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本文作者黄强

从日常生活说风情,是马瑞芳大作《金瓶梅风情谭》(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出版)一书的特点。

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图1,马瑞芳著《金瓶梅风情谭》】

《金瓶梅》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部市井风情的小说,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风情叙述方面,自有它的长处。饮食男女写社会,细枝末节说风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金瓶梅》写人生,或“刻骨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潘金莲以刻薄闻名,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潘金莲性格刻画、语言表述的细致入微,举手投足之间展示的万种风情,摇曳生姿,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不仅仅跃然纸上,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她的呼吸。

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图2,张光宇作潘金莲像】

纸上的《金瓶梅》,其人物、名物、风情,何尝仅仅停留在小说之中?《金瓶梅》所涉及的风土人情,世态炎凉,社会生活,也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的生活。

马瑞芳教授擅长说聊斋故事,也涉及其他明清小说,《金瓶梅》就是她涉及,并且有话说,有故事讲的一本。马教授关注《金瓶梅》的细枝末节,挖掘小说中的“微言大义”。以妓女的鞋行酒自不是西门庆的创造,但是在西门庆眼中,潘金莲的小脚与酒杯是不可分的,性感、风情,马瑞芳说:“男一号西门庆总用下半身思维,女一号就用脚丫子命名。”

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图3,舞蹈《金瓶梅》】

王婆茶坊卖茶,兜售梅汤,实则兜色。王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没想到却是《金瓶梅》不可缺少的人物。没有王婆茶坊,如何有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不打不相识”,又如何演绎出风情故事?“梅汤”拉人做媒,“和合汤”撮合偷情。一间破旧的小茶馆,竟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典的场景。

《金瓶梅风情谭》说风情,认为《金瓶梅》市井风情最耀眼。细究《金瓶梅》的人物行为,懂风情的人,讲风情事还真不少。潘金莲向武松示爱遭拒绝,那是发错了对象,武松是打虎英雄,却不是讲风情的汉子。于是潘金莲向西门庆投怀入抱,西门大官人确实是懂风情的主,他有闲工夫,有闲钱,舍得在女人身上花心思。潘金莲蒸好肉馅角儿,站在门帘下,欺骗着西门庆的到来。写了封情书托小厮玳安捎给西门官人,“将奴这知心话,付花笺寄与他。想当初结下青丝发,门儿倚遍帘儿下,受了些没打弄的耽惊怕。你今果是负了奴心,不来还我香罗帕。”以潘金莲的美貌,可以写情书的文化,嫁给不懂风月的武大郎确实委屈了。

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图4,月夜清风图】

马瑞芳观察到极其细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被兰陵笑笑生写出人世沧桑,头上的金簪就是他写人物刻画性格的好武器。西门庆拿头上的金簪奖赏给他喜欢的女人,那个女人得到了他的金簪,就表明他的所爱,这个金簪是西门庆占有女人的标志。潘金莲也用金簪来“贿赂”王婆,托她办事,讨西门庆欢喜。“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

金瓶梅的日常说风情 风情谭也是生活谭

【图5,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图】

鸡毛蒜皮的小事,似乎无伤大雅,然而却是西门府醋海波澜的源头。一碗银鱼汤惹出厨房风波,让掌勺的四娘孙雪娥挨了西门庆一顿痛打;一碗鸡尖汤给了庞春梅报复孙雪娥的借口,将她卖进妓院。平常的汤羹,也有不平常的故事。饮食一日三少不了,却也是争宠斗发撩风情的话题。“风情”二字,从生活细节,日常琐事中透露出来,也在日常生活中演绎。“金瓶梅风情谭”也是“金瓶梅生活谭”。

马瑞芳以散文笔法写学术读物,以作家心态悟先贤笔墨,烛幽揽胜,揭示世俗男女心灵奥秘。

黄强黄不息继2016年,再度入选2017年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风物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收藏版签名钤印毛边书,孔夫子网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