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如何笑看寵辱——入世之法

關於道家思想,有人學了拿來修生養性,有人拿來管理企業,有人拿來治國,有人拿來用兵,就像孫子兵法也是繼道家思想而延展的兵法。就像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今天談《道德經》主要是如何借鑑古人的思想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

老子《道德經》:如何笑看寵辱——入世之法

圖片來於網絡

關於寵辱,在《道德經》中第十三章提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大致意思為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老子《道德經》:如何笑看寵辱——入世之法

圖片來於網絡

世人都認為寵很重要,辱太難過,但有時好未必是好,壞未必是壞。

道家講究陰陽平衡,當你受寵到一定的地步,你就要小心了,當你受辱了,你也別擔心,你就要觸底反彈了。

舉一個例子,在古代朝臣之中,如果某個大臣深受皇帝的寵愛,你就該小心了,因為有無數個嫉妒的人都會把目光集聚在這個大臣身上,等著他出錯。如果你權力過大,那麼皇帝也會擔憂你的權勢是否會威脅到他。

受寵可以,重要的是你在受寵的過程中有沒有承擔一切的能力,如果沒有,那還是不要受寵的好,因為你會加速終結。 同時在受寵的同時,為自己留一條退路,不要認為風光了,便可永久。

老子《道德經》:如何笑看寵辱——入世之法

圖片來於網絡

我有一個老師,他以前是一個公務員,在一個高官手下當秘書,相信看過《二號首長》的人或者是對政界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秘書的職位和權力都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實他是受寵的,甚至可以官運亨通。但是他卻出乎意料的辭職了,他說辭職是我思前想後很多遍決定的。

原因很簡單,他說我是典型的電視劇裡活不過第二集的人,思維簡單,為人處世也難作為。曾經有很多人指點他,比如如何跟上級送禮,思前想後他也不知道,放在桌子上吧,怕領導說是賄賂,匿名吧,感覺又不起作用。再後來表決一個事物,所有人都同意,他一個人反對了,所有人都告訴他不應該反對。後來,他終於明白,他雖受寵,卻沒有承擔寵的能力,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現在,他的直屬上司已經被抓,曾經一起共事的提心掉膽,想著還不如直接自首來得暢快。而他卻早已辭職,當著老師,身安自在。

老子《道德經》:如何笑看寵辱——入世之法

圖片來於網絡

通常我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幸福的人生,但是怎樣才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要有車有房有家庭。怎樣才能有車有房?要有錢。怎樣才能有錢?沒日沒夜的工作。

到最後你才發現,你原本追求的是幸福,落實在實際之上的時候卻成了條條框框的禁錮,反而不幸福了。所以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對於身體外在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許多人把寵和功利名祿看做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儘管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寵也罷,辱也罷。記住得意的時候不要太得意,失意的時候不要太失意。

篇幅有限,未能詳解,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