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詔萬世,不忘寇仇”——記《復旦大學師生罹難碑記》石碑

“用诏万世,不忘寇仇”——记《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石碑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近現代藏品庫房的一角,有一塊刻滿文字的石碑靜靜靠牆橫立,不起眼,但如果細端詳碑上的文字,一段塵封了近八十年抗戰期間復旦大學的辛酸歷史便會呈現在眼前。

“用诏万世,不忘寇仇”——记《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石碑

罹難石碑。申林攝/光明圖片

1938年2月下旬,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輾轉千里內遷至重慶的復旦大學師生,分批從菜園壩遷往四川北碚黃桷鎮與東陽鎮之間的夏壩(今屬重慶北碚東陽街道),開啟了復旦大學在北碚長達八年的艱辛辦學歷程。夏壩原名下壩,與北碚城區隔嘉陵江相望,後由復旦大學著名教授陳望道先生(解放後曾任復旦大學校長)取華夏之“夏”以示覆旦師生愛國之心,更名為“夏壩”。彼時的夏壩雖地勢平坦,風景秀麗,但遠離城區,不免荒蕪落後,條件艱苦。初到夏壩的復旦師生,借用廟宇、祠堂、農家民宅作為教室、辦公室或宿舍,克服一切困難,邊治學邊建設,未幾便小有規模。據記載,復旦大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相繼建起數幢教室、男女生宿舍和教授宿舍,以及一座食堂。在艱苦的抗戰期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自此,夏壩由一個籍籍無名的普通川東壩子,逐漸成為抗戰時期的文化重鎮,與成都華西壩、江津白沙壩、重慶沙坪壩齊名,並稱“戰時文化四壩”,復旦大學師生於此功不可沒。而夏壩期間亦是復旦大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如自1938年秋開始陸續增設了史地、數理、統計、農墾、國藝、農藝等專業,逐漸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大學。更為重要的是,經由吳南軒校長的力主和極力爭取,復旦自1942年元旦起由私立改為國立,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用诏万世,不忘寇仇”——记《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石碑

復旦大學北碚遺址。重慶市北碚區博物館提供

幾乎是在復旦大學遷至夏壩辦學的同時,侵華日軍開始了對重慶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距離重慶不遠的北碚也時遭轟炸,陰影始終籠罩在復旦師生的上方。1940年5月27日下午2時左右,近30架日機對北碚進行狂轟濫炸,造成數百人死傷,復旦大學校區也未能倖免,教室、圖書、儀器等損毀嚴重。更令人惋惜的是,校董、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文摘》雜誌負責人孫寒冰教授罹難,《文摘》職員汪興楷、學生陳鍾燧、王茂泉、王文炳、劉晚成、朱錫華等6人也同時遇難。時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的胡風先生多年以後在文章中回憶:“那是1940年的初夏,日機曾狂轟濫炸四川北碚黃桷鎮復旦大學……一天中午,我們正在吃午飯,忽然警報長鳴,不久天空就出現了十幾架日機,一字兒排齊,隨著炸彈就像帶翅膀的飛鳥,紛紛向下降落,等我們聽到轟轟的響聲時,四面天空已烏黑一片,塵土飛揚。我們一家是躲在桌子底下,才僥倖沒有傷亡……復旦大學教務長孫寒冰和幾個學生被炸死,幾十名學生受傷,老百姓也有傷亡。”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石碑正是銘記了復旦大學的這次悲慘遭遇。該碑縱252釐米、橫117.5釐米、厚11.5釐米,由重慶地區常見的青灰色砂岩鑿制而成,碑文楷書,題名為《復旦大學師生罹難碑記》,全文共計400餘字,深刻揭示了日本侵華的實質,記述了復旦師生孫寒冰教授等7人遭日機轟炸致死以及校舍、圖書、儀器被毀的慘劇,並昭示了碑紀事的意義即“用詔萬世,不忘寇仇”。該碑是1941年8月1日,復旦大學以校長李登輝、代理校長吳南軒、副校長江一平名義所刻。觀其字體方正,行筆剛勁,大氣渾厚,內容激昂有力,當是出自大家之手。石碑原立於夏壩後山孫寒冰教授墓前,“文革”時期孫先生墓地遭到破壞,此碑也一時不知所蹤,後由復旦校友周順之、陳秉超二人於1984年在農戶豬圈中訪得,碑體上的磕傷應是此期間所留。1989年,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將石碑徵集入館收藏至今。

“用诏万世,不忘寇仇”——记《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石碑

復旦大學北碚遺址。重慶市北碚區博物館提供

如今,距離復旦大學遷至夏壩辦學已是整整80春秋,2018年11月上旬,復旦大學宣傳部為補充校史資料,派員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給《復旦大學罹難師生碑記》石碑做傳拓工作。餘陪同時觀其碑文,憶及先賢當年篳路藍縷之艱辛、不屈不撓之精神,心中油然而生敬意,然查《復旦大學校刊》當年所載碑文稍有錯漏,故略作小文以示紀念。諸先烈如泉下有知今日中國之強盛,復旦今時之規模,心可安矣。

(作者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用诏万世,不忘寇仇”——记《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石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