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一石碑,上刻7個漢字,韓民看後羞愧難當,卻又當文化遺產

韓國曾經有一塊石碑,這塊石碑非常不同尋常,為何這麼說呢?石碑上刻著7個大字,而這7個字並非是用韓文雕刻的,而是用漢字,而且這塊碑的命運也非常坎坷,多次被深埋地下,又再次被挖掘,這塊碑的背後藏的是韓國人民深深的恥辱,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

韓國有一石碑,上刻7個漢字,韓民看後羞愧難當,卻又當文化遺產

故事要追溯到公元1619年的一場戰爭,薩爾滸戰役,這場戰役直接導致了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以及影響力急劇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女真族。八年之後,皇太極帥兵攻打朝鮮,毫無疑問,朝鮮戰敗,最後他們派出代表向皇太極求和,不過當時的朝鮮執政者也是清朝派去的,所以朝鮮當時和明朝是什麼關係可想而知,他們完全是明朝的擁護者,清軍為了打倒明朝,他們先削減明朝的勢力,也就是說先攻打朝鮮,後來朝鮮迫於壓力向清軍求和,清軍答應了,不過也有條件,就是從此以後,兩國可以結為兄弟國,但是朝鮮每年必須繳納稅貢,還有一個條件朝鮮死活不肯同意,就是徹底斷絕和明朝的關係。

韓國有一石碑,上刻7個漢字,韓民看後羞愧難當,卻又當文化遺產

後來,皇太極見朝鮮的態度十分堅決,索性就放棄了這個條件,後來雙方代表就簽署了相關的協議,但是皇太極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心裡有些不爽,所以就派手下的士兵在朝鮮瘋狂擄掠三日,朝鮮當然也知道,但是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而無可奈何。

皇太極這一舉措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不僅控制了朝鮮增強了自己的實力,而且還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實力,後來,皇太極就向朝鮮下達了命令,要求他們必須為自己建立一座功德碑,碑上用漢、滿、蒙三種字體雕刻七個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目的就是為了頌揚皇太極對朝鮮的平定。

韓國有一石碑,上刻7個漢字,韓民看後羞愧難當,卻又當文化遺產

不過到了近代,隨著甲午戰爭爆發,清朝的勢力也和朝鮮沒什麼關係了,所以朝鮮也抬起頭做人了,表示不再向清軍供奉,隨著清軍備受西方列強擊潰,朝鮮徹底對清軍失去信心,最後他們決定徹底斷開“藩屬國”的關係,而且直接下令推到大清皇帝功德碑,這一年是1895年。所以,自此皇太極的這塊功德碑也被深埋地下多年。

韓國有一石碑,上刻7個漢字,韓民看後羞愧難當,卻又當文化遺產

直到1913年,這塊碑又重新被挖了出來,因為韓國的相關部門認為這是他們國家的恥辱,所以不宜重新立起,結果到了1963年,韓國發生了洪水大災,功德碑再一次被衝了出來,此時韓國政府決定正面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這份恥辱應該謹記,並且將此碑當做文化遺產保護起來,後來韓國總統親自發令,在此碑圍繞此碑建立了一座公園。不過後來這座碑受到了很多韓國民族主義分子的破壞,所以就變了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