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2017.8.19阿里巴巴公佈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值得關注的是

阿里雲付費用戶規模突破百萬,業務營收規模24.31億元,年內有望突破百億關口。作為亞洲首家付費用戶規模達百萬級的雲服務商,阿里雲近兩年業務和用戶規模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其在雲計算市場上的領導地位,並與AWS、Azure形成3A陣營,成為雲服務提供商第一梯隊。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Gartner發佈的2016年全球公共雲市場份額報告顯示,3A陣營佔據雲計算市場過半份額,其中亞馬遜AWS依舊佔據領導地位,微軟Azure的優勢在SaaS領域,阿里雲則憑藉在中國公共雲市場上的絕對優勢緊追Azure,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投身於雲計算全球化競爭浪潮中。

根據雲計算市場進入門檻高、企業競爭力往往與從業時間密切相關的特點,可以預計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的先發優勢仍將保持,但騰訊雲、華為雲等競爭對手的奮力追趕,也使得競爭加劇;海外市場上,競爭激烈程度遠高於國內市場,作為唯一一家入圍全球雲計算市場排位前十的中國企業,阿里雲的海外佈局之路可謂道阻且長,阿里雲將如何在未來保持持續競爭力,成功復刻AWS模式?

01、技術

阿里雲成立的初衷是將自身管理大型數據中心和複雜軟件系統的能力和經驗對外輸出變現,實現商業化,其商業模式與亞馬遜AWS如出一轍。

內部試水到外部應用:

2010年阿里雲在阿里內部試水,阿里小貸(阿里金融前身)的所有業務均由大數據計算結果驅動,以此考驗阿里雲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不斷地試錯之後,2011年阿里雲官網正式上線,開始正式大規模對外提供雲計算服務。阿里雲的內部客戶也由阿里小貸擴大至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事業群,外部客戶也由前期的初創公司、中小企業拓展至12306、中石化等大型央企。不同體量的客戶對阿里雲計算的要求也不一致,阿里雲第一代雲服務器從Xen虛擬化架構+千兆網絡起步,主要服務於站長和互聯網小客戶,2014年底已不再部署此類服務器;第二代雲服務整體架構升級為KVM+萬兆網絡,存儲、計算、網絡能力及穩定性均有顯著提高,開始對大中型客戶提供雲服務;第三代則是新近發佈的企業級產品線。

產品更迭快:

阿里雲在技術更迭和客戶需求的助推下,產品和解決方案體系得到不斷豐富和擴展,覆蓋場景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以標準化的產品為基礎提供高端定製化的服務。以2016年6月為始,3-4個月為短週期,阿里云云棲社區以產品和解決方案全向圖的方式可視化地展示了其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

2016年6月:93款產品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2016年9月:121款產品和解決方案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2017年1月:150款產品和解決方案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2017年5月:165款產品和解決方案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持續降價,釋放技術紅利

技術演進是以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更新速度加以展示,而技術紅利的大規模釋放則是以持續降價為標誌。2016年一年內,阿里雲17次下調產品價格,核心產品價格降幅高達50%,截止2016年11月,AWS也已降價52次。持續降價一是得益於規模效應,二則是得益於技術進步,除此以外也不失為部分廠家期望迅速佔領市場的一種策略。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02、生態

公有云經過幾年發展之後,在互聯網客戶中的滲透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各雲服務提供商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能力也將趨同,此時阿里雲將客戶群體錨定關鍵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和政府機構。2014年下半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為AWS客戶;2015年,國內以金融、政府為代表的關鍵行業客戶、大中型企業開始試水雲計算服務,標誌著雲計算已經從服務中小公司的邊緣市場成長為大公司大機構的選擇。大中型企業客戶更加看重雲平臺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並將基於以往IT經驗,對雲平臺性能、部署模式、交付方式及標準化服務提出具體需求,這對雲服務提供商的要求也將遠高於創業公司等小型企業。過去雲計算市場的

單品競爭將向生態競爭演變。

2B的雲服務市場相對封閉且分散,獲客難度大,阿里雲通過構建生態合作圈,高效解決客戶觸達問題,同時搭建起端到端的雲服務體系,以專業服務提升客戶體驗。阿里雲對於生態服務的範圍有著明確的界定:垂直性、以行業應用為核心的服務將由合作伙伴精確把握客戶需求,開放完成。阿里雲則聚焦標準化、規模化的平臺能力和重大技術挑戰:計算、存儲、網絡、中間件、人工智能和安全。

阿里雲生態體系合作伙伴可分為四類:解決方案合作伙伴,提供基於阿里雲計算平臺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細分應用解決方案;技術平臺合作伙伴,提供基於阿里雲計算平臺的SaaS服務和業務應用系統;雲服務合作伙伴,為阿里雲客戶提供上雲服務和雲上服務;渠道分銷合作伙伴,基於阿里雲的雲計算服務提供渠道銷售。阿里雲將其合作伙伴分為鑽石、鉑金、金、銀和建站五個等級進行動態考核,同時也為合作伙伴提供銷售、業務處理、商務平臺、銷售返傭及培訓與認證支持。阿里雲與合作伙伴互相支撐,互為渠道。

03、服務

當前雲計算市場正加速從技術關、規模關向深耕服務和用戶體驗演進,在生態圈的協同作用下,從上雲前到上雲中到上雲後,阿里云為客戶提供了產品端到端的服務體驗,包括自助智能服務、分層級的專業服務和高效及時的本地化服務,差異化的服務體系滿足了不同客戶在不同場景下對雲服務的需求。所有客戶均可獲得阿里雲售後基礎支持:7*24全天候客戶服務、全量文檔訪問及開放社區互動。

阿里雲80%的客戶為中小企業,20%的客戶為大公司,而這20%的大客戶為阿里雲貢獻了大部分的利潤。大中型企業級客戶的拓展,對阿里雲的服務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服務也是阿里雲在企業級市場樹立品牌和口碑的關鍵所在。為提供專業高效的本地化服務,阿里雲藉助合作伙伴之力,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12個省市佈局授權服務中心,著力打造阿里雲本地服務的“4S”店

,為客戶提供全系雲產品購買、量身定製解決方案、24小時本地化售後服務,迅速響應客戶服務需求。

開放的生態合作和服務體系成就了阿里雲產品和服務的迅速繁衍,雲市場的快速開拓。

04、雲計算下一階段競爭焦點

雲計算市場上半場基礎設施層面的競爭基本塵埃落定,下一階段競爭將聚焦于于企業級市場和人工智能的產業化。這一階段的競爭,騰訊、百度無一缺席,華為也攜手中國電信大力拓展企業級市場。阿里雲將以技術、生態、服務保持持續競爭力。新的雲巨頭將有可能從率先完成IaaS/PaaS/SaaS三個層面覆蓋的雲公司中誕生。

阿里雲企業級市場拓展現狀:

2016年4月,阿里雲面向大中型企業和政府機構發佈了專有云Apsara Stack平臺V3,並在海關總署、浙江政務服務網、網上銀行、貴州交警等機構和企業實施部署。

2017年8月9日,阿里雲首次系統發佈ECS企業級產品19款,覆蓋173種企業業務場景。

2017年9月12日,阿里雲推出全新一代異構加速平臺,涵蓋GPU/FPGA等6款異構實例。

2017年10月12日,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第三代專有云,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硬件兼容、快速部署和金融級的容災能力,復原時間目標RTO可達分鐘級,復原點目標PRO可達秒級。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阿里雲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成果:

人工智能的產業化,阿里雲已率先進入應用階段,先後發佈城市大腦、工業大腦、醫療大腦和環境大腦。

2016年10月,阿里雲攜手富士康等12家企業,為杭州市安裝城市大腦,利用ET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座城市的數據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實現城市的自我調節與治理。

2017年3月,阿里雲正式發佈ET工業大腦和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通過數據、算法對傳統工業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並在企業實施應用,以期實現突破,切入製造業。ET醫療大腦採用深度學習技術提升醫療技術,未來將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藥效挖掘、健康管理、新藥研發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2017年6月,阿里雲推出ET環境大腦以應對全球環境惡化,並使用ET環境大腦在江蘇實現了對水、氣、土、汙染源的智能感知,有效預警率達93%,管理企業達2.5萬家。

2017年8月4日,繼城市大腦在杭州的成功試點之後,阿里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在交通、旅遊、醫療、城市管理及人才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05、電信運營商的思考

國內三大運營商以中國電信為代表,在IaaS層面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卻遠遠落後於阿里雲,下表從技術、產品、生態及服務等維度展開對比,運營商的優勢仍停留在IaaS層面,缺乏提供整套雲解決方案的能力,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應對乏力,生態體系搭建緩慢。而未來大中型企業級市場的開拓,運營商能否把握自身網絡安全、客戶關係的優勢,與合作伙伴有所作為,還是應當從技術、生態和服務入手積極思考轉型策略。

付費用戶規模破百萬,看阿里雲如何保持持續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