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古代的種植業和畜牧業,中國古人常說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何為五穀?有兩種說法,在唐宋以前,主要是指麻、黍、稷、麥、菽,在唐宋以後,主要是指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在於有無稻和麻的問題,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最初是在黃河流域,水稻在糧食作物中並不占主導地位,所以,五穀當中沒有稻,到了南宋以後,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水稻正式取代了麻成為“五穀”之一。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水稻

五穀中的“麻”並不是指芝麻,而是火麻,“麻”俗稱“火麻”,火麻在中國古代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麻的種子可以榨油,也可以食用,麻的纖維可以用作紡織原料;中國有很多的成語與“麻”有關,如“快刀斬亂麻”,“心亂如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等等,可見麻的重要性,直到晚清民國時期,我國的農村依然種植有大量的麻。

五穀中的“菽”就是大豆,豆類的都可以稱之為“菽”。

五穀中的“黍”俗稱“黃米”,是我國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是我國的重要的糧食作物,《詩經·魏風》裡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記載,反映當時的黃河流域分佈有大量的黍田。

五穀中的“稷”俗稱“小米”,長得有點像狗尾巴草,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農作物,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稱之為“粟”。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小麥

五穀中的“麥”和“稻”很容易理解,麥就是小麥,稻就是水稻,水稻和小麥是今天的我們最熟悉的兩種農作物,我國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南方地區則以水稻為主,我國北方地區的農作物在先秦、秦漢時期,一直以黍和稷為主,魏晉南北朝之後,小麥逐漸開始取代黍和稷的地位,以致於到了北魏時期,人們都不知道古書中常提到的“粟”究竟是指稷還是黍了,有人認為粟就是黍,其實,粟是指稷。

黍和粟的地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發生動搖,有被小麥取代的趨勢,到了北宋時期,則完全被小麥取代了,小麥為什麼會取代黍和稷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小麥的單產量相對於粟和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西漢時期,中國的人口峰值不過6000萬左右,到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時期,已經突破8000萬了,到了北宋時期,已經有1.3億人口了,人口迅速增長,但是,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迫使人們選擇單產量更高的農作物,於是,小麥就取代了黍和粟。第二;魏晉南北朝以後,石磨技術越來越進步了,秦漢時期,人們吃小麥,還是粒食,小麥粒食的口感非常差,將小麥磨成麵粉以後吃,才有利於小麥的推廣。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中國古代的水磨,以水力驅動,效率大為提高

農作物單產量最高的是水稻,其次是小麥,所以,在南宋以後,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局面,凡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都極力推廣水稻種植,水資源較少的地方,則極力推廣小麥。所以,五穀當中,首推小麥和水稻。

當然,到了明清時期,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開始傳入到中國,美洲高產作物的單產量更高,超過了水稻和小麥,然而,玉米、甘薯、馬鈴薯不可能取代小麥和水稻,只能作為小麥和水稻的補充,在中國古代,玉米、甘薯、馬鈴薯被視為“粗糧”,小麥、水稻則被視為“細糧”,粗糧的膳食纖維含量高,能填飽肚子,但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粗糧在古代是沒有多少優勢的,當時的人需要補充營養,所以常吃細糧,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普遍營養過剩,身體容易肥胖,粗糧才有了優勢,因為吃粗糧可以減肥,還能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人類只吃小麥和水稻是不行的,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蛋白質的來源就是“六畜”,“六畜”是指豬、牛、羊、馬、雞、狗,“五穀”以小麥、水稻為首,“六畜”則以豬為首,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有三大自然區,分別是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中國古代的中原農耕區就是在東部季風區,東部季風區以種植業為主,“六畜”中的牛、羊、馬在這裡是不能大規模養殖的,農耕區有大量的土地被開墾成了農田,牛、羊、馬都是草食性動物,水稻和小麥也是草本植物,人類馴化的絕大多數農作物都是草本植物,在農耕區,大規模養殖牛、羊、馬會對農田裡的莊稼造成損害。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養羊需要有廣闊的草場

中原農耕區的牛、羊、馬,只能選擇在農田間隙的田埂上吃草,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作品中,常常可見牧童,比如“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等,那個時候的詩人一到農村,為什麼首先看到的是牧童呢?在中國古代的農村,兒童到了七八歲左右,要學會放牛、放羊,他們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勞動力,父母讓自己家的小孩去看管牛和羊,既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還可以防止牛、羊破壞莊稼,這是農耕區最常見的畜牧方式,牛和羊都需要人類牽著吃草,這種方式養不了多少牛、羊,只是一種點綴而已。數量有限的牛、羊、馬根本不可能成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中國古代,草原地區的馬

牛、羊、馬雖然是吃草的,草在自然界到處都是,成本很低,但是,養牛、養羊、養馬都不是農耕區畜牧業的首選,草的成本低,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田後,沒有多餘的土地來放牧了。

農耕區畜牧業的首選是“六畜”中的豬和雞,豬和雞都是可以圈養的,養豬和養雞不會破壞農田裡的莊稼,但是,養雞也不是為了吃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雞的主食是穀物,人也吃穀物,雞的數量多了,容易形成與人爭食的現象,中國古代的糧食產量畢竟有限,人們只養很少的雞,雞稍微大一點,農民就會將公雞全部宰殺,只留下一隻公雞作為配種,主要目的是節省糧食,如果來年不想讓母雞孵化小雞,甚至會將公雞全部宰殺掉,留下來了的雞全部都是母雞,母雞可以下蛋,人們養雞,主要是為了獲取雞蛋,相當於將穀物轉化為了蛋,蛋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是不願意隨便宰殺母雞的,殺雞取卵往往被認為是竭澤而漁。

中國古代農耕區的肉類食品,最佳的選擇就是豬肉,為什麼豬肉是最佳選擇呢?

豬是雜食性的動物,人類其實也是雜食性的動物,地球上的雜食性動物的食物結構往往都是重疊的,也就是說人能吃的東西,豬也能吃,但是,人能吃的東西,牛、馬、羊等草食性動物不一定會吃,人類如果有足夠的草場,養草食性動物是最划算的,因為草食性動物不會與人爭食,牛、羊吃草,人類吃牛肉和羊肉,相當於將草轉化為了肉,然而,前文已經說了,農耕區沒有草場,不適合養牛、羊。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養豬場的豬

農耕區沒有草場,但是,農田裡卻可以生產出大量的農家廢料,豬是雜食性的動物,農作物的穀皮、秸稈,經過加工,可以變成糠,豬是可以吃糠的,養豬對於中國古代的農民來說,相當於將農家廢料轉化為了肉。當然,豬天天吃糠,也會感到不快樂,也會營養不良,糠是豬的“主食”,在“主食”之外,中國古代的農民常常需要在野外挖一些植物的莖塊、根和葉來給豬吃,這部分工作往往是小女孩承擔了,中國古代的農村,男孩到了七八歲要學會放牛,女孩往往要學會挖豬草,從這個意義來講,中國古代的農村生活很辛苦,並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田園牧歌,尤其是農民的孩子,往往是沒有機會接受私塾教育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家庭的勞動力,只有那些家境富裕的農民,才會供養孩子讀書。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20世紀初,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

豬除了吃糠,吃豬草,有的時候還可以吃到剩飯剩菜,這樣一來,豬雖然是一個雜食性的動物,但是,在中原農耕區,它的食物結構並不是單一的,在圈養的條件下,能夠很好的生長,於是,豬肉就成為了中原農耕區最主要的肉食品,而雞肉、羊肉、牛肉只是一種補充而已。中國古人所說的吃肉,其實就是指吃豬肉,吃飯就是指吃麵、吃米飯。

相比之下,在我國的乾旱半乾旱區的草原地帶,是不適合養豬的,草原地區的植被比較簡單,沒有多少穀物,少量的穀物是人類食用的,根本不可能給豬吃,草原地區因為缺水,環境承載力有限,植被也不是很多,沒有各種植物的莖塊、根和葉來餵養豬。草原地區畜牧業的首先就是牛、羊、馬。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北美洲的草場,適合放牧,不適合農耕

西歐也是農耕區,但是,西歐人為什麼吃牛肉、喝牛奶呢?西歐的種植業與亞洲季風氣候區的種植業有很大的不同,西歐的大部分地區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全年的降雨量比較豐富,但是光照不充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光照,西歐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但是兼以畜牧業,有一些土地是不適合作為農田的,生長牧草更能產生經濟效益,這部分草場就被用來養牛、養羊,養牛也不能土豪到天天吃牛肉,就像養雞不能天天吃雞肉一樣,為了補充蛋白質,選擇喝牛奶,於是,奶牛就被人類馴化了出來,這和專門產蛋的蛋雞被馴化是一個道理。

中國古代的農民養豬,也不能天天豬肉,但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農業都是小農經濟,家家戶戶都養豬,每家每戶都有一兩頭豬,豬的總數量就多了,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宰殺豬,相當於大家輪換著吃豬肉,中國古代的人上街買菜,買到的豬肉都是各家各戶散養的豬的豬肉,當然,吃豬肉最集中的日子,就是過年過節,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殺豬。

中國的季風氣候區是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農耕區的人們長期以豬肉為主要的肉食品來源,所以,人們習慣了吃豬肉,對牛肉和牛奶反而不習慣,因此,豬肉在肉類食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漢字的“家”,從宀從豕,宀是房屋的意思,《說文解字》記載道:“宀,交覆深屋也。”豕就是豬的意思,《說文解字》記載到:“豕,彘也。”漢字“家”的本義就是房子下面有一頭豬,家裡養了一頭豬,才算是一個家,中國古人認為無豬不成家,家裡不能不養豬,可見,豬在中國農耕區的重要性。豬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也是財富的象徵,我們現在的儲蓄罐常常做成豬的樣子,就是認為豬是財富的象徵,養豬能將農家廢料轉化為肉,有利於積累財富。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野豬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養豬能夠將農家廢料轉化為肉,有利於積累財富,但是,在現代工業社會,養豬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農民養豬是不會計算成本的,現在的養豬場養豬要計算成本,因為養豬場的豬吃的不是農家廢料,而是專門製作的飼料,飼料是糧食做的,養豬場的豬養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的話,豬吃進去的飼料的成本會超過豬肉本身的價值,養豬場的工作人員為了降低成本,就養殖生長速度更快的進口豬,不會養殖生產速度比較慢的本地的土豬,於是,土豬的數量就越來越少了,因此,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保護中國的土豬。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最後簡單說一說“六畜”當中的狗,狗在中國古代一般是用來打獵和看家護院的,因為狗的天性就是喜歡追逐獵物,有強烈的領地意識,狗就是由狼馴化而來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養狗主要不是為了獲得狗肉,也不是當寵物,而是為了在打獵的時候讓狗去追逐獵物,在平時,狗則可以看家護院,可見,人類馴化的每一種動物和植物都是有專門的用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