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55e4680


執大象,乃大象無形。意思是:莫刻意主張,兼容百態。

後繼“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思意是:凝聚民心,有利民心,國泰民安。


家傳紅


對於老子的道德經的解讀,學術界向來是莫衷一是、各執一詞的。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只對提的這一句來探討一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通行的解讀大概有兩種:

一、按照大道來管理,天下的人都來歸順,來歸順而不互相傷害,就可以安平和泰。

二、如果遵守大道來行事,天下哪裡都可以去得,而且不會受到傷害,就會平安和泰。

當然除了這兩種外還有其他的解讀,但基本上以這兩種為主。

本人非常喜歡道德經,研習多遍,不敢說有多深的適詣,只有一些粗淺的感悟和不同的看法來分享一下。

道德經的核心內容就兩點,一是道,二是無為。這兩點可以說貫穿全篇。八十一章五千言,來來回回從不同的角度都在詮釋這兩點,這一章也不例外。

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是:按照大道來行事,天下的人都來歸順,來歸順了而不對他們過度的干預,順其自然,那麼天下就會安定,平和,通泰。

象是大道,而不害則是無為。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請各位同樣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們斧正,大家共同進步!


紅塵路過客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中講:

執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解釋如下:

執者,守也。大象者,道也。古之修道之聖人,能抱道守德,天下萬物都歸往之。萬物歸往相互不傷害。

治國則國家安穩,家庭寧和而天下康泰;

治身則天降神明,神明者,先天一氣也。先天一氣,自虛空中來,歸於自身,無損先天精氣,身安而大壽至也。

修道之人,樂美於此道而守一者,一者,先天一氣也,德一之能也。一者,自虛無中來,忽忽如過客也,修道之人,能靜定而德一之能留止於己身也。

道它決而無味,道它看也看不到,道它聽也聽不到。

但用道來治國,則國泰民昌,用道來治身,則壽命延長,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本章老子進一步說明道用無窮,執大象就是抱道守德。

修道之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物瞭然於心,用德一教化天下萬靈,使其相互不受傷害,非常安寧,平和,康泰。


逍遙谷逍遙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5章。《道德經》第35章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在這裡提出“大象”的概念,顯然這裡的大象不是動物,而是道的法象,即是大道。當你在掌握運用大道的時候,把握大道的自然本性,普天下的人們都會嚮往投靠過來。嚮往投靠的原因和目標,是道的無為,利而無害,能讓天下安享太平。那些音樂與美食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樂趣,它會吸引路過的人駐足不前,或者讓修行的人沉醉其中,讓其成為了修行大道之途的“過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道是無物無狀的,所以沒有感性的特徵。即使用語言來描述它,也是平淡無味的,它並不像音樂與美食那樣,刺激和滿足著人們的感官慾望。你去觀察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肉眼;你去聽聞它,它無法滿足你的耳朵;你想要用它,它似乎又沒有什麼用處,這就叫作“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修行者要知曉,

大道無形無象,並不似有形的器物那樣,能夠直接拿來滿足人們的感觀。但是,它有著無用之大用,它是萬物發端之所在,有了無形的道,才自然產生有形的器物。所以,修行者切勿迷戀於修行過程中看到、聽到的那些“樂與餌”,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專注於修行大道,莫生偏差,成為“過客”。


遊通天下


我們先搞明白什麼是“大象”。

“大象”雖然在《道德經》中只兩見(第三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但由於學者多將它與“道”混為一談,所以需要加以強調。“大象”是恍惚存在的正面之象,是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大象”體現了“道”的一個外在特點,是“道”之表象,是“道”釋放出來的能量。

“執大象”就是佔據主動地位把握著大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①。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過客止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⑤。

[通釋]

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來往的客人留了下來。道說出口,淡淡地它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註釋]

①執大象,天下往:掌握著大象,天下就會來歸附。執,把握,掌握。大象,大道之象,可參見《〈道德經〉中的幾個重要概念》中的“大象”。往,歸附,來附。

②往而不害,安平太:歸附沒有害處,都安定太平。“安平太”三字同義,都是太平安樂、沒有戰爭的意思。安,安定。平,太平。太,古本多作“泰”,寬裕,平安。

③樂與餌,過客止:快樂的生活和豐富的食物,使猶豫不決的人留下來。樂與餌,泛指各種生活享受。樂,快樂。餌,音ěr,美食。過客,過路人,此處指尚未決定歸往“大象”的人。止,留下來。

④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說出口,平淡地它沒有味道。之,放在“道”與“出口”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淡乎,淡淡地。其,代詞,它,指道。

⑤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之,代詞,指“道”。不足,不能。既,用盡,用完。“用之不足既”有版本為“而用之不可既”。

[意義歸納]

本章通過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再次揭示道的特點。

[考辨]

王弼本的“用之不足既”,諸多版本為“用之不可既”,如河上公本,有的版本還加了一個“而”,為“而用之不可既”。長沙馬王堆帛書與郭店竹書均為“不可既”了。其實,“足”可釋為“能”“能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與“用之不足既”完全可以平行並列,沒必要改成“用之不可既”。為什麼有的改動了呢?這是因為改動者把三句的關係搞錯了,把原本的並列關係看成轉折關係了。

[解讀與點評]

國家展現出富庶安寧的景象,天下就會來歸附。來歸附沒什麼壞處,就是安定太平。快樂和豐衣足食的生活,使路過的人留了下來。

這裡再回顧“道”“德”“樸”等概念,結合“大象”談談幾者的關係。

“道”是抽象的、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可對抗的法則。“德”是循道而行的優秀品質。“樸”是道的本質屬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現。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現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氣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景象。如欣欣向榮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風調雨順的景象,如幽靜安寧的景象,如和諧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應該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趨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現,是道釋放出來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現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趨附。用孟子話來說,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連“鄰國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大象是大道智慧的產物。

與“大象”相對應的是“假象”和“亂象”。“假象”和“亂象”是逆道而行的結果,是道釋放出來“負能量”,如過度開採和過度建築形成的經濟繁榮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環境與大氣汙染,帶來的經濟危機就是“亂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眾,此民眾不是聖人任用的具有“樸”的品質的官長,所以不要指望他們有多麼高的境界,他們要求的僅僅是快樂和吃得好;也不要以為天下民眾是奔“道”而來,而是奔由道產生的“大象”而來。老子“不以知(智)治國(第六十五章)”的思想決定了他不會主張用“道”招天下人來,而是任憑循道而行產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當然,這還不指“小國寡民(第八十章)”。“過客”乃遊走之人,遊移無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樂與餌”的“大象”吸引來的人。

因循大道才形成了大象,但道說出口,卻淡淡地沒有味道。見它見不到,聽它聽不著,用它用不完。

為什麼會“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呢?因為道雖然客觀存在,但它有“樸”的本質屬性,不可以“巧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已經說得挺明白了。儘管道沒有味道,但循道而行展現出來的大象卻欣欣向榮,讓天下人來歸附。


陳廣逵


老子的“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揭示了“道”的兩個特點,第一,是道屬無形的“大象”,也就是道“無所不包”的特點第二,把持了“道”,那麼可得天下來歸之態且不受傷害,也就是說,“道”是“化育萬物”,屬對萬物“利而不害”的存在。

1、老子眼中的道:無所不包,利萬物而不害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是《老子》三十二章裡面的一部分,大抵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把握了大道的法象,天下歸往,(因為循道而為),所以來歸不會受到傷害,繼而顯得一派平和、安全、康泰。

這句話的理解難點在於對“執大象”中“象”的理解。關於“象”的解釋,奚侗的《老子集解》中有這樣的註解:

大象,道也。道本無象,猶雲大象。

這便是說,這裡的“象”指的就是“道”,道因為是“無形”的,所以用大到無形的“大象”來稱呼他。另外,相信大家肯定不會把“象”理解為動物的那個大象吧。這裡的“象”指的是“法象”,是古代的一種哲學術語,一般用來代指自然界所有的現象。所以,這裡的“大象”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包含自然界所有的現象。

老子以“大象”代指“道”,實則揭示了道“無所不包”的特點,因為無所不包,所以無形。同時,又以“執大象”可“天下往”,繼而“安平泰”的前後關係告訴我們,“道”可以化育萬物,對萬物只有“利”而無害的。符合“道”的狀態,就是萬物生髮的最好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下,自然是平和、安全、康泰的。

那麼“道”明明能夠帶來“平和、安全、康泰”,為何卻如此難以把握呢?老子在後文告訴了我們答案。

2、道與音樂、美食相比,往往顯得淡然無味

在“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後面,老子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這是在說,好聽的音樂和美食,可以誘惑人們停住腳步。但是“道”一說出口,就顯得淡然無味,看不見,也聽不見它,但是它於萬物而言,卻是受用無窮的。

基於此,我們大抵便能夠體會為何“道明明能夠給世間萬物帶來無限好處,可以讓萬物免於害,讓萬物在最好的狀態下生長,但是這般好的東西,人們卻難以把握它”?因為與好聽的音樂和美味的食物相比,“道”顯得太淡然無味了。

說白了,就是

因為人類身上的私慾,讓人無法體會到的遵循“道”而行事的益處。因為私慾的存在,人在慾望的驅動下想要享受更好的東西,繼而追求超出自然範圍的生理快感,這便會導致人的身心透支,甚至引發爭鬥,這種違反“道”之自然而然的私慾,自然會將會把人引到“平和、安全、康泰”的反面。

“道”往往更多是要人抑制過度的慾望,將慾望控制在最合適的範圍內,而這種所謂的“合適”,大抵意味著人們要從內心深處放棄對美妙音樂、美味食物等的追求,這對於沉溺在物慾的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畢竟,與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相比,美食不是更“實際”一些嗎?但是,當人選擇“實際”的美食和美妙音樂的時候,就是放棄可以讓人無窮受益之道的時候。

3、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想必大家對於老子這句“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內在含義有了初步的瞭解了。老子這句話大抵是表明了道的兩個特色,即以“大象”之包容萬物表明“道”之無所不包的特性;而已“安平泰”表明“道”利萬物而不害的特性。而在“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句話的後半段,則告訴了我們,沉溺於耳目聲色之慾,往往是無法把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有無窮作用”的“道”的。


顏小二述哲文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想要完全理解這句話,就必須要結合這一章,乃至整部《道德經》才能理解!

“執大象,天下往。”大象無形,指的是道的形象。執道而行,則無往而不利!

“往而無害,安平泰。” “害”是有矛盾,互相又損,不能順。道可以與天下一切想合,安住於平和泰然的狀態。它是能夠和諧的,是自然的。

後面的一句話一定要聯繫在一起!

“樂與餌,過客止。” “樂”讀yue 是相對耳朵來說的,樂是一種聲音,是一種誘惑。“餌”是好吃的東西,是相對嘴巴來說的一種誘惑。要應對人的貪慾的誘惑。“過客”是相對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或者那個不動的自我!“客”是相對主來說的!

我們的內心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牽引,而那些牽引你的都是客!不是自己的主!

有好吃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的嘴巴貪慾迎著好吃的去了;有好看的,馬上就由著自己眼睛去看好看的了;有好聽的,又由著自己的耳朵去聽了。這時候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成為了客!

“客”貼切地說明了沒有悟道的人的狀態。無法找到清淨的自性的表現!

只要悟道,自性的主,成為自己的主人,擁有足夠的自律,能夠控制住自己,那麼煩惱就與自己無緣了。看到那些影響自己的“客”,不讓它們來干擾自己,我們以這種智慧品質去影響身邊的人,幸福自然得來!


小強愛寫作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促進生長而卻不去佔有,促進發展而不去禍害,恩澤萬物,卻不居功。

  • 有道之人,效法天道,道法自然。
  • 無道之人,卻是損不足而補有餘。

能執大象,也就是能實行大道。

因為大道為公,自然為而不害。天下之人,無不向往利益而不受損害,自然趨之若鶩。享受幸福安泰!


袁少安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何謂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無所不包,故曰大象。究何象哉?殆無極而已矣。顧無象為象,究將何所執乎?亦無執為執,斯於道不悖矣。人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則大象執焉,大道在焉。昔孔子告顏淵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是知大道所歸,即天下所歸。無論歸人歸道,俱是心悅誠服,又何害之有耶?吾知一氣相貫通,萬物皆默化。融融洩洩,上下相安於泰運之天。此直自然之依歸,非一時所感激。苟徒飾片時之耳目,未始不源源而來。但如世之雅樂可懷,香餌可口,亦足令過客停驂,流連不去,然可暫而不可常也。惟道無味,不似肥濃甘脆,令人咀嚼不已,饜飫無窮,而人之爽口悅心者,自不厭焉。此無味中之至味,非世味之濃所可擬。雖然,道無方所,亦無形狀,難想像亦難捉摸。故曰:視不見,聽不聞,而取之靡窮,用之不竭,有如是也。誠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斯道之所以為大耳。學者其知所向往哉!

此言人必效天地交泰,而後融融洩洩,不啻雅樂可懷,香餌堪味,令人歎賞不置。然其境地非易到也。苟當私慾甚熾,血氣將衰之時,不先從極動之處,漸而至於靜地,則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真息不見。惟動極而靜之際,勿來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屬陰,為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陰陽交媾,大入杳冥之境,似夢非夢,似醒非醒。於此定靜之中,忽覺一縷熱氣,混混續續,氣暢神融,兩兩交會於黃房之間,將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鉛現象。心花怒發,暖氣融融,元神躍躍,不由感觸,自然發生,斯了玄關兆象,太極開基也。斯時惟用一點真心,發真意以收攝之。此意屬陽為戊土。其實一意,不過以動靜之基,分為戊己之土而已。蓋玄牝未開,混沌之中,有此真意為主,即無慾觀妙之意,謂之陰土;及玄牝開而真機現,即有欲以觀其竅,謂之陽土。一為無名天地之始,一為有名萬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點真意,為之貫注。修行人能以真意主宰運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動而他馳。所謂天關由我,地軸由心;宇宙在乎身,萬化生於心,皆此時之靈覺,為之運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息,則真機未現,採之無益;略後一息,則凡念已起,採之又多夾雜,不堪為我煉功大藥。此須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於此一息中認得清、把得定,以為成仙證聖之本。雖然,此個玄關,始而其氣柔脆,只覺微有熱意從下元起,久則踴躍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勢。學人須於至微處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氣機大有力量,一任兀兀騰騰,隨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參一見,斯得之耳。到得氣機壯旺,一靜即天機發動,迅速如雷,雖一切喧鬧之鄉,不能禁止。總要有靈覺之心,為之主持,乃無差也已。



貓蒲貓譜


大象,即是大道。當人去執守運用大道的時候,把握了大道的自然特性,天下都會嚮往大道。

嚮往的原因和目標,是道的無為,利而不害,能讓天下安享太平。

音樂與美食,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樂趣,甚至會吸引正在修行中的人駐足不前,沉醉其中,讓這些修行人,成為行走大道的過客。

而大道無物無狀,沒有感性的特徵,雖然平淡無味,但卻推動了萬物的生髮,比如日月更替,四季的輪轉,不管你喜不喜歡,善不善良,大道依舊按照它的法則,對萬物施予。這種大象,有著無用的大用,是萬物的發端,與終極的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