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一入醫院,感覺就如同進了大觀園,對於醫生開具的各種檢查項目,很多人都不懂檢查的目的是什麼?不知道檢查的目的,自然也就不知道哪些是合適的檢查方法?有些人擔心也擔心各種影像檢查對身體會不會有影響?X線、CT、B超、MRI哪個對人體輻射影響大?

今天,作為臨床一線的醫生,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下幾種常見影像檢查方法的常見適用症。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X線

X線檢查,就是利用X射線穿透身體,形成影像,是臨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某些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形成原理:

X線的特性和人體組織器官密度與厚度之差異所致,這種密度與厚度之差異稱為密度對比(Contrast),可分為自然對比和人工對比。

(一)自然對比

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和密度不同;厚度也異,經X線照射,其吸收及透過X線量也不一樣。因此,在透視熒光屏上有亮暗之分,在照片上有黑白之別。這是人體自然,亦是固有的密度差別,稱為自然對比。

按照人體組織密度的高低,依次分為骨骼、軟組織(包括皮膚、肌肉、內臟、軟骨)、液體(血液及體液,密度和軟組織相似,X線不能區別),脂肪和存在人體內的氣體。各個不同密度的組織相鄰排列,吸收及透過X線量不同,才產生透視或照片上影像。在人體內,胸部和骨骼的自然密度對比最好,透視和普通照片上應用最多。凡是密度最大的部份(例如骨骼)吸收X線最多,通過X線量很少,故在照片上顯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較小的部份(例如空氣或軟組織)在照片上出現黑色影像,此外,還應注意厚度,如心臟的投影,形成明顯的白色。

總結自然對比和影像關係,列為下表: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人體組織密度差異和X線影象關係表

同樣,如器官和組織有病理變化,改變了原有的密度,出現新的密度差異,產生密度高低不等的影像,也屬於自然對比的範疇。

密度分辨率(Density resolution):使用某種射線設備,能分辯人體同一部位的兩種以上不同密度的結構,亦即顯出密度差異,從而形成影像。這種能分辨最小的密度差異,稱為某種設備的密度分辨率。如CT機就具有高分辨率,在頭顱同一層掃描片中,有分辨出灰質與白質、腦室、腦池與腦溝等不同結構,而普通X線的密度分辨率則較低,約為5~10%。

(二)人工對比

人體有些部分,如腹部各臟器,密度大致相同,不具備自然對比的條件,可用對人體無害、密度大或密度小的物質,引入被檢查的組織器官或其周圍,造成密度差異,顯出影像,稱為人工對比。形成人工對比的方法稱為造影檢查,引用的物質叫做造影劑(Contrastmedium)。

輻射大小:X線檢查的輻射劑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一次飛機接受的輻射差不多。一般而言,X線檢查是安全的。

檢查範圍:X線檢查可以拍頭顱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關節片。一些胃部、食管和腸道疾病,也會用到X線檢查,比如鋇餐檢查、消化道造影等。在日常體檢時主要是用來拍胸片,篩查肺部的疾病。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CT

CT是近十年來發展迅速的

電子計算機和X線相結合的一項新穎的診斷新技術。

其主要特點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比普通X線照片高10~20倍。能準確測出某一平面各種不同組織之間的放射衰減特性的微小差異,以圖像或數字將其顯示,極其精細地分辨出各種軟組織的不同密度,從而形成對比。如頭顱X線平片不能區分腦組織及腦脊液,而CT不僅能顯示出腦室系統、還能分辨出腦實質的灰質與白質;如再引入造影劑以增強對比度,對其分辨率更為提高,故而加寬了疾病的診斷範疇,還提高了診斷正確率。但CT也有其限制,如對血管病變,消化道腔內病變以及某些病變的定性等。

輻射大小:胸部普通CT檢查的輻射差不多為2~5mSv,胸部低劑量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約是0.2-0.5mSv,差不多是10張胸片的劑量,所以是非常安全的。

檢查範圍:CT最常用在頭部、胸部、腹部和脊柱疾病等方面的檢查,有些四肢和骨骼問題用X線檢查看不清楚時,也可以選擇做CT。目前體檢項目中的CT主要是胸部CT,用於早期肺癌篩查。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B超

B超是利用聲波反射的原理,得到不同的回聲,通過儀器將這種回聲收集並顯示在屏幕上,可以用來了解人體的內部結構。利用這種原理,人們將超聲波用於診斷和治療人體疾病。在醫學臨床上應用的超聲診斷儀的許多類型,如A型、B型、M型、扇形和多普勒超聲型等。B型是其中一種,而且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和簡便的一種。通過B超可獲得人體內臟各器官的各種切面圖形比較清晰。B超比較適用於肝、膽腎、膀胱、子宮、卵巢等多種臟器疾病的診斷。B超檢查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又無不良反應,可反覆檢查。

輻射大小:超聲檢查是利用聲波反射成像,沒有輻射

檢查範圍:B超主要篩查腹腔、盆腔內器官是不是有病變,包括:乳腺、甲狀腺、肝臟、腎臟、胰腺、膽囊、脾臟、膀胱、子宮、卵巢等。心臟部位的檢查也常會用到B超。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MRI

磁共振(MRI)就是常說的核磁,因為名字裡帶個核字,大家老誤解它可能有放射線和輻射,其實這個核指的是含奇數質子的原子核。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而產生影像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為非射線成像,亦為無創傷性檢查方法之一,自80年代應用於臨床後,其檢查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且日臻完善,成為影像診斷學中重要的成員之一。

MRI與CT相比較,其優越性是非射線成像,且可任何方向切層掃描;如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以及斜面等,MRI與CT在成像方面還有不同之處是有多個參數,如質子密度,T1與T2弛豫時間。目前軟件的開發,還可不用造影劑而顯示血管,稱為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I也有不足之處,如成像時間長,對鈣化不靈敏,費用較昂貴等。

輻射大小:MRI沒有輻射

檢查範圍:磁共振可以檢查的部位很多,包括腦部、血管、肌肉、韌帶、脊柱等等,但是建議在有症狀或醫生建議下做磁共振檢查,正常的體檢作為疾病的初期篩查,通常沒有必要做磁共振。

X線、CT、B超、MRI的原理、輻射大小、檢查範圍?

輻射大小的衡量

輻射劑量是以人體組織器官每單位質量所吸收的輻射能量來計算,它的計算單位是sv,或是msv,1sv=1000msv。

對一般人來說,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物質的人,每年的正常因環境本底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攝取量是每年1~2msv。凡是每年輻射物質攝取量超過6msv,應被列為放射性物質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環境應受到定期的監測,而人員本身需要接受定期的醫療檢查。

我國輻射防護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 中對於放射性工作人員的劑量當量限值的規定為:年劑量當量限值,全身均勻外照射50mSv/年、眼晶體150mSv/年、其他單個器官或組織500mSv/年,特殊照射:一次不大於100mSv,一生中不大於250mSv,應急照射:一次不大於250mS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