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醫生與病人碰頭後

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說話,說話,說話,說話

病人陳述自己的病情

醫生引導溝通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高效、直接、條理清晰的醫患溝通,非常重要

最高效的溝通帶來最合適病人的治療方案

而醫生判斷病情的最好證物

就是檢查報告單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檢查報告裡藏的小秘密,醫生都知道

所以任何醫生都會苦口婆心的對就診人說

記得帶上病歷、檢查報告單,服用的藥物清單等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Soga)


往期檢查報告,一般指的是CT片、B超檢測報告單等,什麼疾病需要做哪些檢查?這些檢查輻射大嗎,檢查效果好嗎,檢查頻率如何?醫生經常會被病人問:我這個情況到底做什麼檢查最好?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簡單普及一下常見檢查技術,比如CT,磁共振和B超。這些可能是患者最熟悉的檢查,當然還有一些有創檢查,比如胃鏡腸鏡,血管造影等等。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各有什麼利弊?如何選擇?

X射線

把蛋糕壓扁檢查


原理:X光穿過人體,不同部位吸收射線,底片上不會曝光或部分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優點:快捷、價廉。

缺點:受制於深淺組織的影像互相重疊和隱藏,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才能看清。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X射線是著名的倫琴發現的,它是影響醫學的開端。X線發明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倫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從X射線現中看見了自己手的骨骼,所以說X射線主要是用來看骨頭。

此外還有一個最常見的作用是拍胸片,主要是粗略的看一下肺部和心臟的輪廓,諸如肺部感染、先天性心臟病導致的心臟大小形態變化、肺癌之類的典型的影像表現,x片能夠做到一目瞭然。

還有人問透視和拍片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透視就是醫生在X光下看一眼,拍片就是把片子打印出來...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CT檢查

可理解為多層X線掃描


CT全稱為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它是利用X射線對人體進行體層檢查。CT檢查可以這麼理解:X線的掃描等於把人體壓成一張薄薄的紙來觀察,但是隻有一個方向,CT就是把人切成一個個薄片,相當於多層的X線掃描。

原理:X光會斷層穿過人體,通過電腦計算後處理為二次成像。

優點:可以斷層看,經後處理可以顯示更多信息。

缺點:費用比X光攝影貴,且CT檢查的輻射劑量通常高於單次X線攝影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病人正在進行CT檢查


CT可以把人切成1cm 的薄片,也可以切成0.5cm。越薄精確度就越大。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體的腫瘤就像在饅頭裡藏了一顆沙子。X線可以看穿饅頭,發現沙子,但是僅僅是平面效果。也就是僅僅在一個平面上,只知道在饅頭中間有沙子,並不知道在饅頭裡面多深的位置。

這時候就需要CT,比如說0.5cm的掃描,就相當於把饅頭間隔0.5cm切片,把每一片拿出來找這顆沙子。這時候,稍微大點的沙子都可以被發現。而且可以確定在多深的位置。但是如果是更小的沙子就,剛好在0.5cm的兩層之間,也可能不會被發現。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這就是我們說檢查的敏感性問題。當然掃的層面越多,敏感性就越高,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第一,儀器的分辨率要求高,價格也就相對更高;第二,掃描的層面越多,時間越長,患者受到的輻射也就越大。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CT檢測設備


目前CT的分辨率對於一般的疾病都可以檢查,適用範圍也較廣。CT掃描時長也相對較短,根據掃描位置的不同,幾十秒或者幾分鐘基本上都可以完成(當然X線更快,就是“咔”的一下)。

MRI檢查

搖一搖感受震動


MRI是核磁共振的縮寫,它的原理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現象所產生的信號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簡單說就是相當於用手機搖一搖,讓氫質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動。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和CT設備長得很像


優點與CT相比,它沒有放射輻射,沒有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

缺點:費用相對比較昂貴。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質子和氫原子核的共振頻率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氫原子核處於無規律的進動狀態,當人體進入強大均勻的磁體空間內,在外加靜磁場作用下原來雜亂無章的氫原子核一齊按外磁場方向排列並繼續進動,當立即停止外加磁場磁力後,人體內的氫原子將在相同組織相同時間下回到原狀態。

這稱為馳豫,而病理狀態下的人體組織馳豫時間不同,通過計算機系統採集這些信號經數字重建技術轉換成圖像就可以給臨床和研究提供科學的診斷結果。

磁共振和CT的區別主要在於成像的性質,CT是根據組織的密度,由於人體不同組織的密度不同,來發現病灶;而磁共振是判斷不同加權所產生的不同信號。

磁共振於對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分辨率高。由於其特殊的性質,磁共振看骨頭不行,而在大腦的檢查中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MRI的腦部檢查影像


在這裡還要順便提一下,磁共振掃描的時間相對CT會更長,但是並沒有輻射

,相對安全。還要說一句的是磁共振儀器是一個巨大的磁場,進去磁共振室一定要卸下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不然都會被吸到機器上。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被牢牢吸在磁共振設備上的輪椅


曾今也有許多案例和教訓,比如患者的輸液架被緊緊吸住,所有人都拉不開,不得不叫來大型工程設備;還有患者要求將輪椅推入,醫生拼命阻止,患者不理解,最後造成嚴重糾紛。

在此說明有六類人群不適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即: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內金屬異物的人、動脈瘤銀夾結紮術的人、體內金屬異物存留或金屬假體的人、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病人、幽閉恐懼症患者等。不能把監護儀器、搶救器材等帶進核磁共振檢查室。另外,懷孕不到3個月的孕婦,最好也不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B超檢查

敲一敲,聽聲波


孕媽媽們對B超不會陌生。它的原理是利用人體組織對超聲波的回聲不同,來判斷正常組織和病灶的性質。B超和之前提到的三項檢查有著較大的區別,但是因為B超機的探頭掌握在B超醫生的手上,指哪打哪,因此相對更依賴於檢查醫生的經驗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原理: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

優點:多方位觀察,實時成像。

缺點:超聲受氣體干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所以一般腸道檢查使用腸鏡。

B超對於人體管腔的液體流動和腹腔臟器檢查的敏感性較高,我們常常遇到的膽囊結石、腎結石、血管狹窄、心臟功能等檢查,都是B超的用武之地。B超技術便攜,可以在床邊,甚至在手術中使用。此外,B超是利用超聲波成像,也沒有所謂的輻射。所以孕婦多采用B超檢查。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PET-CT

它又是什麼鬼?


PET/CT:將PET和CT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用同一個檢查床合用一個圖像工作站,PET/CT同時具有PET,CT及將PET圖像與CT圖像融合等功能。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PET全稱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反映病變的基因、分子、代謝及功能狀態的顯像設備。它是利用正電子核素標記葡萄糖等人體代謝物作為顯像劑,通過病灶對顯像劑的攝取來反映其代謝變化,從而為臨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謝信息。是當今生命科學、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新里程碑。

PET看的是組織的代謝。也就是說,通過異常的代謝來判斷全身上下是否有病變,其中最敏感的要屬腫瘤性病變,因為腫瘤的特點就是代謝旺盛。

但是PET也存在相當的侷限性,首先就是掃描層面的問題,掃描整個人,層面相對比單獨掃一個器官要粗略很多,一些細小的問題可能被忽略。然而很多良性疾病,代謝改變不大,在PET掃描的時候也不會被發現。

另外,即使看到病灶,由於掃描的精確度問題,也僅僅可以定位病灶的存在,對於其具體性質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專項掃描。在發達國家,PET廣泛應用於臨床,已成為腫瘤、冠心病和腦部疾病這三大威脅人類生命疾病診斷和指導治療的最有效手段。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PET-CT檢測影像資料


PET是近年來被廣泛提及的名詞,現在也在很多中小城市得到普及。很多老百姓都認為雖然花錢多一點,一次把錢到一萬,但是掃一下就可以知道全身上下的毛病,還是相當划算。很多有錢人甚至經常進行PET檢查,很多患者也主動要求進行PET檢查。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然而,PET-CT檢查並不是發現並攻克腫瘤的救命稻草。來看看這些專家的觀點: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一位主任醫師指出,PET-CT在發現空腔臟器(胃、腸等)病變方面存在盲區,因此並不能取代胃鏡、腸鏡等常規檢查。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表示“一般不給健康人作為體檢推薦。因為這項檢查花費大,輻射較大,在發現空腔臟器(如食管、胃、腸等)病變方面還有盲區,不能代替胃鏡與腸鏡檢查。”

前述三甲腫瘤醫院醫生指出,PET-CT檢查並不能取代CT和MRI檢查。“每項檢查都有其優勢。有時候在做PET-CT檢查時,我們還會要求病人進一步進行CT、MRI甚至B超檢查。”

事實上,PET-CT檢查並不能檢查出所有腫瘤。在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上,PET-CT就效果不佳。做1次全身PET-CT檢查輻射量約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注: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事故等級為5級,第二天核電站附近1.1公里,輻射量每小時351.4微西弗)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輻射劑量表,看得懂的自己點開仔細看

也就是說,全身檢查一次PET-CT,相當於一個正常人30年所接受的輻射;相當於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重要提示:剛做完PET-CT檢查的人,作為潛在的放射源,在短時間內應避免與孕婦和兒童有過多接觸。)

其他

造影?增強掃描?


造影是一種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

X線拍片和透視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較大的組織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對於人體大量密度相差較小的器官和組織,便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人們想到了造影檢查,即先用高於或低於人體軟組織密度的造影劑灌注需要檢查部位,然後進行X線檢查。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造影檢測影像


做造影需要打藥,這種藥物統稱為造影劑。造影檢查的應用,顯著擴大了X線檢查的範圍。

增強掃描,CT掃描技術之一,

就是把藥從靜脈(一般為肘前靜脈)注入血管內同時進行CT掃描。這樣從片子裡面就能看到這些物質的分佈,根據這個情況可以判斷患者的消化、血流和代謝等情況。

一邊打造影劑,一邊觀察,這樣患者的血流情況便能一目瞭然,也能準確的評估病情,提出合理的醫療建議。

但是這樣的操作對醫生來說是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考驗:需要具備高超的經驗和技術,還需要承受積年累月的輻射。雖然特殊工作環境有鉛衣保護,但是常年累月,這種輻射量還是巨大的。許多介入科醫生不僅早早白了頭,罹患多種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升高。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穿30斤鉛衣做手術的女醫生, 內褲為鉛製


還有一些內鏡檢查,近年來也廣泛應用,什麼胃鏡、腸鏡、氣管鏡、陰道鏡、喉鏡、鼻內鏡,甚至乳管鏡,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插入各種探頭進行檢查。這種檢查醫生可以直觀看到病灶,所以也被譽為許多疾病診治的金標準。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其他的檢查都是間接的,這個直接從屏幕上看到病灶了,準確性最高。但是把鏡子塞到人體的這些孔隙,常常帶來巨大痛苦,所以良好的麻醉配合必不可少。目前已經慢慢開始推崇全麻進行檢查,雖然病人需要承擔一些費用和風險,但是完全無痛,一覺醒來檢查就完成了,至少治療體驗會改善很多。

之前提到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與其說是醫學的發展,不如說是工業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醫生看病人的CT片,都是一張一張來看的,而當下掃一個病人的圖像,就有1000幅圖像,一天下來會產生萬幅圖像,醫生根本沒法徹底看完這些片子。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武漢協和醫院骨科手術中,MR技術讓患處“立體呈現”


藉助醫學影像學,可以先對這些片子進行後處理,使之融合成為一個三維立體,這樣醫生就可以先看到直觀的立體圖像,正常組織和病灶之間的結構也一目瞭然。

說了這麼多檢查的手段,那麼再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同類的檢查醫生給你開了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做最好的那一種?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等同於吃到一個飢餓的人吃到第三個饅頭就飽了,為什麼還要吃前兩個饅頭。需要從檢查的特異性、準確性、有創新、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量。

第一、每種檢查側重點不同,常常需要通過多種檢查綜合考慮;

第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檢查的選擇也不同。

舉個例子,常規體檢一般不會進行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即便知道患者頭疼也會建議他先回家休息觀察。若患者確實有頭部疾病的表現並且強烈要求檢查,醫生一般考慮先進行CT檢查,如果CT檢查有異常的發現,或者說CT檢查沒有問題,患者依然明顯不適,醫生才會建議做磁共振檢查;根據CT和磁共振的問題,可能還要加做增強或者造影檢查。

有的患者做增強磁共振檢查到了問題,就會反問醫生,為什麼一上來不給我做磁共振?還讓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和時間?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患者此時的憤怒也許這麼大)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然而此刻知道太多的醫生因解釋會涉及太多專業知識,一時半會也難以讓患者理解清楚....)

事實上,100個患者裡面可能只有一個人需要做磁共振,如果每個人都做,豈不就是過度檢查?而且CT和磁共振檢查的側重點不同,原理也不同,有的疾病只要CT檢查就完全可以確診,這僅僅反應了醫生的診療思路。對於根據臨床症狀就可以提示大腦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醫生可能剛開始就建議他把很多檢查同時進行。

患者就診該做哪些檢查,往往也可以反應醫生的醫療水平。但是沒有絕對100%完美兼顧的檢查方案,因為有時候選擇了準確性,可能意味著增加了創傷、加大了輻射量、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更增加了本來就不充足的醫療資源負擔。

還有的患者上了就跟醫生說,把所有檢查給我做一遍,我要做一個最詳細的檢查。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錢確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特別是醫療領域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如果一個人要求把醫院所有的檢查都做完,他不僅會極其痛苦,還會非常耗時(半年時間都做不完)。但是莆田系醫生卻會把所有檢查都給你做一遍,他們是什麼目的?掙錢而已,不言自明。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最後,還有很多檢查和診斷方法都依賴醫生和醫院的配置、水平和習慣。比如雖然造影檢查好,但是醫院沒有配備昂貴的造影設備,或者醫生經驗不足,造影檢查的優勢可能並不能完全發揮。相反,傳統拍片子的醫生,通過增強掃描加上經驗豐富的三維重建技術,也可以達到最好的檢查效果。

某位外科醫生說:“記得實習的時候,在心血管內科,主任是一位老奶奶,看起來和街邊逛菜市場的老人無異。但是她一穿上白大褂,馬上透出一種強大的氣場。她的一個聽診器甚至超過所有的檢查設備。”


收藏這篇就夠了!X光、CT、B超、核磁共振底要做哪個好?



初次見到的患者,只要她把聽診器放在患者的胸口聽一聽,就能說出一長串和CT、X檢查等現代檢測設備一樣的檢查結果!如果人人都能成為這樣的醫生,那麼也許多先進的診斷技術就都變成了擺設。

但是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神一樣的醫生,而這些診斷技術卻可以幫助更多醫生得出和神醫一樣的診斷結果,所以我們才需要從這些測重點不同的檢測設備選擇相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最適合的那個。

自查

是否存在過度檢查?


1、 外傷骨頭——粗看X線片,細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質髓質等看不清,一般不選擇。

2、 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 胸部——粗看X線片,細看CT,看肺不要選核磁

X線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查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率均優於常規X線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的確診有決定性意義。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線。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 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檢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等器官診斷準確率較高。

但是超聲受氣體干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

5、 心臟——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聲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狀動脈CT檢查輻射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資料參考]

新浪微博@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DrX、陝西新聞網、人衛第7版神經病學129頁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由好醫網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