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中的康有为,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而已

康有为,人称康南海,他是广东南海人。古代人忌讳直接称呼名字,把地名加进姓氏的后面,代称有一层敬意在里面。

说起康有为,不得不提起章太炎的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两句都是古典名言,截取过来,不仅把康有为的名字嵌入,而且骂其为妖孽,贼,不带脏字。

历史书中的康有为,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而已

康有为

闲言少叙,康有为登上政治舞台的伊始是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

甲午战败对中国的刺激非常大,虽然这是清朝和日本的第一次战争,但是日本国小民稀,和清朝完全不能比。当然,英法等西方列强都是小国,但是远隔万里,清朝朝廷,还可以自欺欺人。

光绪皇帝也痛心疾首,亲自下旨解释不得不求和的苦衷。

康有为力主变法得到了翁同龢的关注,并且亲自去拜访康有为,可惜扑了个空,一品大员二代帝师降低身份来访,老康受宠若惊,马上回访。

一翻周折,光绪终于下定决心进行变法。

他也不想当亡国之君,坐视中国沉沦。康有为品级低,皇帝当初给封了个六品,见皇帝资格都没有。

光绪让李鸿章荣禄等代为接见,荣禄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治理祖宗之地的,如今祖宗之地都保不住了,还要祖宗之法有什么用。

康有为的口才的确了得,一番言论,荣禄真的没词了。以后,他的口才在多次得到应用。比如,谈到变法后的前景。他说"国力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谈到光绪没权,他说"以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法,虽不可尽变,亦足以救中国矣。"当然,还要拍拍光绪马屁,"以皇上之圣,变法只在反掌之间尔。"

光绪和维新派书信频频,但是他只见过康有为一次。一个是康有为品级低,军机章京,二来康有为一口粤语,不会说北京话。

历史书中的康有为,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而已

康有为伪造的与光绪合照

康有为当了这么多年北漂,官话都学不会。作为变法的理论主导者和变法最高支持者,不能面对面的沟通,遇事不能直接磋商对策。

光绪决定变法之前,根本连见都没见过康有为,仅仅看了一些文章书信,就把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自身性命压在他的身上,显示了在政治上的稚嫩。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康有为在海上叫嚷要自杀,但是又不行动,说是要回家写遗书。

这么大船,找个纸笔还找不到吗?不想死就直说,找理由也要靠谱点。

"无有生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要是没有人以死担当,都逃亡海外,怎么对得起光绪啊。你们都能走,皇帝走不了啊,捅了这么大篓子,让皇帝顶包?中国古人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谭嗣同算是做到了。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真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令人振聋发聩。

康有为的爱惜生命,在张勋复辟的时候,又得到体现。蝼蚁尚且偷生,但是康有为对君主立宪发了狂似的痴迷,清朝灭亡后还要复辟实行立宪,梁启超则转向共和。其实,也不难明白原因,康有为力主立宪,还是出于自己的立场。中国要是君主立宪,康有为则是首要功臣。中国要是共和总统,他康有为顶多是个拥护者而已。

历史书中的康有为,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而已

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业余时间搞点房产项目,大肆揽财,颇有家私。

但是康有为这个人,还是比较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时候也能够慷慨解囊。在民族危急的时候,康有为勇于献策救国,力主新政,应该值得肯定。

谈中国近代史,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虽然个人作风不是很检点,但是作为一个历史正面人物的定位没有问题。顺带提一下,还有称康有为是,儒家最后一位的"圣人"。

他提倡儒家思想,也向往能和朱熹一样,称贤希圣。最不济,也要和曾国藩一样。出名,反倒随了他的意。

康圣人的名头,不知道被谁喊出来了,当然不很响亮就是了,一个特别擅长虚张声势的,小人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