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原文标题: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

——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一、龙潭人杰地灵,人文深厚

龙潭地处湖南省西部,雪峰山北麓,溆浦县南陲,连接怀化,邵阳两市的中方,洪江,洞口,隆回四县(市),方圆517平方公里,现有5乡2镇22个村,14万人。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1913)初设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961年10月设龙潭公社和龙潭镇公社。1984年龙潭镇公社和龙潭公社合并为龙潭镇。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龙潭文化发达,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的有谌氏武科三进士。溆浦所中武进士都属清嘉庆后,共11人,其中龙潭谌氏连中3人。谌思棠,溆浦县龙潭人,清嘉庆九年(1804)甲子经武闱乡试中武举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中武进士。由进士入湖南抚塘府任职。谌万芳,溆浦县龙潭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戊戌中武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己已科中武进士。由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后调任福建汀州协副将。谌琼林,溆浦县龙潭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乡试中武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末科中武进士,琼林由武进士授湖北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县)守备,后升任湖南乾州都司。张德朝,清道光二十年(1840),凭着一身武艺,投奔湘军,后来统领湖南劲字营,抗击八国联军等立功多次。慈禧西逃时护驾慈禧与光绪帝有功,诰授武显将军(正二品),晋封建威将军(正一品),提督衔记名,并赐一匾(文革时已毁),军功加三级,记录三次,其兄张定解(传说武功也很出众)也得诰封五品军衔。

到了现代,龙潭的杰出乡贤有向承祖别号楫中,1895年出生在龙潭镇金厂村。1918年考入靖国军张学济在沅陵创办的军官讲习所。一年后任联军第一混成旅排长。1922年任唐生智所辖第一纵队支队长。1926年,向承祖任驻溆浦的湖南省警备旅陈汉章部的主任副官,后任第6师第3团团长兼洪江货物统税局局长。之后历任第28军参谋处上校课长、补充旅第2团团长、湖南省第2区保安副司令等职。1945年向承祖为挺进军第6纵队第4支队支队长,日本投降后退役回乡。1948年初,省政府任命向承祖为雪峰山区自卫指挥部(简称雪峰部队)副指挥兼第2总队队长,1949年9月22日率部起义,改名为湘西纵队第2支队,任副司令兼第2支队司令员。1950年3月调湘西行署工作,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8年在龙潭病故,终年73岁。

谌克终,字志秀,1899年3月出生在温水乡集贤村。1914年考入省立第八联合学。1918年自费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别预科。1922年转学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1926年进入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农学科园艺组,1929年3月学成回国。历任渐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教师、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河北省农学院教授兼园艺系主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辗转至陕西武功,执教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院,1939年,学校与北平大学农学院合并,改称西北学院,他继任教授兼主任,并担任园艺场主任。1947年去台湾大学任教。在台期间,著有《果园艺学》、《农业概论》、《园艺学总论》《蔬菜园艺学》、《最新果树园艺学》、《果树生理学》等,他的生平已列入《中国名人辞典》。1989年9月在台湾病逝,终年90岁。

曾福春,汉族,中共党员,1918年7月出生在溆浦县龙潭镇,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参加溆浦县工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后回龙潭担任小学教员。1938年6月,曾福春担任中共龙潭区委组织委员,后任区委书记,领导龙潭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省工委负责人潘作民来溆浦检查工作,曾福春被指定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在均坪、城区工作期间,他很注意与广大农民群众、工人、店员交朋友,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培养他们加入党组织,1939年12月,曾福春任中共溆浦县委书记,1940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交待前来探望他的弟弟,将放在家里的党的文件,书信及同志录全部焚毁,并通知同志们转移。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他视死如归,严守党的秘密。1941年7月9日,曾福春被当局杀害于溆浦观音阁赤壁垅,年仅23岁。

谌志锦,1908年出生在横板桥乡红星村。自幼孤苦无依,稍长,迫于生计铤而走险,啸聚绿林。40年代,常活动于溆浦、邵阳、武岗,黪阳边区,先后两度接受过原溆浦县县长张子衍和郑达的招安。但因与豪绅结怨太深,无安身立命之地。“七。七”事变后,谌志锦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明白大是大非,倾向革命。1945年,他率部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于雪峰山麓的黄泥井一带。1949年4月,任雪峰山区自卫指挥部(简称雪峰部队)第2总队副总队长。他积极支持谌鸿章策反雪峰部队的工作,1949年9月22日,他与向承祖率部起义,接受改编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西纵队,11月,湘西纵队改编为解放军47军独立21团,任团长。1950年,他退居县城。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同年5月病逝,终年47年。

唐川,原名唐杰侯,1910年生,溆浦县黄茅园镇人。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唐川先后任北平大学助教、湖南长沙群治农商专科学校教员兼农场主任,广西农场试验场技师等,从事农业教育和小麦、烟草、甘蔗栽培研究,发表过《小麦特性间部分相关之研究》、《武鸣烟草栽培及运销实况》等论文。后转学到北平大学农学院,抗战中北上奔赴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农校教员兼农场副主任、光华农艺组组长、边区生产展览筹备会主任、边区建设厅第一科副科长等职。在1945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唐川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被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农业技师”光荣称号,并亲自陪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领导同志参观农业生产展览会。1953年6月2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农业科学研究所改为“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唐川任所长;1958年5月26日,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唐川任所长。1959年3月28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改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唐川任院长、党委书记。 1981年6月,吉林省委批准时年71岁的唐川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同年8月,被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0月,经中央批准,唐川同志担任吉林省人民政府顾问。

还有向家冲向氏宗族在历史上不仅出了宋朝宰相向敏公,而且在近现代史上向家人物更是显赫辉煌,如向警予、向仲华、向达等。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二、龙潭宗祠文化特点

龙潭地域文化的特点是:尚武、重教、重家族、出人才、风俗淳朴、勤劳勇敢、治安管理好。而这些特点的背后则隐含着深厚的龙潭宗祠文化。龙潭宗祠有如下特点:

一是多而密集。在长22公里宽18公里的土地上有六十六座宗祠,今存40座。188姓,21姓有宗祠。

二是保存完好。宗祠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后中华大地90%以上的地区都荡然无存,踪影全无。可是在龙潭却有如此大规模的历史遗存,实属奇迹。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向湘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汉文化与巫傩文化的交汇之地,又是怀化、邵阳、娄底三市和溆浦、新化、隆回、洪江、中方五县交界之地,因此这里相对封闭落后守旧才得以保存。与之相邻的隆回县也是宗祠保存得最多的县。

三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传承,他们不畏强权,斗智斗勇,想方设法对宗祠加以巧妙保存与维护。

四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活动期间,龙潭乡民将宗祠巧妙以加以“废物利用”,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将宗祠改作学校、卫生所、生产队部、大队部、仓库等,使得大量宗祠得以逃过浩劫,劫后余生。例如刘氏宗祠,在长达近三十年时间里做为大队部得以保存。

五是还有少量的宗祠由于历史的机遇,被作为抗战指挥所、医院,红军指挥部和革命先烈向警予革命活动及劝学遗址而得以幸存。例如:

向家冲宗祠,萧克将军曾率部在此驻扎八天,向警予曾在此劝学讲学,任弼时作为中共五大书记之一曾在这里歇息,宗祠内至今仍保存下来红军将领萧克在此使用过的马灯。抗战时期,曾为华中艺专临时校舍。解放战争时期,向承祖“雪峰部队”独立营在祠堂宣布成立,并在此举旗起义。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湾潭王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硬山式砖木结构,典型清代古祠宇建筑艺术特色。曾为抗日野战医院,有竖牌为证。宗祠内至今将抗日烈士与祖先一起供奉,设牌位于神龛之上。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梓坪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三年(1738),李氏15代裔孙和海公为首,扩建成现有规模,建筑面积1000余m2,门前广场600余m2。1935年冬,红二·六军团王震部一个班红军驻宗祠内左右厢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临走时,将宗祠内打扫得干干净净。1945年4月,日军进犯龙潭时,宗祠和梓坪的很多大院驻扎过国军和美军。宗祠后墙曾遭日军飞机炸毁一角。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云盘龙潭垴谌氏宗祠,中共地下党员谌鸿章等人策动的“雪峰部队”起义在这里宣布,龙潭和平解放。

张家塘张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末年(1619),占地1611m2。红军曾在此驻扎。1944年7月,国立十一中从洞口竹篙塘迁至该祠及附近张氏二校,部分学生从这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龙潭战役中,国军第四方面军74军51师设团部、师部于此,司令官王耀武、军长李天霞莅临视察。抗战胜利,在祠前河滩设立简易飞机场,祠西庙山修“建军堂”开会庆祝。

韩家桥韩氏宗祠,1945年4月,抗战期间曾作为51师前线医院。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小黄沙张氏宗祠,1945年4月为英雄山抗战斗争做过突出贡献,国军曾以此为指挥所。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六是龙潭有些宗祠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如谒家唐氏宗祠供奉对本族有贡献的外族先贤,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感恩的胸怀。湾潭王氏宗祠将抗日烈士与祖先一起供奉,设牌位于神龛之上;更是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感与正义情怀。李氏宗祠台阶连升三级,内堂牌匾步步高升都用隐喻的形式表达对后来者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乌峰谌氏凌碧公祠供奉外姓岳丈夫妇于祖先堂上。这在中国宗祠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三、龙潭宗祠的文化传承

(一)雕塑与绘画。龙潭宗祠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它的雕塑绘画上。几乎所有的龙潭宗祠的大门、围墙、戏台内外周边、宗祠内部墙壁,都是雕梁画栋,琳琅满目的采绘与雕塑。而这些彩绘与雕塑的内容又惊人的趋于一致,大体是石狮、麒麟、龙凤、八仙过海图像、忠孝节义故事,历史故事、二十四孝图、先贤图像,先世祖宗图像等等。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石狮用于镇宅辟邪,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汉代起中国的宅院大门、墓地就都竖有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像。而其竖立在宗祠大门两侧,更显示其威严,几乎是宗族权威的宣示与象征。麒麟,一般也雕塑在宗祠大门两侧或者墙上,也有的塑在宗祠内的。它象征和代表的是吉祥、祥和。至于龙凤雕塑,大多都塑在大门上方的匾额处,其意喻龙凤呈祥。不管是石狮、麒麟还是龙凤,都是民族传统文化雕塑、图腾和元素。人们一面临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它们,在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这样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龙潭宗祠的绘画给人的印象是五花八门,满目琳琅,应接不暇。而这诸多的绘画作品内涵归结起来,一是宣扬孝道的。传承孝道是龙潭宗祠文化的一项主要功能,宗祠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是三千年中国乡村宗法社会的主要精神与文化支柱。孝道绘画的内容除了二十四孝图外,还有许多历史上的忠孝事迹,不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也用文字的形式加以宣扬,龙潭宗祠内大多有大字书写和雕刻的孝字。二是宣扬本宗族的荣耀的。几乎每座宗祠内都绘有大量巨幅的本姓先贤、贤达画像。这些先贤归结起来大体是两类,一是文韬,二是武略,皆为在本宗姓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生命事迹的贤达。这一系列的画像几乎就是每一姓的一部荣耀史、辉煌史、发展史。令后人瞻仰后宗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增进宗族团结和凝聚力的最直接而潜在的手段与功能。三是宣扬中华历史英烈故事的。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妈祖事迹”、“武松打虎”、“三英战吕布”、“貂婵相会”、“易水送别”、“关公送嫂”等等。鲁迅先生曾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能够香火传承,血脉流承就在于历史上的英烈故事一代接一代,代代如斯地通过绘画、雕塑、戏剧、说书各种手段在民间底层得以作为教科书的形式流布给大众。而宗祠则是它的主要载体,此项内容也是宗祠文化的主体元素。四是劝善惩恶的。这类内容一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二是佛教内容的。大都宣扬因果报应,劝世人结善缘、做善事,求福报,诸恶莫作。中国乡民的善良启蒙教育大体都来自于此。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二)楹联、匾额。龙潭几乎每座宗祠内都有大量的楹联、匾额,且都是历代书法艺术的集成,其字体都方正遒劲,给人以浓郁的文化熏陶,具深厚的文化根底。

其次是它的家训、族训。如岩板吴氏宗祠大门楹联乃朱熹为江南吴氏宗祠撰联:“后稷以农事开基泰伯以至德让统瓜绵万叶千枝九公莒源为嫡派;季札有延陵名世隐之有翰墨流芳蝉联儒宗经学三吴仁里共家声”。一联概括尽吴氏源远流长与先贤荣耀。韩家桥韩氏宗祠大门石刻对联“经济超群宋世居官四宰相,文章拔萃明廷进士三状元”,为族人韩逢善书写。把韩氏宗族荣光与历史辉煌一联尽概。

龙庄湾向氏宗祠戏台木匾“既和且平”为杭州府台所书,右上注明“咸丰元年”,下钤两枚图章;左下竖写“廷相公后裔立”。大厅“祖德流芳”匾右有“监察御使”竖牌、“彭城生辉”横匾。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向家冲向氏宗祠内有牌匾“耐职堂”,其来源于向姓历来提倡“忍耐”为上,“吃亏是福”的祖训与传统。宋真宗时向敏公为相,时权贵横行,每于朝廷议政时,他总是忍耐,克己为本,敬业奉公为职。从此留下家族传统。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龙潭宗祠匾额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忠、孝、节、义。往往都是请名人贤达用鎏金大字书写,有的还篆刻成阳文或阴文,悬挂于高堂之上。宣扬对国忠诚,在家孝悌。发挥了很好的教化功能。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三)、龙潭宗祠的另一项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制定完善族训、家训。谌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古镇最早的宗祠之一,宗祠的墙壁上完整保留历代族人不断完善的训词,通篇以重教为旨,强调“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要求子孙以“忠孝仁义”为本;王氏宗祠立有龙潭战役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祖训以“忠”开篇,“爱国家以忠为愚,尊父母以孝为先,重耕读励志乃高”;唐氏宗祠有重学、勤业、节俭等《家训》,更有戒赌、戒酒、戒盗、戒毒的《家戒》。沿途考察的吴氏、韩氏、刘氏、夏氏、向氏等宗祠均有完整的家训或祖训,训词文辞通俗、思想深刻、规范明确、内容广泛,有的还专门创作了《忠孝传家歌》。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四)、先贤画像、事迹旌表。几乎龙潭的每一座宗祠内都有自己本姓、本族的先贤画像供奉和事迹介绍。乌峰谌氏凌碧公祠载“古人之营室,……建祠,是以栖神、聚族一举两善备哉。”“碧公之祠尤一举而三善备焉”。原来凌碧公岳父为太原王氏、岳母钟夫人。王、钟夫妇“无子而逝,杜宇难归,悠悠终古”。凌碧公祠建成后,后人遵凌碧公遗训,将王、钟二老的神主牌位供奉在祖先堂上,永受谌氏后人的祭祀与朝拜,凌碧公奉宗敬祖之情、睦亲仁爱之德让其后人感佩不已。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龙潭每一座宗祠内的这种先贤画像、塑像供奉极大地提振了各姓后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使每一族后人有仰慕、效法、学习的榜样。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五)、列祖列宗灵主牌位。龙潭每一座宗祠正厅都供奉有本族本支列祖列宗的灵主牌位。作为栖神、安放亡灵、祭祀之用。有的宗祠甚至在夫妻一方已逝的旁边预留了生者牌位位置。密密麻麻,少者数百,多者数千,都从搬迁至龙潭开宗立派的祖先开始供奉。龙潭宗祠最早的建于明代,大量的建于清代,少量的最迟的建于民国,灵主牌位反映了龙潭各族各姓迁徙的先后状况。这些列祖列宗的灵主牌位所起到的作用是追念先祖,寄托哀思,慎终追远,作为族人的精神与灵魂寄托,心神意气根境,加强了宗族凝聚力。其重要的作用是清明聚族祭祀先祖。在乡村废除土葬之后第二步是清明到哪里去祭祀祖先?宗祠的这种集中安放先祖灵魂,集体祭祀的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六)、文化娱乐:戏台、龙灯。龙潭的每一座宗祠内都有一个大戏台。位于正门背后,戏台规模制度大同小异。戏台悬空而立,下面立柱支撑,空旷的空间为过道。戏台朝内,每一个戏台的底部都有绘画与木刻浮雕,绘刻的多为戏文故事与人物。戏台正面墙上大多绘有大大的福、道、义等字作为背景。两侧与戏台齐平的是厢房观戏台,戏台前面空旷地坪可置放凳子供观看戏剧表演,地坪后上台阶是大厅,也是置放凳子供观象看戏的地方。戏台演出剧种多为汉戏与阳戏,也兼有辰河高腔、花鼓戏、京剧等。戏剧内容多为演绎历史的历史剧、三国戏、水浒戏、征东、征西及一些传统曲目。如茅湾唐氏宗祠原为龙潭最大宗祠,戏台左边标有龙潭大财主戏班“湘西第一台”演出记录。因为有龙潭宗祠的戏台演出这块丰腴的土壤,因此这里还产生过辰河高腔清未名家舒金城。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中国的历史、文化、教化大多都是通过这种公共场所和戏剧、说唱形式传导给广大乡村百姓的。中国数千年来对于乡民所进行的人文教化也多都是通过这种公共场所和戏剧、说唱形式完成的。

龙潭宗祠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功能便是组织龙灯演出与比赛。龙潭龙灯以宗祠为单位,每年举行盛大赛事,评出优劣与名次。龙潭龙灯擅一地之胜,蔚为壮观。仅龙灯的种类就有鹅颈龙灯、蚕灯、板凳龙、草把龙、长龙灯,唐氏哦喝灯等十余种。而其中的蚕灯又是为龙潭独一无二的品种,为别的地方所无。据说张氏原于浙江养蚕,后迁居溆浦龙潭,但家乡舞蚕灯的风俗一直完好地保存至迁徙地的龙潭,子孙后代从明朝一直到现在每逢正月十五都要舞蚕灯。龙潭的龙灯比赛不仅是龙潭一年中的盛事,而且主要的是竞赛和检阅各村各家族的实力。因此龙潭各宗祠都把龙灯竞赛看成是实力的展示和家族凝聚力的标志。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四、从龙潭宗祠看三千年宗法制社会的运行与管理

龙潭宗祠对乡村的管理一体现在组织上。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相当于长老会的形式,这里包括族长和议事会成员,大都是一些德高望重,辈分高的或年长的人。他们总的特点是孚众望。一般也是由选举或推举产生。他们负责管理宗族事务,处理纠纷,调解矛盾,负责管理与对外接待。乡村在这些乡贤的管理下井井有条,井然有序。数千年来除非发生战乱,中国的乡村在宗族乡贤的管理下都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基础。为皇权社会提供赋税、兵丁、徭役,也为之提供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支撑起整个社会大厦。

宗祠不仅负责乡民的组织,还担负起乡村的教化功能。除了前面所讲的宗祠戏台负责部分教化功能外,主要还靠宗祠所组织的乡学、义学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乡民子弟以教化。宗祠还负责助学。如若哪个乡民子弟能读书肯上进那么由宗祠负责向各家各户收取助学榔、费,举全族之力资助其学业。宗祠的另外一项教化功能是由族长和长老会负责管教乡里的不肖子弟,对他们进行训示、责难乃至运用家法对其进行鞭鞑管束。

宗祠的管理功能其中的一项是凝聚人心,凝聚全族。通过祭祖、宣讲先祖先贤事迹、龙灯赛事、请戏班子唱戏、公正断事、施行家法等方式与手段,加强全族的凝聚力,提振族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提升全族的竞争力。

宗祠的另外一项管理功能是赈济。包括公益、抚恤、助学,充分发挥了非政府组织功能。使得宗族内部孤寡老弱老有所养,使贫困学子得以完成学业。在以前几乎每个宗祠都有公田和义仓,如向氏宗祠旁有祠仓义仓,李氏宗祠有盘谷堂。又如龙潭崇实书院边的吴氏宗祠在十多年前就由全族捐款、出义工修建了一座小型发电站,既浇灌了本村的农田,又能将发电所得收入作为宗祠的活动、抚恤、助学等开支。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如果我们今天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能够让龙潭宗祠的传统文化功能再现,弘扬传统文化,使忠孝节义,爱国传统,历史文化通过宗祠戏剧舞台传导给广大村民,那么乡村的文化建设、精神建设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指日可待的。

尤其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将龙潭宗祠的抗日精神,红色主题发扬光大,那么对于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保持和弘扬光荣传统更是一项莫大的精神遗产与资源。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国乡村管理之路——龙潭宗祠文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