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改革開放四十年——鄉·鎮·街辦 建制沿革看發展

從撤區(片區)並鄉建鎮,其間穿插了並村並組建社區,再到設立街道辦事處,雙流管理體制一路走來,“變”是主旋律。

尋訪當年的見證人,講述當年的改革事,重現當年的情景。今昔對比,我們欣喜地看到——

今天的美麗空港雙流,她變得更美了,更靚了,更“港”了……

雙流改革開放四十年——鄉·鎮·街辦 建制沿革看發展

憶往昔

撤的是區,並的是鄉,建的是鎮

不要說以前,就是現在,也有不少人習慣這樣的說法,比方說——

有人問,你到哪兒去?

回答是,我到黃水河、我到彭家場、我到擦耳巖……

“黃水河指的就是黃水鎮,彭家場指的是彭鎮,擦耳巖則指金橋鎮。”如果不是吳興禮細心的解釋,記者也不知道這些地名具體指哪裡。吳興禮是當年撤區並鄉建鎮的見證人,而且還是楊公鄉、黃水鄉合併為黃水鎮後的黨委書記。

雙流改革開放四十年——鄉·鎮·街辦 建制沿革看發展

7月4日上午,記者向黃水鎮黨政辦的同志說了採訪意向後,他們推薦了吳興禮,並立即進行了聯繫,他當時正在柑梓林茶園和老夥伴們一起喝茶。記者到達柑梓林茶園時已近10點。見面落座後,便開門見山直奔採訪話題。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是1992年10月14日。”吳興禮喝了口茶,打開話匣子,“全縣撤區並鄉建鎮大會在東昇召開,會上宣佈了建鎮後的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名單和政府籌委會成員名單。”哪些縣領導出席了大會,哪位領導宣佈的,吳興禮都記得清清楚楚。

“當時,楊公鄉10個村,黃水鄉14個村。從地理位置上講,相比黃水鄉,楊公鄉較邊遠,交通、經濟不發達。當時楊公鄉要修路,修到和黃水鄉交界的地方,就不能接著往下修了。合併建鎮之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合併後的黃水鎮24個村,村上最多的有10多個組,最少的也有5、6個組。”話匣子一旦打開,吳興禮的講述便滔滔不息。

黃水河不單單是指黃水鎮場鎮,而是真有這樣一條河,即楊柳河。“那一年,凡是合併的都為鎮,沒有合的仍然是鄉,後來才陸續改為鎮的。對黃水鎮來說,我記得最清楚,民政局文件上說的是鎮政府設在黃水河。”

吳興禮還講到了黃水建鎮後的工作思路、發展規劃、如何抓農業抓工業等等。他深有感觸地說:“只要經濟發展了,啥子事都好辦。”

那一年,經省、市批准,雙流縣撤銷了4區1片。4區是中興區、籍田區、永安區、太平區公所。1片指的是東昇地區,也就是城關地區工作委員會。

那一年,經省、市批准,雙流縣將46個鄉(鎮)合併擴建為28個鄉(鎮),其中10個鄉、18個鎮。

撤區並鄉建鎮是改革開放、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舉措。吳興禮說:“這40年,中國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在世界發展史上也是可以大書特書一筆的。40年前和40年後對比,變化太大了。”

話當年

並的是村,並的是組,建的是社區

在雙流管理體制變化中,並村並組建社區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7月6日上午,記者如約和陳偉芳在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見面。陳偉芳退休前在原東昇鎮政府文教衛生辦公室工作,當年參與了東昇鎮並村並組建社區全過程。他不但是雙流的地名專家,還是雙流的文史專家。

雙流改革開放四十年——鄉·鎮·街辦 建制沿革看發展

說起當年並村並組建社區,陳偉芳記憶猶新。他介紹了東昇鎮並村並組建社區的總體情況,還舉了兩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

“先舉一個例子,城西村和塔橋村合併,新建的社區取什麼名字呢?那天晚上我們開會,分管的副鎮長主持,鎮長也參加了。有人傾向於城西村,但更多的人傾向於塔橋村,為什麼呢?塔橋是雙流古八景之一。”陳偉芳停頓了一下,“這時候有人提出,兩個村各取一個字可不可以呢?這就是城塔社區名字的由來。”

“有意思,原來城塔社區的名字是這樣來的。”記者表示有這樣一個例子就可以了,陳偉芳卻說:“還有一個例子必須寫。”他給記者下了“命令”。

陳偉芳說:“葛陌村和藤橋村合併,是不是也各取一字呢?那豈不是成了‘葛藤’。況且開會的同志一致認為,葛陌是諸葛孔明住過的地方,所以不能各取一字,於是就定了,就叫葛陌社區。”

陳偉芳說:“並村並組建社區時間並不長,動員大會是2004年6月16日上午召開的,在6月30日就全面完成,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當然在這之前,縣上在白家、白沙、彭鎮、永安4個鎮開展了試點工作,並取得了成功經驗。試點是從4月10日開始的,時間也不長。”

通過調整,當時雙流26個鎮原有村(含社區)501個,撤併為267個;原有村(居)民小組4003個,撤併為2094個。其中村由467個減少到183個,村民小組由3902個減少到1480個;社區由38個增加到84個,居民小組由232個增加到613個。

如此一來,雙流村組建制大幅減少。

發展中

減的是鄉,增的是鎮,設的是街辦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後,雙流10個鄉、18個鎮。那麼在此後的發展歷程中,又有哪些變化呢?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的兩位同志分別作了詳細的介紹。限於篇幅,不能一一羅列,只挑最重要的內容敘述。

總體上看,1992年10月一直到1998年,雙流28個鄉(鎮)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局部有調整。比如1997年,鄉減少了1個成為9個,鎮增加了1個成為19個。

變化稍大的是1999年,鎮成為17個、鄉9個。這樣一來,雙流由28個鄉(鎮)變為了26個。到2000年,雙流轄21個鎮、5個鄉。

從1999年到2000年,鄉由9個減到5個,鎮由17個增到21個。

變化最大的是2004年,9月8日,撤銷東昇鎮,其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到2004年底,雙流除1個街道外,其餘全部是鎮了,鄉完全退出了雙流的建制舞臺。從此之後,鎮和街道辦事處唱“主角”。

2005年8月12日,撤銷白家、文星兩鎮,設立西航港街道辦事處。

從2005年到2015年,這十年時間,雙流的鎮和街道辦事處又有著怎樣的變化呢?

2006年9月7日,雙流撤銷華陽鎮、中和鎮,設立華陽街道、中和街道。

2011年9月5日,雙流黃甲、九江兩個鎮撤鎮,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

2010年4月,對天府新城和相關地域進行整合,將中和街道轄區整體和華陽街道轄區會龍、觀東、紅松、石河、蒲草5個村整體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部分組和東寺村部分組整組,納入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管理範圍。

到2012年2月時,雙流轄6個街道、18個鎮。雖然中和街道2010年劃歸高新區,但是增加了公興街道。

2013年12月1日,根據成都市發改委《關於促進全域成都“三圈一體”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雙流縣境內的新興、萬安、白沙、興隆、合江、太平、永興、三星、大林、煎茶、籍田11鎮,劍南大道南段、元華路以東華陽街道、正興鎮範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正式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管理。 1街道12鎮劃歸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後,行政區劃仍屬雙流,人大、政協、人民武裝等其餘事務仍歸雙流管轄。

2014年1月22日,增設協和街道辦事處。

至此,雙流區管轄6個街道:東昇街道、西航港街道、九江街道、黃甲街道、公興街道、協和街道;6個鎮:彭鎮、金橋鎮、黃水鎮、永安鎮、勝利鎮、黃龍溪鎮。

結語

雙流管理體制一路走來,“變”是主旋律,隨之而來的更是改革發展之“變”,是人們的幸福生活之“變”。

“特別漂亮,很美。”這是東昇街道居民劉富佳對康樂巷的讚美,“我隨小兒子來雙流居住近10年了。康樂巷改造得這麼好,非常高興,文化牆上還有養生知識。現在晚上天天在此散步,感覺很舒服。”與此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東昇街道居民李英,她說:“一條小巷有這麼多的綠化,是我以前沒有見過的。天天在此路過,心情也會好很多。”這是我區2017年下半年大力實施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三年計劃帶來的喜人變化。

這正是:

說發展,改革前進,創新求索,改革創新雙流一路高歌。

看今朝,綠水環繞,青山吐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掌上雙流新聞客戶端 陳光華/文 王鴻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