因此有歷史學家就提出了河南省最所以簡稱“豫”,是因為產象而得名。

滄海桑田,很早很早之前的河南原來是一片原始森林。原來,古時的豫州即現在的河南一帶,是一個森林茂密、溫暖溼潤、原野肥沃的地方,很適宜大象的生存,相傳遠古時期,河南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而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起源,並且很多學者認為黃河流域至遲在殷代尚有較多的大象,至於這裡的大象在什麼時候滅亡的尚沒有定論。

但也有學者認為河南的簡稱為“豫”,應指的是“天象”“大氣象”,印證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豫字還有“天大地大”且“和諧”之意,據《爾雅》:“豫,樂也,厭也,安也,舒也。”所以豫州,意指“天地四時和順,百姓安逸舒適”之地。

總之,無論河南的簡稱為豫的真相如何,但通過考古發現這裡確實曾經生活著很多大象,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它們被人類無情地獵殺,最後也就滅絕了。還是保護環境吧,否則下一個滅絕的就是我們人類了。


密探零零發


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簡稱,河南簡稱“豫”,這個簡稱的來歷是什麼?真的和大象有關嗎?

“豫”字和大象的關係

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牽著大象。豫,形聲。從象,從予,予聲部。象是瑞獸,代表了安和、祥樂,這就是豫字的本意。

《說文解字》中,豫,象之大者。《老子》中提到,豫焉若冬涉川。範應元注:“豫,象屬。”

古代的河南,真的有大象嗎

有一種說法是,在夏商期間,我國的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的大片區域,河流縱橫,森林茂盛,野象很多,因而,河南又被形象地描繪為人牽象之地,這即是象形字"豫"的來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稍微有古生物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除南北兩極外,大象化石几乎在地球各個地方都有出土,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別再以訛傳訛了哦。

“豫”字的真正含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豫為象之大者,很多人便下意識的認為此“象”為大象的象。事實上,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呢!“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豫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寬大、舒緩之意取此字。大象是大氣象,而不是動物大象。大氣象是“豫”的本意,由此引申為大,“凡大皆稱豫”。

在《辭源》中,大象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後引為封建帝王的一統天下。當年,禹之所以把自己都城所在地稱為“豫”,顯然是把此地看作了天下的中心和本源。


大河客戶端


河南為什麼簡稱豫呢?又為什麼會被解釋為大象?

在河南博物院大廳裡有相關的解釋。甲骨文中的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

大禹分九州,其中就有豫州。當時的豫州範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東、安徽、河北局部地區。大禹成為部落首領後,將首都陽城(在現在河南登封一帶)所在的州稱為豫州。河南稱為豫便從此開始。《爾雅》中對“豫”是這麼解釋的:“豫,樂也,厭也,安也,舒也”。《尚書·禹貢》說:“豫,舒也。”意思就是快樂、安適。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豫”又被解釋為大象呢?大象與河南有著不解之緣。遠古時期,河南有大片的灌木、森林、沼澤,氣候溫熱潮溼,相當於現在的非洲和阿拉伯草原地區,這裡是大象和恐龍的樂園。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說河南原來稱為豫州,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的形象。《說文解字》中解釋豫為象之大者。這就模糊了,這個象是大象還是氣象?《辭源》中對“豫”的解釋就更加清晰了,這裡的大象為一切事物的本源,後引為封建帝王的一統天下。

從這張圖來看,宋以前的氣溫比現在高得多。據歷史資料記載,亞洲象生存的北界是41°N,即大約現在北京、河北以南都曾經有大象生存。現在只在雲南西南仍有大象分佈,大象生存的北界整整南移了將近17個緯度。甲骨文中就有中原地區獵象、訓象、使用象、用大象祭祀等記載。在殷墟中有三個象坑,裡面有完整的大象屍骨和殉葬的象奴。

秦漢以後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的大量捕殺等原因(象皮可以做鎧甲、車篷等,象牙可以裝飾品和官員上朝手持的象牙笏板),黃河流域的大象急劇減少。大象活動地域不斷向南移。但至少在宋代,南陽一代還有大象活動。《宋史五行志》中記載了一頭大象在南陽唐河毀損農田,百姓經過一年多的圍捕,把大象殺而食之,並把皮和牙獻給了官府。這也是活體大象出現在河南的最晚的記載。

事實上在遠古時代,河南不僅有大象而且恐龍也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豫西南的南陽淅川、西峽、內鄉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南陽南召、信陽息縣、洛陽偃師,鄭州新鄭都出土過大象化石。尤其在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的工地上出頭了大量的大象化石,更進一步證明了竺可楨的學術觀點。



鄭州楹聯


小學還是初中時,記得語文教科書裡有一篇就是說黃河流的大象化石的。有心的可以去翻閱一下


衛仁閔


大家好,身為河南人,我為大家解釋下為何河南的簡稱為豫。


由於年代久遠,說法不一,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豫”的由來

“豫”字由“予”和構“象”成,這裡的為“予”同“餘”,是我的意思。“象”是天象的意思。也就是觀測天文星象,也有大氣象的意思。

簡稱“豫”的由來要追溯到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也稱龍師,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十分之大,其中最重要的發現要數玄秘無比的五行八卦。相傳他遊歷各地,觀天文察星象,建畫卦臺,最後在中原伊洛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內的太行山上修建最後一座畫卦臺,並將其他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八卦圖。

後來,經過大禹治水後據此在豎亥的幫助下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而中原地區居中,因此,這裡被稱為豫州。建省之後,便將河南簡稱為豫。

真的有大象嗎


河南省在解放後出土過黃河象化石,這說明,在上古時期的黃河流域確實存在過象群,但是,這也只能說明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象群,卻無法證明它是河南簡稱豫的原因。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看後記得點贊哦,謝謝大家。


清風齋


《說文解字》說:“豫,象之大者,從象,予聲。”徐中舒認為“《禹貢》豫州之豫,為象邑二字合文”,“豫當以產象得名,與秦時之象郡以產象得名者相同”。胡厚宣認為,河南一帶在《禹貢》《周禮》等書中被稱為“豫州”,這個“豫”字的字形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

一、西周以前河南盛產大象

在今河南洛陽、新鄭出土過二百萬前的象牙和臼齒化石。在河南淅川縣下王崗第九文化層中出土了亞洲象遺骨。在安陽殷墟的侯家莊西北崗殷代王陵區,曾於1935年發現過一座象坑,坑內埋象一匹和象奴一人。1978年,又發現了一座象坑,坑內埋一象一豕。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還有大量的“隻象”記載。所謂“隻象”,即捕獲到大象。“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郊)出土的商代遺物中,就有不少象骨、象牙和鏤刻象牙禮器以及玉雕象、象紋青銅器等精美的工藝品。由此可知,至少在殷商時期,河南地區仍然生活著大量的野生象。

商人還曾把大象用於戰爭。《呂氏春秋·古樂》“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象”,據漢人高誘注,是周公姬旦為紀念這個盛大武功所作的樂名,與象樂相配的還有象舞。《禮記·內則》亦云:“成童,舞象,學射御。”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匡卣”銘文有周懿王觀象舞、象樂的記載。

自西周起,大象的活動範圍已經從中原(包括黃河中下游一帶)往南遷徙到了江、淮流域。《孟子·滕文公下》說周公“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西周時期大象已被趕出了河南。《韓非子·解老》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孟子、韓非都是中原人,從他們的著作中可知戰國時期中原人對大象已經很陌生了。

春秋、戰國時期,大象雖巳匿跡於黃河流域,卻活躍在江、淮流域。西周晚期以後,大象的生存的北部邊界漸漸退到了秦嶺、淮河以南一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吳王闔閭率軍攻入楚國,楚昭王棄逃跑時,擺了“火象陣”,燒火隧系象尾,把象群趕入敵陣。此時楚國境內大象應該還是很多的。

二、野象在河南境內絕跡的原因

第一,氣候變化影響了野象的分佈地域。野生象適合生活在氣候較為暖溼的森林、沼澤地區。我國現代野生象主要分佈在北熱帶和南亞熱帶森林的複合類型之溝谷、山坡地帶。中國近八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呈現為階段式的由暖地轉冷過程,與野象分佈北界南移多相吻合。西周晚期以前,河南境內屬於北亞熱帶北部邊界,適合野生亞洲象的生存。春秋戰國以來,氣候漸漸變冷,今河南境內的大部分地區,氣候不再屬於亞熱帶氣候,不再適應大象生活。

第二,人類活動地區的增大和人口的增長,也使得野象的生活範圍逐漸變小。河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一時期大象在此地區基本絕跡。

第三,象的用途不斷擴大,人們對野象的補殺量不斷增大,也使得大象的生活範圍越來越小。到了宋代時,象牙就已經供不應求,需要從其他國家大量買入。宋太宗時期就下令禁止商人私下進行象牙貿易,象牙成為國家控制的稀缺商品。


饕餮的盛宴


殷人(商朝)除了大量飼養馬,牛,羊,豕等家畜以外,還飼養象。卜辭中有“乎象”、“令象”、“獲象”等記載,應當是獵獲象或讓象勞作的記載。

卜辭裡有關於是否讓象跟隨不對前往征伐的記載,與《呂氏春秋·古樂》篇“商人服象,為虐與東夷”的說法可以相互印證。《殷墟文字甲編》第2422片畫一懷孕的母象,其旁還緊隨一隻幼象,應當是殷人養象之圖。殷墟王陵區有兩座象坑,說明象也用來殉葬。甲骨文的“為”字,作人手牽象之形,亦可證“商人服象”之說是正確的。今河南地區在商代氣候溫暖溼潤,適宜於象群生殖,古稱其為豫州,與殷人養象當有關係。

–––《中國古代史·上冊》

之前看書看到了這裡,所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見長安31


夏禹時期把天下分為九州,豫州,是我國古代九州之一,地處中,所以也稱中州,中原。


有一種說法:河南的簡稱“豫”是以古代人類為輔導農耕生產,仰觀天象,制定曆法有關,所謂“凡大皆稱豫,惟天下大,大應為天”,因此,豫的內涵應為天象,所以也就有了豫州。

還有一種說法:夏商時期,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的大片區域,河流縱橫,森林茂盛,野象很多,因而,河南又被形象的描繪為人牽象之地,也是豫的來源。


悟坑長老


河南的簡稱為豫,來自古代的“豫州”。豫州是《禹貢》的九州之一,包括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區。這個“豫”字的“予”本身是“城邑”的“邑”字,“豫”就是有象之邑,代表先秦時代中原盛產大象。今天去河南省博物館,還能看到“大象中原”的展廳,“大象”兩個字,恰如其分,一語雙關。

除了“豫”字以外,還有其他幾個證據:

第一,上古帝王舜和象關係不一般。我們知道,在傳說中舜的弟弟就叫象,而《史記》中象的封地正是有鼻氏。我們知道,三皇五帝的傳說性質濃厚,如果說舜的原型是天神,那麼象的原型很可能就是野象。另外,舜居住在媯汭,後代陳國又是媯姓,而“為(為)”在金文和石鼓文中又類似牽象的形狀,舜死後據說也是“群象常為之耕”。而舜所在的有虞氏據說又在今天河南虞城。以上種種證據都表明中原和象有關。

第二,商代中原有象出沒被證實。一方面來自甲骨文,羅振玉先生經過卜辭研究,在《殷墟書契考釋》寫道:“象為南越大獸,此後世事。古代黃河南北亦有之。”證明商代有飼養大象。而商人似乎還把大象用於作戰,《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於江南”。那麼不僅證明商代有大象,還說明從西周開始南遷。當然,大象的南遷未必是周人武力驅逐,更可能是隨著中原墾荒、氣候變化。所以春秋後期大象就活躍到江南了,《左傳》有記載楚昭王讓大夫子期用象攻打吳軍。

到秦漢時期,江南也不適宜大象生活,所以繼續南遷到了嶺南、交阯一帶。東漢末年,北方已經沒有了象,所以孫權會作為貢品獻給曹操,然後也就有了曹衝稱象的故事。


林屋公子


中國文化科普:豫,和大象沒有太大關係。

誤解誤讀河南簡稱“豫”,就是誤解誤讀了偉大的中國文化。«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是說“大氣象”,氣象萬千之“氣象”,是“形象”之“象”,是“無形”之氣象,非“大象”也。

篆體字“豫”之偏旁,“予”,就是一個象形字,是代表南北氣流在這裡之交錯,相互交匯,造就了河南中原獨特的氣象氣候,為人類的自然生長提供了一塊風水寶地,是一片最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皇天后土。

號稱中國五經之首的«易經»卦爻中,就有“豫”卦,看看«易經»,就知道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乃“陰陽”,寒暑,雄雌;“四象”,春夏秋冬,東南西北,氣象輪迴,週而復始,運轉不停,常規不變,實為“太極”。這樣,就知道了“豫”為何意,就明白了河南“豫”的簡稱之取意了。

即便是河南古代盛產“大象”,也與河南的簡稱“豫”,沒有太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