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临终之际,为何会梦到贾逵、王凌为祟?

李祎濛


文|小河对岸

据《晋书·帝纪一》记载:..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帝(司马懿)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司马懿阴狠毒辣,做了那么多灭绝人伦之事,临终之际,而梦到被害人为祟,本不足为奇。但为何会梦到贾逵、王凌为祟呢?

贾逵是曹魏名臣,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世。贾逵为人正直、治州有方,陈寿对贾逵的评价是: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但是,贾逵并非是被司马懿害死,而是自然死亡。司马懿之所以会梦到贾逵、王凌同时为祟,还是因王凌而起。

王凌,出身於太原王氏,为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杀害王允之后,王凌逃归乡里,后举孝廉入仕,为发干长,其后因罪获刑,却遇上曹操巡察经过,得知乃是司徒王允之侄,不但免其刑,还任命其为骁骑主簿。不久,即升任中山太守,因有政绩,而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属。

曹丕称帝之后,王凌被拜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征讨孙权,因战功而获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任青州刺史。后来又徙为扬、豫州刺史,而甚得当地军民之欢心。曹芳继位之后,王凌被拜为征东将军,并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负责东南防吴战事。不久,即因战败吴国大将全琮,而被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而王凌的外甥令狐愚,也以其才能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舅甥两人并掌兵要,而专淮南之重。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之后,进王凌为太尉。但王凌见司马氏专擅朝政,而魏帝已形同傀儡,便与令狐愚密议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当王凌将此事告知其子王广,王广却劝道:"凡举大事,应本人情。今曹爽以骄奢失民...加变易朝典,政令数改,...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今(司马)懿情虽难量,事未有逆,而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父子兄弟,并握兵要,未易亡也。"

但是,王凌却未能听从王广之言,可当令狐愚派人去见曹彪,还没有等使者归来,令狐愚就病逝了。令狐愚的幕僚们很是恐惧,便将令狐愚与王凌的密谋之事给揭发了。但是,王凌却浑然不知,并趁天象之变,加紧谋划,派将军杨弘与新任兖州刺史黄华联系,约为共同举事。不曾想,杨弘却与黄华联名上奏给司马懿。司马懿自将中军乘水道讨伐王凌,为瓦解王凌的斗志,还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王凌自知势穷,便乘单船出迎司马懿,还奉上印绶、节钺。司马懿见了王凌,安慰了一番,还其印绶、节钺,而派步骑六百人将王凌押回京城。

王凌自知罪重,向司马懿试索棺材钉以探其意,而司马懿却给了棺材钉。王凌知不能免,便在到达到项城之时,饮毒药而死。而据干宝的《晋纪》记载:......(王)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贾逵),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不久,司马懿穷治此事。将楚王曹彪赐死,而诸相连者悉夷三族。还将王凌、令狐愚剖棺,暴尸三日,并烧其印绶、朝服。而据《魏氏春秋》记载:.....太傅(司马懿)尝从容问蒋济(王凌的为人),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王凌之子王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

王凌虽谋废立之事,却是为了曹魏江山着想。故当王凌路过贾逵之庙时,向贾逵表明心迹,而王凌与贾逵不但关系亲善,两人还先后同为豫州刺史,在当地并有声誉。而司马懿丧尽天良之事做得太多,而夷灭王凌之时,已为行将就木之躯。因其心中有惧,故而,会梦到贾逵、王凌为祟。

参考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等;


历史闻知社


司马懿临终之际,为何会梦到贾逵、王凌为祟?

有道是:“水有源,树有根,”要想弄明白司马懿和王凌之间的恩怨,还得从头说起。

首先说一下贾逵,贾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东南)。汉末三国时期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贾南风之父)的父亲。

贾逵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可谓三朝元老。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曹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也就是说,贾逵是曹魏集团的当之无愧大忠臣,这也是王凌拉着他做评判原因之一。

当事人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用美人计杀掉董卓的人)的侄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司马懿是大家熟悉的人物,电视剧《龙吟虎啸》讲的就是他的事迹。

说实话,三个人都是曹魏的肱骨之臣,中流砥柱和权臣。但王凌和司马懿却各有各的想法。


话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后,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及大批曹氏兄弟,司马懿把军政大权从曹爽手中夺了过来,讲真对于一个七十左右的老人来说,真的不容易。

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提拔了一些自己的心腹,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做的干净利落,这极大刺激了当时的权臣王凌和他的外甥令狐愚的欲望。他们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加之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在“政变”两年后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纪较长的曹彪(曹操儿子)为帝,史称“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王凌和外甥令狐愚秘密进行着活动,他俩联系了曹彪,说明来意,“当皇帝谁不乐意呢,”曹彪欣然同意。于是三人达成了初步计划。


当时机成熟时,不巧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去世了,他的外甥令狐愚做事不秘,他死不要紧,

给他舅舅王凌留下祸端了。

令狐愚的幕僚杨康此时举报揭发王凌、令狐愚的阴谋。有司立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相当吃惊,旋即恢复镇定。他命令司马昭带兵迅速抓捕王凌。

此时王凌发现大势不妙,他发现司马懿已经下达了命令,他一兵一卒也不能调动。

万般无奈,他只有亲至武丘,到司马懿大船前自缚而降。

〖王凌在小船上对大船上的太傅司马懿喊道:“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司马懿回答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王凌又喊道:“太傅对不起我。”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陛下!”即令军士押下王凌。〗

在收押王凌时,司马懿为了稳定局势,承诺不杀王凌,同时表示恢复王凌一切职务,王凌对此半信半疑。



也难怪。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时,也对着洛水发誓,绝不是杀曹爽,结果最后还是砍了曹爽。

当司马懿派步骑六百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走到项城时,王凌向押送他的警卫队长要钉棺材的长钉,王凌目的就是试探司马懿是否杀自己。

队长请示司马懿后,给了他铁钉,王凌知其必死。

当路经贾逵庙前王凌突然大呼:“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

回到洛阳后,王凌当夜把以前的朋友都找来,说道:“我都快八十了,竟然落得身败名裂。于是饮毒药自尽,死时78岁。


我就不明白了,王凌难道不了解鹰视狼顾司马懿之心,司马懿何曾放过敌手,再者说了,都七老八十了,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

司马懿还不解气,下令把王凌,令狐愚尸体挖出曝尸三日,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曹彪也被迫自杀。曹魏后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就这么落幕了。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为作祟,司马懿惊惧不已,不久去世了。


秉烛读春秋


平定王凌叛乱,是司马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重大的事情。叛乱被平定后,王凌被押送到曹魏都城洛阳的路上,本来王凌以为司马懿不会杀他,就想试探一下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这个意思,就问司马懿要棺材钉,司马懿真让人给他了。王凌就知道了,司马懿是不想给他活路了。所以,到项城的时候,王凌就服药自杀了。

这是《三国志》裴注引用《魏略》的说法,之后又引用了干宝《晋纪》的说法。干宝留下的著作中,今天最著名的当然是《搜神记》,他对鬼神的事情记述得比较多,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是王凌在路过项城的时候,看到贾逵的庙,就对着贾逵的塑像说,贾逵啊,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你如果在天有灵,一定知道。说完就自杀了。之后,司马懿生病,经常梦到王凌、贾逵的鬼魂作祟,不久就死了。

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就王凌自己来说,他自杀就是希望能够罪止一人,不要殃及家人宗族,但司马懿做得很绝。虽然王凌在淮南向司马懿投降的时候,司马懿还假惺惺的把他的节钺、印绶都还给了他,装作很尊重王凌的样子。但是王凌死后,已经下葬了,朝廷还是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要开棺戮尸,暴尸于市三日,然后“亲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里,不但没有棺椁,而且连张草席都没给,就直接埋在土里了。

这时候的草为朝廷朝廷已经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完全是司马懿控制了,其他人当然是看司马懿的眼色行事。如果司马懿不想这么做,其他人绝不敢提这个意见。既然有所谓的“朝议”,当然是为了投合司马懿的意思。

《三国志·王凌传》: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司马懿要做的是借着王凌这个机会,尽可能彻底的铲除像王凌这样仍然心存曹魏的势力。所以,他把不仅把王凌开棺戮尸,其他相关的人也都一起夷三族,也就是斩草除根。王凌在起兵之前曾经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商量过,但还没到王凌起兵,令狐愚就死了。王凌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一起发难,结果黄华向司马懿告发了王凌。王凌被剖棺戮尸,早已经死了的令狐愚也未幸免。

为什么司马懿这么恨王凌,而且一定要斩草除根呢?裴注引用《魏氏春秋》做了一个解释:

太傅尝从容问蒋济,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

其实王凌当初并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反而是支持的。所以,在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后,还给王凌升官,从司空升迁为太尉,假节钺。这时候王凌驻守淮南,又有在芍陂之战中击败东吴全琮率领的吴军的功劳,外甥令狐愚又是兖州刺史,所以曹魏东南重兵都在王凌掌握之中。所以蒋济称赞他说,王凌文武双全,天下无双。

那么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王凌生于172年,比司马懿大七岁,但王凌的健康状况比司马懿要好。到发动叛乱的时候,王凌还没有生病的迹象,而司马懿实际上已经生病了,自治不久于世。王凌是曹魏元老重臣,又是宿将。司马懿自然担心,他死后,以他儿子司马师的能耐,斗不过王凌,所以他必须趁自己还在世,除掉王凌。

王凌早年和贾逵、司马朗关系很好,都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共事。司马朗死的早,贾逵死于公元228年,历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朝,对曹氏有大功,所以才能得到建祠享受祭祀的待遇。司马朗是王凌的哥哥,所以王凌和司马懿其实也是很老的交情了,既是曹操府中的老同事,王凌也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发现司马懿有篡位意图的时候,才起兵反对司马懿。

所以,在黄华告发之后,司马懿力疾而起,率军亲征淮南,完全出乎王凌的意料。王凌看到司马懿来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还特意写信向司马懿求饶说:“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这时候的王凌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没必要去洗求饶,之所以如此低声下气,当然是想保全子孙宗族。

因为司马懿出兵的时候先以朝廷名义下诏书赦免王凌,加上王凌自恃和司马懿是旧交,所以并没有负隅顽抗。在得到司马懿允许投降的消息后,就自己乘小船向司马懿投降了。但司马懿却让他在淮河中间停船,王凌才知道司马懿并不信任他,之前的下诏赦免之类都是为了骗他。

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使人送来西。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这就是说,对王凌来说,一方面以为朝廷既然已经下诏赦免了他,那就不会把他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自以为和司马懿是多年老朋友,相信司马懿会给他留条生路,从而选择了放弃抵抗,面缚出降,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老朋友骗了。早知如此,王凌当然会和后来的毋丘俭、诸葛诞一样,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东吴求援,兴许还可以拼一条生路。

虽然司马懿用朝廷的名义把王凌定义为叛乱,但王凌在起兵的时候的姿态很清楚,是反对司马懿,而不是反对曹魏,也就是反司马懿不反曹魏。而且他他废黜的齐王芳在血缘上,比他想拥立的楚王彪要远。司马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已经心中有愧。加上王凌本来可以选择抵抗,却被司马懿诓骗,最后司马懿又将王凌夷三族,斩草除根,就更加知道自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了。

不过,相比后来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司马懿虽然下手更加稳准狠,但在心底里,还是知道自己道义上是有亏的,算是没有完全良知泯灭。等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就连这点惭愧都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