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变形记”

以前在前锋区安监环保局工作时,苏中联总是一身正装,白衬衣、黑皮鞋是“标配”。如今,苏中联喜欢上了深色衣服,T恤、运动鞋、草帽成了日常搭配。他解释:“这样上山下坡方便。”

今年7月10日,苏中联驻村正好一年零两个月。初次见面,皮肤黝黑、目光坚定的他让记者印象深刻。

37岁的苏中联是前锋区桂兴镇渔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原是前锋区安监环保局职业健康股股长,于2017年5月10日成为一个贫困村的带头人。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渔桥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中联也经历了一场“变形记”。

变,从穿衣、说话开始

渔桥村位于前锋区南部,村里共有996人,贫困户30户71人,14.37%的贫困率让渔桥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当地村民把驻村第一书记看作是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当看到新来的第一书记长得白白净净,穿得周周正正,说话满条斯文时,不少村民心里都在“打鼓”,甚至有人在私底下小声议论:“第一书记是不是来‘镀金’的?”

“村民的反应我能理解,我相信日久见人心。”入村的第二天,苏中联便开始挨家挨户走访。

随着这两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渔桥村已经有5户19人脱贫,未脱贫的还有25户52人。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致贫的原因、最盼望的事……苏中联都一一记录下来。

“李子产业有了,道路是短板,缺水也是问题,村民要致富,需要长效产业和见效快的产业相结合……”村情掌握在手的苏中联一股子干劲,满脑子想法。

然而,苏中联的驻村工作一开始却并不顺利,“我到村民家去宣传政策、讲帮扶思路,不少村民并不‘买账’。”

当过兵、性子不服输的苏中联左思右想,回想他与村民打交道的种种情形,又回想村支“两委”班子与村民打交道的种种情形,一对比,苏中联悟出了其中的“道道”。

“可能是我的穿着、说话的方式还不够‘接地气’。”于是,苏中联脱下正装,穿起了体恤、运动鞋,戴上草帽,一到村民家,他先听村民诉求,再讲自己要说的事。

温情的寒暄、关切的问候,很快,苏中联与村民聊天的方式不再是一问一答,村民甚至主动和他交流起来。

一次、两次、三次走访,一次、两次、三次深入的交流……渐渐地,苏中联与村民熟络了起来。苏中联从村民的态度转变中总结出经验:“驻村,不仅要住进村里,还要“随乡入俗”说村里的话,办村里的事,了解村里人的想法,才能打开村里人的心。”

变,从帮村民挑大粪、卖李子开始

驻村一年多时间来,为村民解决住房问题、出行问题、增收问题,苏中联忙得不亦乐乎:夏天最热的时候,他奔赴在修路一线;冬天最冷的时候,他风里来雨里去,与村干部一起考察、规划产业的发展;村上扩大李子种植面积需协调土地,他挨家挨户走访、协调;贫困户家的小孩没有户口,他跑村上、跑镇上、跑区上帮他们办理……

但让苏中联印象最深刻的,是帮村民挑大粪和卖李子。

苏中联回忆,今年3月15日,村民胡占碧家的房屋“五改三建”工程正式动工,他打算到现场去看看。

“她家以前的厕所其实就是在房子旁边挖了一个粪坑,上面搭了几块木板,新建的厕所正是打算修建在以前的粪坑上。”苏中联说,当天,他到达胡占碧家时,两名工人师傅正在和泥,胡占碧正挑着两个空桶准备转移坑里的粪便。

“胡占碧今年84岁了,走路都颤颤巍巍,哪里还挑得动。”苏中联二话不说,上去接过胡占碧手中的桶,帮着她将粪便一桶一桶往外挑。

“新来的书记不怕脏不怕臭,还帮胡大娘挑粪桶。”很快,这个事在村里传遍了,村民们还给他起了个“挑粪书记”的外号。

“后来,城里有朋友也知道了这件事,都拿我开玩笑,说一个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跑去帮人挑大粪。”苏中联没有在意,“村民能挑,我有什么不能的。”

不仅是挑大粪,到了渔桥村,让苏中联难忘的人生第一次的事还有很多:为扩宽李子销路,他到李子树下当起“摄影师”,又在网上当起“推销员”,“吆喝”着卖李子;为给贫困户争取爱心资金,不爱说话的他变身“说客”,与企业老板对接帮扶事宜时,说得唾沫星子飞……

“精准扶贫,改变了很多贫困群众的生活。”苏中联说,他作为与贫困群众并肩奋战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正经历人生的“变形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