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性來說,《蘭亭序》是捧出來的,還是真的美輪美奐?

千千千里馬


蘭亭的偉大有幾個傳奇的地方:

一、作者的傳奇,集眾家之常引領時代潮流成就行書的巔峰地位,影響至今無人能敵。

二、時代傳奇,秦剛統一文字,百廢待興,文字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起作用不言而喻,篆隸雖是官方主流書體,但因書寫速度慢,難於廣泛應用生活實際,現實的戰亂戰報頻傳,草書風行,因其不規範性難於識別,行書的優勢一躍而成為主流書體,王羲之正是在這樣一個真草橫行的時代背景下,用行書開闢了一條新天地。提高了書寫速度的同時也提高了辨識度。再加上名師指導,集天下美字於一身,還有就是勤於研究。才有了後來的書法地位。

三:天時地利人和的蘭亭創作背景傳奇。

四:王羲之修養的傳奇,道家的哲理思想底蘊,文學修養,軍事才能,書寫經驗豐富。

五:藝術修養的傳奇,王羲之愛鵝傳奇,王羲之大膽落筆無拘無束心手雙暢塗抹任性而為,巧解難題,奇思妙想的廣闊胸懷。不論是丟字的補救方法,錯字的修改方法,高興的狀態表現形式,傷感的表達方式,塗抹成最糟糕的黑色塊如何彌補,紙不夠了怎樣應對,所有這些書寫課題在蘭亭一幅作品中都出現了,王羲之用最精妙的方法解決的天衣無縫,作品完整巧奪天工,成為萬代楷模。

六、本人能力有限有高人可再加補充,僅述如此慚愧,外行說書,別當真。


醜書學


有很多人都質疑《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從質疑的角度大概可分為三種人。

專業人士:蘭亭無真跡

其實早在上世紀到今天,就有很多專業的學者,書評家,鑑賞家等等質疑《蘭亭序》第一的位置。

當然,此類人士質疑絕對會有一些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統一的出發點就是“蘭亭非真跡”,都是摹本臨本,即使再精妙,也不可能還原原作。

此類質疑者,不懷疑《蘭亭》是第一,但是質疑現在流傳的《蘭亭》是第一,以其非真跡原本。

這個出發點是可靠的,因為在唐朝李世民開始,當朝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等,對此帖都下過很大的功夫,可見這本帖在唐朝當時的“專業圈”也是非常受肯定的。

但是傳言李世民帶真跡入土了,所以傳世的都是一些摹本。

唐朝的蘭亭,有多珍貴呢?

真跡當然是國寶,李世民恨不能抱著睡。但是能見證蘭亭珍貴的是另一件事。

李世民把蘭亭的臨摹本作為“國禮”送給異族番邦,送給王公貴族,送給有功大臣。

所以在當時來說,臨摹本還是不少的。就比如褚遂良虞世南,二人臨的蘭亭序,非常神似,用功頗深,所以二人臨習次數非常多,但是每人只流傳下一本,這就證明,這兩本很大可能是最好的那本,流傳有序的那本。

但是到《蘭亭》無論是名聲,還是實力,都是一流名帖。


再回到專業人士的質疑,一般認為在顏真卿《祭侄稿》之後,《蘭亭》無真跡的情況下,二者排位有待商榷。

普遍認為:《蘭亭》真跡應為第一,《祭侄稿》為第二,《蘭亭》臨摹本為第三。

當然,這個只是學術界爭論,但是從一定情況上,無論是古,還是今,都足以證明蘭亭的珍貴性並不在“名”上,而是本身可學習的價值就非常高。


初學者質疑:為何蘭亭第一?

初學者也會質疑蘭亭,但是他們的質疑比較有意思。

他們接觸的字帖,書家比較多,自然認為《蘭亭》並非不可一世,其餘書家真跡,都可與之一奪。

這個質疑的情況,是正常的。

《蘭亭》的 奧妙,是通過自身水平的提升而發現越多的。

被歷代書家稱為“神品”的字帖,怎麼可能一個沒學過書法的人就能看出來好在哪?

如果一個沒學過書法的人,一個初學者,都能看出其“神品”在何處,那書法豈不是太不值錢?歷代“評者”豈不是太小兒科?

這就好比一個只吃家常菜的人,如何讓他去品評八大菜系優劣好壞?這要是當上評委,還不把廚子氣的給他油炸了?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想不通。

都以為書法是接地氣的,是人人都可以看懂的,只有人人都可以看懂的字才是好字!


這並不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相反,這是一個正確的二百五理論。

從眾心理:《蘭亭》第一,或《蘭亭》只是李世民眼力的第一!

剩下一部分人,就是不學書法的人。

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相信歷史的考量,認為《蘭亭》是第一一定是有其原因,絕非浪得虛名。

這類人是比較理智的一部分人,他們知道歷史上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會憑空得名,也絕不可能受著質疑,還能領頭一千年。

一種就是隻會固執的質疑:《蘭亭》是因為李世民捧,王羲之也是因為李世民捧才火的!《蘭亭》做不了第一,王羲之也不配當書聖!

這類人典型的有智商,但是缺根弦。

一本字帖流傳千年,難道只有你這麼聰明才懂得質疑嗎?李世民都死了一千多年了,難道就沒人翻案?

往往很多人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千多年,大唐都結束了一千年,這一千年的時間為何只有你這麼聰明呢?

難道您的質疑是來自天才的思考嗎?看來應該好好把這種人供起來,簡直千年一遇的奇才。


簡單總結

其實《蘭亭》是不是第一這件事,根本不用拿專業角度去品評。

只需要一個人,有簡單的辯證思想,就會很容易看清一件事。

歷史是有淘汰選擇性的,沒有一個會有名不副實的人或事能保持千年不變。

學詩詞要學唐詩宋詞,並非唐沒有詞,宋沒有詩。也並非明清詩詞就不可入目!

但是一定是先從唐宋開始學是最好的,因為發展到了頂峰,精華比較多。

歷史總是會把最好的,最合適的流傳下去。

書法至高於魏晉,此時真行草隸篆已經發展完備,這就是後代書法的起點,所以從根開始學,一定是最有利邁入整體的。

晉後之時,以王羲之書最為流行(南方),王羲之為代表的琅琊王氏家族的書法,都有可學之處,但是以王羲之最盛。

這句話並非我所說,一定你會有事實根據,從晉書,到梁武帝蕭衍書論,到顏真卿老祖宗顏之推《顏氏家訓》中都有記載,王羲之的字就是當時最為可貴的學習範本。


到初唐,李世民開始網羅王氏書法,難道是李世民慧眼識英雄嗎?是書法界的伯樂嗎?

一定是王氏名聲在外,李世民確實喜歡王字,才開始收集。

尤其《蘭亭》世代秘傳之家寶,智永的字就是得蘭亭真傳,細觀智永千文的章法,上下左右字形變化非常之豐富,用筆肥瘦藏露布白變化均是精妙,這就是取了蘭亭中的一點臻至化境而來的。


蘭亭到底好在哪?

都說蘭亭好,到底好在哪呢?

曾經我寫過關於蘭亭的文章,並未深入,只是從表皮的起行收筆的變化說了說,結果還是有大部分人看不懂,甚至還在說“人家就隨便一寫,哪有你想的這麼多”“這些變化有什麼用嗎”?

其實對於這些評論,就可知道書法水平如何,一個還不重視起收筆的人,書法水平一定是未入門的人。

所以說什麼都可以理解,後來也就釋然,並沒有什麼解釋能讓他們瞭解《蘭亭》高妙之處。

後來索性把歷代蘭亭評論和跋尾貼上去,依然還會有人說“李世民捧的,人云亦云罷了”

所以註定,有一些“愚人”是沒法跟他們解釋的。

說蘭亭好,今日不細說,就但從幾個角度來說。

章法

先說章法,章法是最可學的了,是每個書家都需要學的。

世稱蘭亭章法第一,以其神韻氣質通透自然,後世楊凝式得其章法,自然書寫《韭花帖》,後世稱為“小蘭亭”。

章法,一個通透自然,讓書法充滿神韻氣質的技巧,是每個書家都應該學的。

世人摹蘭亭,幾乎不都取“形”也不會都刻意取“筆”,但是對於章法佈置很看重。

比如褚遂良虞世南,臨本來看,外形跟馮承素摹本(真正的下真跡一等)有很大不同,無論是用筆,還是部分字的處理,在外形上都有些不同。

但是,看章法,二人臨作章法幾乎與原貼無差,所以營造的通篇神韻氣息,與蘭亭真跡非常相似。

再者就是看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王鐸等等,他們臨蘭亭,也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處理字形的方式,對於章法,大多數都保留原貼風格。

如文徵明趙孟頫用格子紙,但是字距間隔氣息的掌控深得蘭亭真傳。

這就是為何蘭亭受世人追捧。

《蘭亭》章法,布白,字距,氣息,神韻,都是在蘭亭還沒出來時,世上絕無僅有的。

出來之後,就成王氏家族的學習範本,後被李世民發揚光大,稱為天下學習範本。

古人法帖,密不外傳,是李世民讓人鉤摹給世人看,才把精品的東西變得讓大眾都有機會學習。


試想,如果《蘭亭》還保存在一個家族手裡,那麼這個家族的書法一定代代相傳,輩出名家。

但是蘭亭也永遠不會成為“第一”。


只要好的東西,被一個恰有傳播能力的人傳播,才能成為“第一”。

顯然李世民具備這個條件。

如不是皇帝之位,世人也只不過能聽到《蘭亭》的傳說罷了,誰有見過蘭亭呢?誰又有機會學蘭亭呢?

連學都沒得學,蘭亭又憑什麼成為書家心目中的第一呢?他們又學不到,那以什麼樣的對比評蘭亭為第一呢?

這是環環相扣的。

歷代名家法帖,一定有一個廣泛的“粉絲”,也就是有一堆不錯的追隨者,才能名世。

一本不可學的字帖,即使字再好,也不能成為當世的佼佼者。


歷史上的一流書家 和二流書家,大多區別就在此。一流的人法度完備而且風格獨特,便於學習。

二流書家有地域名甚至當世名,但是在風格或是法度上沒有一流完備,所以只能名一時,名不了萬世。

蘭亭的第一地位不可撼動,是因為他是每個人,每個寫字的人都應該去學的。

就拿章法來說,歷史上,在蘭亭之前,有沒有類似蘭亭的章法?

在蘭亭之後,這種章法普及了,但有沒有一本字帖在神韻氣息上超過蘭亭?

沒有

《韭花帖》學到了,是小蘭亭。米芾也學到了,是《蜀素帖》。雖在前十,但均不能成為前三。

論祭侄稿章法,亂中和諧,氣息上給人一種憤怒感。

在說《祭侄稿》,之前有類似作品嗎?之後明清大草多學於此,但是有在這種悲憤上超過祭侄稿的嗎?

就不一一推舉《寒食帖》了,寒食帖章法給人一種“鬱”氣,大家自行體會就好了。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歷史上不會記住第二個吃螃蟹的人。


當然,這還只是章法而言,是每個書家都可取的,可學習的部分。


結字筆法

結字筆法千變萬化,其中起收,向背,奇正,疏密等等,這正是王羲之最擅長的處理技巧,在《聖教》《手札》中均有體現。

但是在《蘭亭》中,唯一的差別就是“下筆如有神助”,變化比平時更為豐富自然。

這是一種酒後忘情之作,下意識而為。

學是沒有人能學好的,即使褚遂良虞世南,在字形上也未必都把握的準,就看二人臨本和馮承素摹本,筆法字形處理上都是有異同的。

這些變化,看都看不懂,如何談好壞學習?

還是那句話,只吃家常菜的人,甚至連食材都認不全,如何去給大廚當評委?

每個人都會寫字不假,每個人都會看字不假,但是否能以一個“書法”的角度去看呢?

最簡單的,看書法,知道什麼是“法”嗎?


當這些都不具備還想多品評兩句,自覺很有欣賞能力的時候,往往都會說一句“字是寫給人看的,讓普通人都能看懂是好字,才是真正的好字”(“不勞而獲”怎麼就那麼應該?)


蘭亭可學處很多,但是未必是一定的學的字帖。

不學蘭亭不影響成為書法家,但是看不懂蘭亭,一定說明自身基礎還差得遠。


換句話說,歷史上哪個名家大家說過蘭亭有問題?

質疑蘭亭的人,可以說我們這種沒啥名氣沒啥水平的人胡編亂造,但是也要說古今大家評蘭亭好,第一,也屬於胡編亂造嗎?


其實很多事,都不需要細想,單純一個簡單的辯證法就能看明白。根本不需要去分析蘭亭,沒什麼用,懂的自然懂,有些思考能力的自然會慢慢懂,一些愚人如何解釋也不會懂。


正如郭德綱所說:人家從小說相聲說了五十年,你坐著就聽了一天相聲就給別人提意見,憑什麼呀?

這本字帖流傳了千年都沒啥問題,而且懂得人一直都不少,憑什麼你才活幾十年,更沒寫過幾天字就去否定一本字帖的價值呢?

如果你是潛心研究了幾十年,能從一點上說《蘭亭》有問題,這也是受別人尊重,有價值的。

時間沒絕對的事,蘭亭是被封為第一,但也不是絕對的哪裡都好。

可是,你覺得一個連幾個正經字都寫不出來的人去品評蘭亭的優劣,有可能嗎?


人家種了一輩子地,你這剛吃了五穀雜糧就跟人家探討如何種地,還誇誇其談,你這不對,你那樣太費事,你到底會不會種地?

人家怎麼不一鎬柄拍死你呢?


話雖糙,理絕對是這個理。

品評名家之前,一定要先有一定的水平,再有角度,其次是立場。

說一人好,就要有好的道理,說他差也不能就光來兩句國罵就完事。

如果這樣都管用,那古人造反何必揭竿而起呢?動嘴罵娘就推翻舊王朝了!

還是得有點實力才行。


今日也就簡單說一下蘭亭哪好,並沒有圖解和詳細說明,真沒有必要。

以前這樣做過多次了,也沒什麼效果。如有興趣,去翻我前文就好了。


汝學詩應在詩外,講蘭亭好估計也不能從技術層面講,沒什麼用。

技術未必人人都看得懂,也未必誰都當回事,畢竟動筆的人少,看客多。

還是講道理容易一些。


好比爹媽在那做飯,做了一輩子飯,你天天只會張嘴吃,也不動手,最後跟他們來一句“你們做飯太難吃了”

你覺得會是一種什麼後果?

我覺得應該反手就是一大耳帖子!


你要真是一三星米其林大廚,或者八大菜系名廚,來一句你們做飯太難吃了,估計還有人信。

但你想過沒有:等你當上大廚之後,還會隨隨便便說人家這不好那不好嗎?是顯得你很有能力還是特有自信?


如果你們見我哪天說一個人字差,我一定特有自信說他差,以前也說過幾次。

但是這種情況沒太多,畢竟我面對的大多都是名家大家,少有二把刀。天天看二把刀也煩,有那時間看看古帖更長見識。


梁宇航


說起《蘭亭序》,就不可避免的要提一提作者“王羲之”。

魏晉之際,門閥名士們組成了許多類似今天的“朋友圈”,如“竹林七賢”、“三謝”、“四庾”、“六郗”、“八王”等。其中支撐東晉王朝的王、謝、庾、恆四大名門在書法上有成就的就不少。這些“官二代”或“富二代”們或重“玄學”或好酒或喜“磕藥”或善音律,但於書法卻是共同的愛好。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就是他們“圈內”較量比拼的“小眾藝術”。

在手機裡隨便翻到幾張圖片,雖榻印不是很精,但大家或許可大概對當時的書風有個比較


最底這張是王羲之的,是不是也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從以上看,大家的水平可以說都在伯仲之間。又據虞和與陶弘景稱:
王羲之於少壯在臨川時寫的字,既不足觀,也沒有可取的地方;現在看到他所有好的作品,都是在永和十許年中寫的,也就是王羲之五十出頭左右。

《蘭亭序》等書作就是在此期間完成的

到此時可見他書風為之一變“裁成新體”已獲成功,名聲也在此時而“大噪”。

這裡姑且不論唐太宗對他的人為“宣揚”,起到的作用。臨習過《蘭亭》的書友們也就能體會到:這期間雖結體變化很大,但於筆法還是保留了以前的“底子”,還是普遍流行的“魏晉風骨”,只是更加的遒麗而爽勁。

所以個人不知言表、五體投地地認可趙大師的:“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真知灼見。

拋開《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自它問世於今,已過去了1600多年,為什麼還能歷久彌新呢?

這在於《蘭亭集序》是美文與美書的最美相映、是書法與情懷的最佳表達。。。它的高度已超越用純技法去分析,以美輪美奐來評價的範籌,而是要用哲學思想去解釋的一種現象:就是“中庸”、“中和”之美。它就像一隻容器,什麼都裝在其中,什麼人都可從中各取所需。這一特質,也許就是《蘭亭序》被世人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理由吧!

拙嘴笨腮 語無倫次 希望大家指正!


臨池管窺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被吹捧出來的。我的理解,“吹捧”有善意和因某種原因而不得已而為之的,善意的吹捧有鼓勵的意味。大多被人們真正吹捧出來的東西,更多的是過眼雲煙,時過境遷,便會煙消雲散。



能夠經過數千年曆史的大浪淘沙,即便是仍然被人們吹捧不休,也自然有過人之處,非同一般。就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即便是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鮮有匹敵的。


就王羲之所處的時代、生活環境、書法史的發展特殊階段,出現王羲之的天下第一,是完全有可能,只不過王羲之的機遇、天賦更加得天獨厚而已。也或許更多的人們會認為王羲之書法大行其道,至今長盛不衰,得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身體力行和大力倡導。實際上李世民只不過是璞玉的發現和雕琢者而已。如果不是王羲之書法自身的藝術出類拔萃,即便是唐代的如何大力吹捧,也根本不可能延續之唐代以後的歷朝歷代。這讓我想起了和氏璧的故事。

《蘭亭序》的確是美奐美輪的,這是毫無爭議的。

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度,最關鍵在於書法史的發展至晉代,具備了逐步成熟,盡善盡美的重要時期。就審美情趣和意象上看,就是由無意與書法進入了自覺追求書法,崇尚自然審美時期或書法藝術的覺醒期。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歷史選擇了王羲之,也造就了王羲之。

晉以前書法、書體的豐富和技法的日益接近完善完備,也為王羲之成為晉以前書法風格和技法的集大成者,創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在以後的書法發展中,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的重要原因。法度的完備,書法神韻的至高無上,豐富的藝術內涵,成就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和書法的“神品”之譽。



翰墨書道


雖然《蘭亭序》真跡不存,從唐人摹本來看,書聖此帖中筆畫、結體和章法確實是令人震驚的美,美到不可思議!

本人對馮承素本《蘭亭序》常感震驚,各種技法在此貼雲集,匪夷所思,我每看一次都會感慨,舉幾例分享於此。

筆畫考究:每一個筆畫各具神采,這不到200個單字(按剔除重複的字計)裡面有重按的鏗鏘有力,也有輕絲一般的筆畫,提按的階次相當豐富、又相當和諧,一切都剛剛好,如果用聲音來形容就是音域寬廣。細節如此多,每一處方圓筆、每一個直線曲線都毫不含糊,每一起筆收筆以及轉換承接的表現,都是清晰而肯定的。

單字結體完美:《蘭亭序》結體涵蓋了各種技法,我只能感嘆王羲之的想象力,收放常在意料之外,各種姿態都有,仔細去品味每一個結體都能找到其它名家的身影,說明此貼滋養了眾多大師,得其三成功力都可以笑傲書壇了。

組合佈局:大小錯落、濃淡對比、穿插跌宕,構思精巧到完全不像一份手稿,正是書聖的才情極致所在!

整體來看,《蘭亭序》剛柔並濟、嫵媚與雄強並存,精緻與豪邁並存,很矛盾的一些特徵在一個帖裡和諧共存,這是其它名家帖裡看不到的內容,也許因為這種寬廣的包容性,蘭亭八柱讓歐虞褚等大師寫起來也都不盡相同吧。

我常感慨摹本已經完美、《蘭亭序》真跡到底有多麼震撼。


半日閒書道


真不知道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真的是可以捧出來的嗎?

對於蘭亭序,每個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甚至都臨摹過,蘭亭序的字骨格清秀 剛健優美,欹正開合,儀態多姿,自然天成,行氣貫通,猶如行雲流水,行筆瀟灑飄逸,章法佈局之巧妙,在小小的尺幅內盡顯豐富的藝術美感。

每次觀蘭亭序整幅作品都忍不住拍手叫絕 大呼過癮,他的每一字都絕無雷同,每一畫都無可挑剔,如此神品之作怎麼可能還用吹捧,這是古今書家之共認🙏🙏❤️




名震軒主人


蘭亭序的版本太多了,我們常見的有馮承素的神龍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傳歐陽詢的武定本。真跡相傳被帶入昭陵。這無人可考。

蘭亭序說不捧也不對,蘭亭序被大家知道離不開唐太宗的捧。我們現在看到的馮承素的神龍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都是唐太宗的支持的。

在古代一個皇帝這樣推崇一本帖是不多見的。並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並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推薦給大臣們。這也是被定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原因吧?

但是捧出來了沒有真材實料是會被歷史遺忘的。 蘭亭序的用筆的豐富,收放自如,方圓自然,平和之中見奇縱,神形兼備,正如孫過庭所說:“不激不勵,風規自遠”。


墨海書童


大家知道,《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它之所以被人們熟知,與唐朝皇帝李世民是分不開的。李世民生前狂熱王羲之的書法,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為了得到《蘭亭序》真跡,不惜派出朝中大臣從王氏後人手中騙得《蘭亭序》。最後還將《蘭亭序》陪葬入墓。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只要皇帝推讚的就是榮耀、就是標準。於是這《蘭亭序》就成了皇帝認可的、天下第一的書法神品。也就成了捧出來的證據之一。

其實,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已經非常出名了。譬如說:寫《黃庭經》以換白鵝、為老婦題扇換錢等等。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造詣之高和社會影響力之大。

我早就說過,王羲之的字就像一袋子麵粉,可以生出無數種吃法。而顏真卿的字就如同一桶大米,再怎麼弄也就是有限的幾種做法。比喻雖然糙了些,但道理是對的。這就是人們為什麼要推崇王羲之的原因。

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人捧的因素,也確實是無人超越的、美輪美奐的書法神品!

就手札類來說《蘭亭序》雖好,但我還是更喜歡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尤年1


無論捧不捧,還是捧出來的,只要久看不厭,受看,能流傳至今不衰,就不是捧出來的,那就是好東西,就該傳承。為什麼蘭亭序那麼多摹本都相差無幾,都有點神似,說明蘭亭序原本應在當時是存在的,但誰的最接近,我想應是雙勾填充,你想,雙勾就好象複印,而臨摹意境神似,但多少會有一些筆畫粗細、長短、走勢不到位的地方。總之,無論哪個版本都好看、受看、愛看,都想擁有和留存,這就不是吹捧不吹捧的了,應予充分的肯定,他是中國的寶、是中國文化之一的應有傳承神品,應予尊重不可否定。不能你做不了的事,你達不到那高度就否定別人,把所有的東西相互比較,就知誰的好,誰的差,不比不知道,一比分高下。


良邑


蘭亭序流傳至今,惟馮承素摹本為墨跡,下真跡一等就已經讓人管窺王羲之筆法之妙,據傳趙孟頫每日皆臨。若想真正體會筆法之妙,最好用硫酸紙摹上兩三遍,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