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永遠的豐碑

漫遊在興縣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作者激情四射,詩情滿滿。在蔡家崖,他感悟“泣血悲歌”的傳奇故事,徜徉“不朽的史冊紀念館”,在黑茶山,他瞻仰“有點風化的斑駁的烈士墓碑”,在北坡,他拜謁晉綏分局,於石窯、石徑間流連……他為多處景點所蘊含的紅色精神所折服、所震撼、所感召,心靈得到了淨化,境界得到了提升,靈魂深處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興來所致,詩如泉湧,於是有了深沉睿智凝鍊的《紅色晉綏寫生》詩文。

詩人也是一個凡夫俗子,他也有柴米油鹽的煩惱,有琴棋詩書的嚮往,有酒色財氣的誘惑。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在俗與脫俗之間遊走,在迷惘中掙扎,在彷徨中前行,承受著信念的模糊和困惑的襲擾。在革命老區興縣,他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 有了超凡脫俗的感覺,他體會是“紅色土地的餘韻,使信仰瘋狂”,這紅色的土地是路標,是戰旗,是篝火,引領人們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心無旁騖,砥礪前行。

作者即行即思,即思即詠,對紅色晉綏精神,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同時不斷對自身進行反省和反思,體現了一個讀書人“兼濟天下,獨善其身”的襟懷。

紅色精神,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英雄氣慨!晉綏之所以成為一片紅色的土地,就是共產黨人在這裡點燃了抗日救國的革命火種,保家衛國,抵抗日寇的烽火轟轟烈烈的燃燒,覺悟起來的人們都紛紛拿起了刀槍,奔赴抗日前線,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碧血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血染河山,以“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英勇和執著,用生命和鮮血浸染了這片土地。四八烈士長眠於黑茶山間,晉綏烈士歸魂於鳳凰山麓,青山不言,壯心不泯,正是催人奮進的“無聲”號令!直面革命志士的鮮血和犧牲,每個人內心的五色雜念都不恥一提,煙消雲散。 紅色精神,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這裡有萬世景仰的英雄傳奇,得到“永被俗世不俗的人點贊”,成為激勵後人的“標杆”。回望這塊土地,博物思懷,人人都會驚詫於這片土地上產生的人間奇蹟。人們會發現這樣的數字,當時,興縣共有九萬人口,供養了四萬抗日將士。這九萬人口中,還有一萬青壯年走上抗日的戰場,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幼婦女,加之敵人的“三光”政策,當地的生產力受到嚴重的破壞,處於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支持抗日抗戰十一年之久,這需要付出多大的犧牲與奉獻。這史詩般的英雄神話,生動的回答了毛澤東的一句話問話: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千百萬覺悟起來的群眾,他們可以創造史無前例的人間奇蹟。他們雖然出身隴畝,大部分目不識丁,真的是庶民百姓,俗人一個,但他們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能理清國與家的關係,沒有國就沒有家,國無寧日,老百姓就無寧時,他們寧願自己吃苦受累、忍飢挨餓、含辛茹苦,也要奮不顧身、慷慨解囊、傾其所有,為抗日救亡作貢獻。正是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才成就了“天翻地覆”開新宇的人間壯舉。直面這樣的壯舉,什麼得與失,榮與辱,褒與貶都顯得微不足道,也會有恰到好處的取捨。

紅色精神,是不忘歷史,繼往開來的豪邁志向!雖然歷史的硝煙退盡,到處是綠意盎然,鶯歌燕舞的美景。可是,哪“不朽的史冊紀念館”,那“有點風化的斑駁的烈士墓碑”,正像一塊塊活化石,紀錄著歷史的滄桑,書寫著正義的篇章,見證著忠誠與信念,刻畫著英勇與無畏;雖然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可這紅色的土地,到處都凝聚著紅色的印記,那崎嶇的“甬道”紀錄著光輝歷程的曲折艱辛,那一抹“殘陽”描繪著波瀾壯闊的歲月的悽美,“豔菊映襯的雕塑”,是“香氣滿乾坤”的高潔和“泰山壓頂不彎腰”堅挺,“堅硬有骨感的旗幟”彰顯著英雄精神的不朽,以及激盪人心的號召力、感染力。這紅色精神就似那滔滔不絕黃河水,灌溉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呵護著人們的心田。“忘記過去就意外著背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激勵人們弘揚英雄精神,保持英雄本色,創造英雄偉跡!

紅色精神,塑造成一面流光溢彩的紅旗,引領著人們前進的方向;標註成一個孜孜以求的標杆,鼓舞著人們樹立力量自信,道路自信;不時被“劃時代的標誌註解”,是紅色精神的與時俱進,彌足常新,成為流淌在人們心頭、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