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臨終之際,爲何會夢到賈逵、王凌爲祟?

李禕濛


文|小河對岸

據《晉書·帝紀一》記載:..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帝(司馬懿)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司馬懿陰狠毒辣,做了那麼多滅絕人倫之事,臨終之際,而夢到被害人為祟,本不足為奇。但為何會夢到賈逵、王凌為祟呢?

賈逵是曹魏名臣,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世。賈逵為人正直、治州有方,陳壽對賈逵的評價是: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見述於後也。但是,賈逵並非是被司馬懿害死,而是自然死亡。司馬懿之所以會夢到賈逵、王凌同時為祟,還是因王凌而起。

王凌,出身於太原王氏,為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殺害王允之後,王凌逃歸鄉里,後舉孝廉入仕,為發乾長,其後因罪獲刑,卻遇上曹操巡察經過,得知乃是司徒王允之侄,不但免其刑,還任命其為驍騎主簿。不久,即升任中山太守,因有政績,而被曹操徵辟為丞相掾屬。

曹丕稱帝之後,王凌被拜散騎常侍,出任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征討孫權,因戰功而獲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轉任青州刺史。後來又徙為揚、豫州刺史,而甚得當地軍民之歡心。曹芳繼位之後,王凌被拜為徵東將軍,並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負責東南防吳戰事。不久,即因戰敗吳國大將全琮,而被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戶,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而王凌的外甥令狐愚,也以其才能被任命為兗州刺史。舅甥兩人並掌兵要,而專淮南之重。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之後,進王凌為太尉。但王凌見司馬氏專擅朝政,而魏帝已形同傀儡,便與令狐愚密議擁立楚王曹彪為帝。當王凌將此事告知其子王廣,王廣卻勸道:"凡舉大事,應本人情。今曹爽以驕奢失民...加變易朝典,政令數改,...故雖勢傾四海,聲震天下,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今(司馬)懿情雖難量,事未有逆,而擢用賢能,廣樹勝己,修先朝之政令,副眾心之所求...夙夜匪懈,以恤民為先。父子兄弟,並握兵要,未易亡也。"

但是,王凌卻未能聽從王廣之言,可當令狐愚派人去見曹彪,還沒有等使者歸來,令狐愚就病逝了。令狐愚的幕僚們很是恐懼,便將令狐愚與王凌的密謀之事給揭發了。但是,王凌卻渾然不知,並趁天象之變,加緊謀劃,派將軍楊弘與新任兗州刺史黃華聯繫,約為共同舉事。不曾想,楊弘卻與黃華聯名上奏給司馬懿。司馬懿自將中軍乘水道討伐王凌,為瓦解王凌的鬥志,還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王凌自知勢窮,便乘單船出迎司馬懿,還奉上印綬、節鉞。司馬懿見了王凌,安慰了一番,還其印綬、節鉞,而派步騎六百人將王凌押回京城。

王凌自知罪重,向司馬懿試索棺材釘以探其意,而司馬懿卻給了棺材釘。王凌知不能免,便在到達到項城之時,飲毒藥而死。而據幹寶的《晉紀》記載:......(王)凌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凌呼曰:"賈梁道(賈逵),王凌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

不久,司馬懿窮治此事。將楚王曹彪賜死,而諸相連者悉夷三族。還將王凌、令狐愚剖棺,暴屍三日,並燒其印綬、朝服。而據《魏氏春秋》記載:.....太傅(司馬懿)嘗從容問蔣濟(王凌的為人),濟曰:"凌文武俱贍,當今無雙。廣(王凌之子王廣)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親曰:"吾此言,滅人門宗矣。"

王凌雖謀廢立之事,卻是為了曹魏江山著想。故當王凌路過賈逵之廟時,向賈逵表明心跡,而王凌與賈逵不但關係親善,兩人還先後同為豫州刺史,在當地並有聲譽。而司馬懿喪盡天良之事做得太多,而夷滅王凌之時,已為行將就木之軀。因其心中有懼,故而,會夢到賈逵、王凌為祟。

參考史籍:《三國志》、《晉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司馬懿臨終之際,為何會夢到賈逵、王凌為祟?

有道是:“水有源,樹有根,”要想弄明白司馬懿和王凌之間的恩怨,還得從頭說起。

首先說一下賈逵,賈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東南)。漢末三國時期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賈南風之父)的父親。

賈逵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可謂三朝元老。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物,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做出了貢獻。也就是說,賈逵是曹魏集團的當之無愧大忠臣,這也是王凌拉著他做評判原因之一。

當事人王凌是東漢司徒王允(用美人計殺掉董卓的人)的侄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司馬懿是大家熟悉的人物,電視劇《龍吟虎嘯》講的就是他的事蹟。

說實話,三個人都是曹魏的肱骨之臣,中流砥柱和權臣。但王凌和司馬懿卻各有各的想法。


話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後,誅殺了大將軍曹爽及大批曹氏兄弟,司馬懿把軍政大權從曹爽手中奪了過來,講真對於一個七十左右的老人來說,真的不容易。

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提拔了一些自己的心腹,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勢力範圍。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做的乾淨利落,這極大刺激了當時的權臣王凌和他的外甥令狐愚的慾望。他們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加之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在“政變”兩年後發動兵變企圖推翻曹芳和司馬懿,另立年紀較長的曹彪(曹操兒子)為帝,史稱“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王凌和外甥令狐愚秘密進行著活動,他倆聯繫了曹彪,說明來意,“當皇帝誰不樂意呢,”曹彪欣然同意。於是三人達成了初步計劃。


當時機成熟時,不巧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去世了,他的外甥令狐愚做事不秘,他死不要緊,

給他舅舅王凌留下禍端了。

令狐愚的幕僚楊康此時舉報揭發王凌、令狐愚的陰謀。有司立刻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相當吃驚,旋即恢復鎮定。他命令司馬昭帶兵迅速抓捕王凌。

此時王凌發現大勢不妙,他發現司馬懿已經下達了命令,他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

萬般無奈,他只有親至武丘,到司馬懿大船前自縛而降。

〖王凌在小船上對大船上的太傅司馬懿喊道:“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呢?”司馬懿回答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王凌又喊道:“太傅對不起我。”司馬懿說:“我寧可對不起你,也不能對不起陛下!”即令軍士押下王凌。〗

在收押王凌時,司馬懿為了穩定局勢,承諾不殺王凌,同時表示恢復王凌一切職務,王凌對此半信半疑。



也難怪。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時,也對著洛水發誓,絕不是殺曹爽,結果最後還是砍了曹爽。

當司馬懿派步騎六百送王凌從陸路到洛陽,走到項城時,王凌向押送他的警衛隊長要釘棺材的長釘,王凌目的就是試探司馬懿是否殺自己。

隊長請示司馬懿後,給了他鐵釘,王凌知其必死。

當路經賈逵廟前王凌突然大呼:“賈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

回到洛陽後,王凌當夜把以前的朋友都找來,說道:“我都快八十了,竟然落得身敗名裂。於是飲毒藥自盡,死時78歲。


我就不明白了,王凌難道不了解鷹視狼顧司馬懿之心,司馬懿何曾放過敵手,再者說了,都七老八十了,還有什麼看不透的呢。

司馬懿還不解氣,下令把王凌,令狐愚屍體挖出曝屍三日,參與政變者均誅殺三族,曹彪也被迫自殺。曹魏後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就這麼落幕了。

同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凌為作祟,司馬懿驚懼不已,不久去世了。


秉燭讀春秋


平定王凌叛亂,是司馬懿生前做的最後一件重大的事情。叛亂被平定後,王凌被押送到曹魏都城洛陽的路上,本來王凌以為司馬懿不會殺他,就想試探一下司馬懿到底有沒有這個意思,就問司馬懿要棺材釘,司馬懿真讓人給他了。王凌就知道了,司馬懿是不想給他活路了。所以,到項城的時候,王凌就服藥自殺了。

這是《三國志》裴注引用《魏略》的說法,之後又引用了幹寶《晉紀》的說法。幹寶留下的著作中,今天最著名的當然是《搜神記》,他對鬼神的事情記述得比較多,所以按照他的說法,是王凌在路過項城的時候,看到賈逵的廟,就對著賈逵的塑像說,賈逵啊,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你如果在天有靈,一定知道。說完就自殺了。之後,司馬懿生病,經常夢到王凌、賈逵的鬼魂作祟,不久就死了。

幹寶晉紀曰:凌到項,見賈逵祠在水側,凌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

就王凌自己來說,他自殺就是希望能夠罪止一人,不要殃及家人宗族,但司馬懿做得很絕。雖然王凌在淮南向司馬懿投降的時候,司馬懿還假惺惺的把他的節鉞、印綬都還給了他,裝作很尊重王凌的樣子。但是王凌死後,已經下葬了,朝廷還是在經過討論之後決定,要開棺戮屍,暴屍於市三日,然後“親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裡,不但沒有棺槨,而且連張草蓆都沒給,就直接埋在土裡了。

這時候的草為朝廷朝廷已經經歷了高平陵之變,完全是司馬懿控制了,其他人當然是看司馬懿的眼色行事。如果司馬懿不想這麼做,其他人絕不敢提這個意見。既然有所謂的“朝議”,當然是為了投合司馬懿的意思。

《三國志·王凌傳》:
朝議鹹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司馬懿要做的是藉著王凌這個機會,儘可能徹底的剷除像王凌這樣仍然心存曹魏的勢力。所以,他把不僅把王凌開棺戮屍,其他相關的人也都一起夷三族,也就是斬草除根。王凌在起兵之前曾經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商量過,但還沒到王凌起兵,令狐愚就死了。王凌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一起發難,結果黃華向司馬懿告發了王凌。王凌被剖棺戮屍,早已經死了的令狐愚也未倖免。

為什麼司馬懿這麼恨王凌,而且一定要斬草除根呢?裴注引用《魏氏春秋》做了一個解釋:

太傅嘗從容問蔣濟,濟曰:“凌文武俱贍,當今無雙。廣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親曰:“吾此言,滅人門宗矣。”

其實王凌當初並沒有反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反而是支持的。所以,在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後,還給王凌升官,從司空升遷為太尉,假節鉞。這時候王凌駐守淮南,又有在芍陂之戰中擊敗東吳全琮率領的吳軍的功勞,外甥令狐愚又是兗州刺史,所以曹魏東南重兵都在王凌掌握之中。所以蔣濟稱讚他說,王凌文武雙全,天下無雙。

那麼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王凌生於172年,比司馬懿大七歲,但王凌的健康狀況比司馬懿要好。到發動叛亂的時候,王凌還沒有生病的跡象,而司馬懿實際上已經生病了,自治不久於世。王凌是曹魏元老重臣,又是宿將。司馬懿自然擔心,他死後,以他兒子司馬師的能耐,鬥不過王凌,所以他必須趁自己還在世,除掉王凌。

王凌早年和賈逵、司馬朗關係很好,都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共事。司馬朗死的早,賈逵死於公元228年,歷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朝,對曹氏有大功,所以才能得到建祠享受祭祀的待遇。司馬朗是王凌的哥哥,所以王凌和司馬懿其實也是很老的交情了,既是曹操府中的老同事,王凌也沒有反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是發現司馬懿有篡位意圖的時候,才起兵反對司馬懿。

所以,在黃華告發之後,司馬懿力疾而起,率軍親征淮南,完全出乎王凌的意料。王凌看到司馬懿來了之後,就知道自己已經難逃失敗的命運,還特意寫信向司馬懿求饒說:“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這時候的王凌已經八十歲了,其實沒必要去洗求饒,之所以如此低聲下氣,當然是想保全子孫宗族。

因為司馬懿出兵的時候先以朝廷名義下詔書赦免王凌,加上王凌自恃和司馬懿是舊交,所以並沒有負隅頑抗。在得到司馬懿允許投降的消息後,就自己乘小船向司馬懿投降了。但司馬懿卻讓他在淮河中間停船,王凌才知道司馬懿並不信任他,之前的下詔赦免之類都是為了騙他。

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凌行到項,夜呼掾屬與決曰:“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遂自殺。

這就是說,對王凌來說,一方面以為朝廷既然已經下詔赦免了他,那就不會把他怎麼樣,另一方面也是自以為和司馬懿是多年老朋友,相信司馬懿會給他留條生路,從而選擇了放棄抵抗,面縛出降,結果卻發現自己被老朋友騙了。早知如此,王凌當然會和後來的毋丘儉、諸葛誕一樣,一面據城死守,一面向東吳求援,興許還可以拼一條生路。

雖然司馬懿用朝廷的名義把王凌定義為叛亂,但王凌在起兵的時候的姿態很清楚,是反對司馬懿,而不是反對曹魏,也就是反司馬懿不反曹魏。而且他他廢黜的齊王芳在血緣上,比他想擁立的楚王彪要遠。司馬懿對此當然心知肚明,所以已經心中有愧。加上王凌本來可以選擇抵抗,卻被司馬懿誆騙,最後司馬懿又將王凌夷三族,斬草除根,就更加知道自己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了。

不過,相比後來司馬師誅殺夏侯玄、司馬昭弒殺皇帝曹髦,司馬懿雖然下手更加穩準狠,但在心底裡,還是知道自己道義上是有虧的,算是沒有完全良知泯滅。等到了司馬師、司馬昭,就連這點慚愧都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