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峯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原文標題: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

——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一、龍潭人傑地靈,人文深厚

龍潭地處湖南省西部,雪峰山北麓,漵浦縣南陲,連接懷化,邵陽兩市的中方,洪江,洞口,隆回四縣(市),方圓517平方公里,現有5鄉2鎮22個村,14萬人。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置龍潭堡,民國2年(1913)初設置龍潭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龍潭公社。1961年10月設龍潭公社和龍潭鎮公社。1984年龍潭鎮公社和龍潭公社合併為龍潭鎮。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龍潭文化發達,人傑地靈,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諶氏武科三進士。漵浦所中武進士都屬清嘉慶後,共11人,其中龍潭諶氏連中3人。諶思棠,漵浦縣龍潭人,清嘉慶九年(1804)甲子經武闈鄉試中武舉人,嘉慶十年(1805)乙丑中武進士。由進士入湖南撫塘府任職。諶萬芳,漵浦縣龍潭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戊戌中武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己已科中武進士。由武進士欽點御前侍衛,後調任福建汀州協副將。諶瓊林,漵浦縣龍潭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鄉試中武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末科中武進士,瓊林由武進士授湖北興國州(今湖北陽新縣)守備,後升任湖南乾州都司。張德朝,清道光二十年(1840),憑著一身武藝,投奔湘軍,後來統領湖南勁字營,抗擊八國聯軍等立功多次。慈禧西逃時護駕慈禧與光緒帝有功,誥授武顯將軍(正二品),晉封建威將軍(正一品),提督銜記名,並賜一匾(文革時已毀),軍功加三級,記錄三次,其兄張定解(傳說武功也很出眾)也得誥封五品軍銜。

到了現代,龍潭的傑出鄉賢有向承祖別號楫中,1895年出生在龍潭鎮金廠村。1918年考入靖國軍張學濟在沅陵創辦的軍官講習所。一年後任聯軍第一混成旅排長。1922年任唐生智所轄第一縱隊支隊長。1926年,向承祖任駐漵浦的湖南省警備旅陳漢章部的主任副官,後任第6師第3團團長兼洪江貨物統稅局局長。之後歷任第28軍參謀處上校課長、補充旅第2團團長、湖南省第2區保安副司令等職。1945年向承祖為挺進軍第6縱隊第4支隊支隊長,日本投降後退役回鄉。1948年初,省政府任命向承祖為雪峰山區自衛指揮部(簡稱雪峰部隊)副指揮兼第2總隊隊長,1949年9月22日率部起義,改名為湘西縱隊第2支隊,任副司令兼第2支隊司令員。1950年3月調湘西行署工作,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68年在龍潭病故,終年73歲。

諶克終,字志秀,1899年3月出生在溫水鄉集賢村。1914年考入省立第八聯合學。1918年自費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特別預科。1922年轉學日本鹿兒島第七高等學校,1926年進入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農學科園藝組,1929年3月學成回國。歷任漸江省地方自治專修學校教師、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河北省農學院教授兼園藝系主任。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他輾轉至陝西武功,執教於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院,1939年,學校與北平大學農學院合併,改稱西北學院,他繼任教授兼主任,並擔任園藝場主任。1947年去臺灣大學任教。在臺期間,著有《果園藝學》、《農業概論》、《園藝學總論》《蔬菜園藝學》、《最新果樹園藝學》、《果樹生理學》等,他的生平已列入《中國名人辭典》。1989年9月在臺灣病逝,終年90歲。

曾福春,漢族,中共黨員,1918年7月出生在漵浦縣龍潭鎮,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參加漵浦縣工委舉辦的黨員訓練班,後回龍潭擔任小學教員。1938年6月,曾福春擔任中共龍潭區委組織委員,後任區委書記,領導龍潭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5月,省工委負責人潘作民來漵浦檢查工作,曾福春被指定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在均坪、城區工作期間,他很注意與廣大農民群眾、工人、店員交朋友,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培養他們加入黨組織,1939年12月,曾福春任中共漵浦縣委書記,1940年6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他交待前來探望他的弟弟,將放在家裡的黨的文件,書信及同志錄全部焚燬,並通知同志們轉移。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他視死如歸,嚴守黨的秘密。1941年7月9日,曾福春被當局殺害於漵浦觀音閣赤壁壠,年僅23歲。

諶志錦,1908年出生在橫板橋鄉紅星村。自幼孤苦無依,稍長,迫於生計鋌而走險,嘯聚綠林。40年代,常活動於漵浦、邵陽、武崗,黲陽邊區,先後兩度接受過原漵浦縣縣長張子衍和鄭達的招安。但因與豪紳結怨太深,無安身立命之地。“七。七”事變後,諶志錦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明白大是大非,傾向革命。1945年,他率部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軍於雪峰山麓的黃泥井一帶。1949年4月,任雪峰山區自衛指揮部(簡稱雪峰部隊)第2總隊副總隊長。他積極支持諶鴻章策反雪峰部隊的工作,1949年9月22日,他與向承祖率部起義,接受改編為湖南人民解放總隊湘西縱隊,11月,湘西縱隊改編為解放軍47軍獨立21團,任團長。1950年,他退居縣城。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同年5月病逝,終年47年。

唐川,原名唐傑侯,1910年生,漵浦縣黃茅園鎮人。1935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唐川先後任北平大學助教、湖南長沙群治農商專科學校教員兼農場主任,廣西農場試驗場技師等,從事農業教育和小麥、菸草、甘蔗栽培研究,發表過《小麥特性間部分相關之研究》、《武鳴菸草栽培及運銷實況》等論文。後轉學到北平大學農學院,抗戰中北上奔赴延安,先後任陝甘寧邊區農校教員兼農場副主任、光華農藝組組長、邊區生產展覽籌備會主任、邊區建設廳第一科副科長等職。在1945年1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唐川由於工作努力,成績突出,被陝甘寧邊區人民政府授予“特等農業技師”光榮稱號,並親自陪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等領導同志參觀農業生產展覽會。1953年6月29日,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林部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為“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唐川任所長;1958年5月26日,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唐川任所長。1959年3月28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唐川任院長、黨委書記。 1981年6月,吉林省委批准時年71歲的唐川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同年8月,被聘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0月,經中央批准,唐川同志擔任吉林省人民政府顧問。

還有向家衝向氏宗族在歷史上不僅出了宋朝宰相向敏公,而且在近現代史上向家人物更是顯赫輝煌,如向警予、向仲華、向達等。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二、龍潭宗祠文化特點

龍潭地域文化的特點是:尚武、重教、重家族、出人才、風俗淳樸、勤勞勇敢、治安管理好。而這些特點的背後則隱含著深厚的龍潭宗祠文化。龍潭宗祠有如下特點:

一是多而密集。在長22公里寬18公里的土地上有六十六座宗祠,今存40座。188姓,21姓有宗祠。

二是保存完好。宗祠在歷經文革十年浩劫後中華大地90%以上的地區都蕩然無存,蹤影全無。可是在龍潭卻有如此大規模的歷史遺存,實屬奇蹟。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這裡地處雲貴高原向湘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漢文化與巫儺文化的交匯之地,又是懷化、邵陽、婁底三市和漵浦、新化、隆回、洪江、中方五縣交界之地,因此這裡相對封閉落後守舊才得以保存。與之相鄰的隆回縣也是宗祠保存得最多的縣。

三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與文化傳承,他們不畏強權,鬥智鬥勇,想方設法對宗祠加以巧妙保存與維護。

四是在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活動期間,龍潭鄉民將宗祠巧妙以加以“廢物利用”,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將宗祠改作學校、衛生所、生產隊部、大隊部、倉庫等,使得大量宗祠得以逃過浩劫,劫後餘生。例如劉氏宗祠,在長達近三十年時間裡做為大隊部得以保存。

五是還有少量的宗祠由於歷史的機遇,被作為抗戰指揮所、醫院,紅軍指揮部和革命先烈向警予革命活動及勸學遺址而得以倖存。例如:

向家衝宗祠,蕭克將軍曾率部在此駐紮八天,向警予曾在此勸學講學,任弼時作為中共五大書記之一曾在這裡歇息,宗祠內至今仍保存下來紅軍將領蕭克在此使用過的馬燈。抗戰時期,曾為華中藝專臨時校舍。解放戰爭時期,向承祖“雪峰部隊”獨立營在祠堂宣佈成立,並在此舉旗起義。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灣潭王氏宗祠,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硬山式磚木結構,典型清代古祠宇建築藝術特色。曾為抗日野戰醫院,有豎牌為證。宗祠內至今將抗日烈士與祖先一起供奉,設牌位於神龕之上。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梓坪李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乾隆三年(1738),李氏15代裔孫和海公為首,擴建成現有規模,建築面積1000餘m2,門前廣場600餘m2。1935年冬,紅二·六軍團王震部一個班紅軍駐宗祠內左右廂房,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走時,將宗祠內打掃得乾乾淨淨。1945年4月,日軍進犯龍潭時,宗祠和梓坪的很多大院駐紮過國軍和美軍。宗祠後牆曾遭日軍飛機炸燬一角。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雲盤龍潭堖諶氏宗祠,中共地下黨員諶鴻章等人策動的“雪峰部隊”起義在這裡宣佈,龍潭和平解放。

張家塘張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末年(1619),佔地1611m2。紅軍曾在此駐紮。1944年7月,國立十一中從洞口竹篙塘遷至該祠及附近張氏二校,部分學生從這裡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1945年龍潭戰役中,國軍第四方面軍74軍51師設團部、師部於此,司令官王耀武、軍長李天霞蒞臨視察。抗戰勝利,在祠前河灘設立簡易飛機場,祠西廟山修“建軍堂”開會慶祝。

韓家橋韓氏宗祠,1945年4月,抗戰期間曾作為51師前線醫院。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小黃沙張氏宗祠,1945年4月為英雄山抗戰鬥爭做過突出貢獻,國軍曾以此為指揮所。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六是龍潭有些宗祠有非常顯著的特色,如謁家唐氏宗祠供奉對本族有貢獻的外族先賢,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感恩的胸懷。灣潭王氏宗祠將抗日烈士與祖先一起供奉,設牌位於神龕之上;更是體現了一種民族情感與正義情懷。李氏宗祠臺階連升三級,內堂牌匾步步高昇都用隱喻的形式表達對後來者的一種美好的祝福。烏峰諶氏凌碧公祠供奉外姓岳丈夫婦於祖先堂上。這在中國宗祠裡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三、龍潭宗祠的文化傳承

(一)雕塑與繪畫。龍潭宗祠的文化內涵首先體現在它的雕塑繪畫上。幾乎所有的龍潭宗祠的大門、圍牆、戲臺內外周邊、宗祠內部牆壁,都是雕樑畫棟,琳琅滿目的採繪與雕塑。而這些彩繪與雕塑的內容又驚人的趨於一致,大體是石獅、麒麟、龍鳳、八仙過海圖像、忠孝節義故事,歷史故事、二十四孝圖、先賢圖像,先世祖宗圖像等等。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石獅用於鎮宅辟邪,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漢代起中國的宅院大門、墓地就都豎有兩尊威風凜凜的石獅像。而其豎立在宗祠大門兩側,更顯示其威嚴,幾乎是宗族權威的宣示與象徵。麒麟,一般也雕塑在宗祠大門兩側或者牆上,也有的塑在宗祠內的。它象徵和代表的是吉祥、祥和。至於龍鳳雕塑,大多都塑在大門上方的匾額處,其意喻龍鳳呈祥。不管是石獅、麒麟還是龍鳳,都是民族傳統文化雕塑、圖騰和元素。人們一面臨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它們,在潛移默化中,傳統文化的內涵就這樣浸潤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龍潭宗祠的繪畫給人的印象是五花八門,滿目琳琅,應接不暇。而這諸多的繪畫作品內涵歸結起來,一是宣揚孝道的。傳承孝道是龍潭宗祠文化的一項主要功能,宗祠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也是三千年中國鄉村宗法社會的主要精神與文化支柱。孝道繪畫的內容除了二十四孝圖外,還有許多歷史上的忠孝事蹟,不僅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也用文字的形式加以宣揚,龍潭宗祠內大多有大字書寫和雕刻的孝字。二是宣揚本宗族的榮耀的。幾乎每座宗祠內都繪有大量巨幅的本姓先賢、賢達畫像。這些先賢歸結起來大體是兩類,一是文韜,二是武略,皆為在本宗姓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生命事蹟的賢達。這一系列的畫像幾乎就是每一姓的一部榮耀史、輝煌史、發展史。令後人瞻仰後宗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增進宗族團結和凝聚力的最直接而潛在的手段與功能。三是宣揚中華歷史英烈故事的。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媽祖事蹟”、“武松打虎”、“三英戰呂布”、“貂嬋相會”、“易水送別”、“關公送嫂”等等。魯迅先生曾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能夠香火傳承,血脈流承就在於歷史上的英烈故事一代接一代,代代如斯地通過繪畫、雕塑、戲劇、說書各種手段在民間底層得以作為教科書的形式流佈給大眾。而宗祠則是它的主要載體,此項內容也是宗祠文化的主體元素。四是勸善懲惡的。這類內容一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二是佛教內容的。大都宣揚因果報應,勸世人結善緣、做善事,求福報,諸惡莫作。中國鄉民的善良啟蒙教育大體都來自於此。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二)楹聯、匾額。龍潭幾乎每座宗祠內都有大量的楹聯、匾額,且都是歷代書法藝術的集成,其字體都方正遒勁,給人以濃郁的文化薰陶,具深厚的文化根底。

其次是它的家訓、族訓。如巖板吳氏宗祠大門楹聯乃朱熹為江南吳氏宗祠撰聯:“后稷以農事開基泰伯以至德讓統瓜綿萬葉千枝九公莒源為嫡派;季札有延陵名世隱之有翰墨流芳蟬聯儒宗經學三吳仁裡共家聲”。一聯概括盡吳氏源遠流長與先賢榮耀。韓家橋韓氏宗祠大門石刻對聯“經濟超群宋世居官四宰相,文章拔萃明廷進士三狀元”,為族人韓逢善書寫。把韓氏宗族榮光與歷史輝煌一聯盡概。

龍莊灣向氏宗祠戲臺木匾“既和且平”為杭州府臺所書,右上註明“咸豐元年”,下鈐兩枚圖章;左下豎寫“廷相公後裔立”。大廳“祖德流芳”匾右有“監察御使”豎牌、“彭城生輝”橫匾。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向家衝向氏宗祠內有牌匾“耐職堂”,其來源於向姓歷來提倡“忍耐”為上,“吃虧是福”的祖訓與傳統。宋真宗時向敏公為相,時權貴橫行,每於朝廷議政時,他總是忍耐,克己為本,敬業奉公為職。從此留下家族傳統。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龍潭宗祠匾額書寫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忠、孝、節、義。往往都是請名人賢達用鎏金大字書寫,有的還篆刻成陽文或陰文,懸掛於高堂之上。宣揚對國忠誠,在家孝悌。發揮了很好的教化功能。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三)、龍潭宗祠的另一項重要的文化內容是制定完善族訓、家訓。諶氏宗祠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是古鎮最早的宗祠之一,宗祠的牆壁上完整保留歷代族人不斷完善的訓詞,通篇以重教為旨,強調“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要求子孫以“忠孝仁義”為本;王氏宗祠立有龍潭戰役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祖訓以“忠”開篇,“愛國家以忠為愚,尊父母以孝為先,重耕讀勵志乃高”;唐氏宗祠有重學、勤業、節儉等《家訓》,更有戒賭、戒酒、戒盜、戒毒的《家戒》。沿途考察的吳氏、韓氏、劉氏、夏氏、向氏等宗祠均有完整的家訓或祖訓,訓詞文辭通俗、思想深刻、規範明確、內容廣泛,有的還專門創作了《忠孝傳家歌》。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四)、先賢畫像、事蹟旌表。幾乎龍潭的每一座宗祠內都有自己本姓、本族的先賢畫像供奉和事蹟介紹。烏峰諶氏凌碧公祠載“古人之營室,……建祠,是以棲神、聚族一舉兩善備哉。”“碧公之祠尤一舉而三善備焉”。原來凌碧公岳父為太原王氏、岳母鍾夫人。王、鍾夫婦“無子而逝,杜宇難歸,悠悠終古”。凌碧公祠建成後,後人遵凌碧公遺訓,將王、鍾二老的神主牌位供奉在祖先堂上,永受諶氏後人的祭祀與朝拜,凌碧公奉宗敬祖之情、睦親仁愛之德讓其後人感佩不已。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龍潭每一座宗祠內的這種先賢畫像、塑像供奉極大地提振了各姓後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使每一族後人有仰慕、效法、學習的榜樣。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五)、列祖列宗靈主牌位。龍潭每一座宗祠正廳都供奉有本族本支列祖列宗的靈主牌位。作為棲神、安放亡靈、祭祀之用。有的宗祠甚至在夫妻一方已逝的旁邊預留了生者牌位位置。密密麻麻,少者數百,多者數千,都從搬遷至龍潭開宗立派的祖先開始供奉。龍潭宗祠最早的建於明代,大量的建於清代,少量的最遲的建於民國,靈主牌位反映了龍潭各族各姓遷徙的先後狀況。這些列祖列宗的靈主牌位所起到的作用是追念先祖,寄託哀思,慎終追遠,作為族人的精神與靈魂寄託,心神意氣根境,加強了宗族凝聚力。其重要的作用是清明聚族祭祀先祖。在鄉村廢除土葬之後第二步是清明到哪裡去祭祀祖先?宗祠的這種集中安放先祖靈魂,集體祭祀的方式值得大力推廣。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六)、文化娛樂:戲臺、龍燈。龍潭的每一座宗祠內都有一個大戲臺。位於正門背後,戲臺規模製度大同小異。戲臺懸空而立,下面立柱支撐,空曠的空間為過道。戲臺朝內,每一個戲臺的底部都有繪畫與木刻浮雕,繪刻的多為戲文故事與人物。戲臺正面牆上大多繪有大大的福、道、義等字作為背景。兩側與戲臺齊平的是廂房觀戲臺,戲臺前面空曠地坪可置放凳子供觀看戲劇表演,地坪後上臺階是大廳,也是置放凳子供觀象看戲的地方。戲臺演出劇種多為漢戲與陽戲,也兼有辰河高腔、花鼓戲、京劇等。戲劇內容多為演繹歷史的歷史劇、三國戲、水滸戲、徵東、徵西及一些傳統曲目。如茅灣唐氏宗祠原為龍潭最大宗祠,戲臺左邊標有龍潭大財主戲班“湘西第一臺”演出記錄。因為有龍潭宗祠的戲臺演出這塊豐腴的土壤,因此這裡還產生過辰河高腔清未名家舒金城。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中國的歷史、文化、教化大多都是通過這種公共場所和戲劇、說唱形式傳導給廣大鄉村百姓的。中國數千年來對於鄉民所進行的人文教化也多都是通過這種公共場所和戲劇、說唱形式完成的。

龍潭宗祠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功能便是組織龍燈演出與比賽。龍潭龍燈以宗祠為單位,每年舉行盛大賽事,評出優劣與名次。龍潭龍燈擅一地之勝,蔚為壯觀。僅龍燈的種類就有鵝頸龍燈、蠶燈、板凳龍、草把龍、長龍燈,唐氏哦喝燈等十餘種。而其中的蠶燈又是為龍潭獨一無二的品種,為別的地方所無。據說張氏原於浙江養蠶,後遷居漵浦龍潭,但家鄉舞蠶燈的風俗一直完好地保存至遷徙地的龍潭,子孫後代從明朝一直到現在每逢正月十五都要舞蠶燈。龍潭的龍燈比賽不僅是龍潭一年中的盛事,而且主要的是競賽和檢閱各村各家族的實力。因此龍潭各宗祠都把龍燈競賽看成是實力的展示和家族凝聚力的標誌。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四、從龍潭宗祠看三千年宗法制社會的運行與管理

龍潭宗祠對鄉村的管理一體現在組織上。每一個宗族都有自己相當於長老會的形式,這裡包括族長和議事會成員,大都是一些德高望重,輩分高的或年長的人。他們總的特點是孚眾望。一般也是由選舉或推舉產生。他們負責管理宗族事務,處理糾紛,調解矛盾,負責管理與對外接待。鄉村在這些鄉賢的管理下井井有條,井然有序。數千年來除非發生戰亂,中國的鄉村在宗族鄉賢的管理下都是中國社會最穩定的基礎。為皇權社會提供賦稅、兵丁、徭役,也為之提供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支撐起整個社會大廈。

宗祠不僅負責鄉民的組織,還擔負起鄉村的教化功能。除了前面所講的宗祠戲臺負責部分教化功能外,主要還靠宗祠所組織的鄉學、義學給予一代又一代的鄉民子弟以教化。宗祠還負責助學。如若哪個鄉民子弟能讀書肯上進那麼由宗祠負責向各家各戶收取助學榔、費,舉全族之力資助其學業。宗祠的另外一項教化功能是由族長和長老會負責管教鄉里的不肖子弟,對他們進行訓示、責難乃至運用家法對其進行鞭韃管束。

宗祠的管理功能其中的一項是凝聚人心,凝聚全族。通過祭祖、宣講先祖先賢事蹟、龍燈賽事、請戲班子唱戲、公正斷事、施行家法等方式與手段,加強全族的凝聚力,提振族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提升全族的競爭力。

宗祠的另外一項管理功能是賑濟。包括公益、撫卹、助學,充分發揮了非政府組織功能。使得宗族內部孤寡老弱老有所養,使貧困學子得以完成學業。在以前幾乎每個宗祠都有公田和義倉,如向氏宗祠旁有祠倉義倉,李氏宗祠有盤谷堂。又如龍潭崇實書院邊的吳氏宗祠在十多年前就由全族捐款、出義工修建了一座小型發電站,既澆灌了本村的農田,又能將發電所得收入作為宗祠的活動、撫卹、助學等開支。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如果我們今天在黨的政策指引下,能夠讓龍潭宗祠的傳統文化功能再現,弘揚傳統文化,使忠孝節義,愛國傳統,歷史文化通過宗祠戲劇舞臺傳導給廣大村民,那麼鄉村的文化建設、精神建設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鄉村治理模式是指日可待的。

尤其在今天如果我們能夠將龍潭宗祠的抗日精神,紅色主題發揚光大,那麼對於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保持和弘揚光榮傳統更是一項莫大的精神遺產與資源。

雪峰山宗祠文化之一:探索中國鄉村管理之路——龍潭宗祠文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