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变形记”

簋街“变形记”

案例

本报记者 王彩娜

疫情之下,一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北京簋街,如今正在经历从暂停到重启的“惊险一跃”。

4月1日中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当天正式恢复营业的辣庄火锅店,该店已经做好提供堂食服务的准备:一张长桌、一把额温枪、两三瓶消毒液、八九本记录簿、身着隔离服的服务员在为顾客进行登记……正值饭点,千余平方米的店面内却仅有两桌客人,顾客还不及服务人员多。

“整个簋街的人流量和原来没得比,疫情之前,店里50张桌每天能翻两三遍,流水在三四万元左右。今天是恢复营业的第一天,但是到现在,我们只接了这两桌客人,外卖还一单没有,完全不够成本。”辣庄火锅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火锅店里还保留着圣诞节和春节时热闹喜庆的装饰,如今少了来往顾客,圣诞老人和各种装饰平添了几分冷清。

而在不远处,胡大饭馆第五分店也已恢复堂食,店内仅有四五桌客人在就餐。难以想象,在以往就餐高峰时刻,胡大饭馆等位排号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的火爆之景。

取而代之的是匆匆而过的外卖骑手。受疫情影响,簋街的餐饮企业恢复营业后,八成是以线上销售为主。胡大饭馆第三分店自3月8日起提供外卖服务,目前,每天的外卖约300单左右。

漫步在这条北京餐饮企业密度最大的街上,记者发现,仍有在“超长假期”中尚未恢复营业的,比如胡大总店。还有趁此暂停营业进行店面升级改造的,比如簋街小渔山。更有大门紧闭寻求转让的,如簋街蜀千千串串香火锅等。

“开门营业亏,但不营业也亏,还怕员工、顾客流失,所以必须维持。”在全长1472米的簋街上,这些昔日食客多到抓狂的餐饮企业,如今陷入了开门与不开门的两难抉择之中。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在簋街的119家餐饮商户中,已有65家餐饮商户恢复营业,占全部餐饮商户的54.6%。

相较于之前店面停摆,其实真正的挑战在恢复营业之后。目前来看,不管是上座率还是顾客消费情况,都很不乐观。

为全力帮助餐饮企业复工复产,近日,北京市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比如,每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支持200万元等。而除了政策支持,如何重拾消费者进店消费的信心,尽快恢复低迷的消费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期待簋街早日恢复往日烟火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