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知力科學小記者探營精彩繼續

今天跟隨來自

廈門第一中學潘馨蕾同學

一起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分營

聆聽一場“吃貨”趣味科普講座!

↓↓↓

假期的廈門大學往往遊人如織,今年也不例外。然而,在一片熙熙攘攘中,有一隊不同尋常的“遊客”。他們就是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分營的營員。今天,他們來到海洋與地球學院進行學習。作為知力科學小記者,我有幸跟隨這次活動,並和營員們共同聆聽了廈門大學遊偉偉副教授的講座,講座內容之精彩,讓我不禁想和我更多同齡的學長學妹們分享。

主講人遊偉偉是個年輕帥氣的老師,“如果你們要學習海洋專業,一定要報廈門大學,這裡是最好的選擇。”遊老師開場便是自信霸氣的“硬廣”植入,引來營員們的陣陣掌聲,但更吸引人的在後頭。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一切從吃說起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我們很驚訝,原來大家對海洋的認知,是從吃開始的。所以不要講那些高大上的東西,把吃這個東西講好,這才是最接地氣,最受人關注的。”遊教授這樣說。對於海洋這樣一個大話題,他選擇了從吃說起。

“海鮮還能夠吃多久?”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產,在人類的捕撈下,還能存在多久呢?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我們有多愛吃海鮮?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在聯合國公佈的數據材料的封面上,2016年的關鍵詞為“食品安全”,而2018年的關鍵詞變成了“可持續發展”。在兩年之間,我們的需求從吃飽,吃得安全,逐漸變成了吃得好,吃得有利於環境。在過去的五年間,水產品需求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增長速度。對於中國未來的增長方向,遊教授認為食品需求比普遍認為的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更容易也更應該成為增長點。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海鮮還能吃多久?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在四五十年前,中國的四大水產品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但到了九十年代,這些的需求量只剩下20%。短短的二十年,這些海產品的佔比就下降了40%。陸地上的變遷似乎很緩慢,但在海洋中,速度卻快得可怕。

現在,已有百分之二十的海產處於過度捕撈狀態,完全捕撈佔了最大的比重,而低度捕撈只有百分之十幾。海洋生物在不斷減少的過程中。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未來我們吃的魚從哪裡來?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1994年,美國的一位農業顧問來到中國,看到中國人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來養活中國?幾年前,他又回到中國,發現中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怎麼做到的呢?首先,我們計劃生育運行得比較成功,人口少了。其次,我們推行了水產品養殖。

2014年,人類水產養殖產量超過了捕撈量。而且,水產品有許多是濾食性的,不需要投餵太多的飼料,它們就能正常生長。陽光讓藻類生長,魚吃藻類就能生活,而它們的糞便就成為藻類的養料。人們把陽光變成了優質的水產品,維持了可持續發展,也維護了食品安全。諸如此類模仿正常生態系統的養殖方式還有很多。

我們安全地,環保地產生優質蛋白的方式很多,而中國也走在這一領域中的前沿。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我們怎樣挑選海鮮?

也許這是一次改變你人生的講座!走進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廈門大學營

遊教授向大家介紹了他們正在做的一個叫做“海鮮觀察”的項目。這一項目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海鮮的來源,背景知識等,讓大家明白如何吃得安全,吃得對環境負責。

人們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和對優美水域環境的需求形成了矛盾。這是未來我們都應該致力去解決的問題。

對話

知力科學小記者:您這樣的專業也是比較小眾的專業,那麼當初您為何選擇這個專業呢?

遊教授:其實我當初是被調到這個專業的。其實這是一個挺有趣的問題,這個專業一直不是一個很熱門的專業,很多大學生都是被調過來的。但是我們為什麼會一直從事這個行業呢?因為在這個行業久了,慢慢就會發現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特別有意思的東西。當我認知到這一點,我覺得我現在有義務讓更多人知道這門行業中我們挖掘出的興趣點。大家都想去一些所謂熱門專業,但是隻要你把一個行業做得好,每個行業都是熱門專業。很難想象在我們專業,一個教授對著一個學生上課,這和所謂熱門專業相比,是不一樣的體驗。

知力科學小記者:您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時主要是做哪些事呢?

遊教授:從一個海產品怎麼出現,到終端被人們認知,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漁民開始,到保鮮工程,再到銷售等等。我現在研究的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眾的部分,關於貝殼類。我們要保證這一產業從源頭到餐桌全部是安全的,是可持續的。真正專業的部分是品種改良。品種改良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袁隆平在做的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後交給農民種植,這個過程就結束了。但現在我們不僅僅要做到這樣,我們還要讓民眾知道這個雜交水稻什麼東西好,適合什麼人食用。科學家開始關心終端而不僅僅是源頭。所以簡單來說,我們做的就是端點到端點的事情。我們會大量地跟第一線的漁民交流,這是最接地氣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裡,停留在到處都有空調的地方。我覺得未來的科學家有兩類,一類叫基礎研究,一類叫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就必須做到產業中去。

不一樣的報告和對遊教授的採訪讓小記者們記憶猶新。站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前端,我們有責任在滿足自身的同時保護好環境,未來還需我們來耕耘。年年歲歲千千萬萬的學子,有誰會選擇海洋與地球這樣的專業呢?也許,這樣一場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趣味科普講座,會影響學子們的選擇。

看到這裡,

你是否也想加入知力科學小記者團隊呢?

知力君後續還會招募更多的小記者,

免費參加各種大型科學活動。

歡迎對此感興趣的同學關注我們並踴躍參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