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網際網路玩家卻舉步維艱

“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互聯網玩家卻舉步維艱

文 | 二八

2016年,銀行開始慢慢吐出“不良資產”這塊肥肉。從2017開始,不良資產慢慢發酵,市場逐漸覺醒。

2018年進入不良資產的黃金時代,幾乎成為從業者的共識。

然而,這個堪比房產的巨大金礦,卻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現狀。

“2017年,我們一年只投資一個億,賺了2000萬。”某傳統不良資產處置公司的負責人徐冰稱。

一邊的傳統市場賺得流油,而另一邊的互聯網+不良資產,卻寸步難行。

“融資困難,項目推進難,這片江湖水太深,互聯網很難改變。”專注不良資產投資的羅葉稱。

如今,黃金時代到來,互聯網玩家是否有了新的機會?

01黃金時代

“不良資產的黃金時代,現在才算真正到了。”徐冰稱。

實際上,2016年前,銀行並沒有將不良資產放出來。

“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互聯網玩家卻舉步維艱

“行業現狀是,部分銀行會通過假出表,把資產賣給資產處置公司,然後再偷偷回購回來。”徐冰稱,“銀行處置能力不行,但也不想把肉吐出來。這導致大量的不良資產爛透在系統內。”

但在2016年的3月份、4月份,政府先後出臺了56號文和82號文,嚴格限制了這種假出表和代持業務。

監管繼續加持,在2017年,監管處罰了依然做假出表的130多家銀行。

此時,銀行才不得不將肉吐出,給民間資本進場的機會。

另一方面,消費金融的崛起,給了不良資產行業巨大的養料。

“現金貸的壞賬率,在10%左右,這些基本要靠電催。”羅葉稱。

傳統資源放開,新的資源進入,不良資產開始了集中爆發。

而在2017年,傳統不良資產處置的行業確實收穫滿滿。

“我們團隊不超過26人,一年賺了2000多萬。”徐冰稱,整個行業就是一個悶聲賺錢的狀態。

他們的模式也極為簡單粗暴:從銀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手中購買資產包,要麼自己處置,要麼低買高賣。

行業有多暴利?

徐冰舉了個例子:他們從某銀行花了400萬買了一棟會議樓,一個月之後,旅遊局就說要在這裡建度假村。

會議樓轉手就被賣了1700萬。

“不良資產的市場體量,近乎可與房產相媲美。”徐冰稱這個市場,大到難以想象。

就拿銀行的不良資產來說,官方的數據,每季度1.6萬億左右。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算上過往的,銀行的不良資產規模,在10萬億到13萬億之間。

再加上消費金融、信託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領域的不良資產,規模驚人。

如此巨大的市場,確實是一片亟待開發的金礦。

02創新者的窘境

一邊是,傳統行業幹得風生水起,另一邊,還有一批互聯網玩家,一直試圖用技術顛覆行業。

但他們,走得舉步維艱。

“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互聯網玩家卻舉步維艱

2017年,曾經掀起一輪不良資產創業項目的融資熱潮,但目前,卻聲響寥寥。

“現在絕大多數的創業項目,都活得不好。”曾專注投資這一領域的資深投資人羅葉稱,很多公司新一輪的融資都無法敲定。

“大家都號稱提高了不良資產的處置效率,但實際上,極為有限。”羅葉曾經去多個項目考察,大家的情況都不容樂觀,甚至不少模式成了偽命題,隔靴撓癢,並不解決行業痛點。

目前,互聯網+不良資產,主要有幾種模式。

一類是,以撮合業務為主的平臺。

“這個模式,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羅葉稱,比如購買一個資產包,然後將資產分拆,分配給最合適的處置方。

但這種模式存在著諸多難題。

平臺在拿資產包這件事情,實在是毫無優勢。

“平臺能認識幾家銀行?好資產輪得到平臺去撮合嗎?”資芽網創始人張洛夫對此並不看好。

於是,第二種模式浮出水面。

平臺嘗試在撮合之外,再進行一些數據積累,開始做“信息修復”。

“一個老賴,可能在4個平臺上借了錢,留的是一個手機號,但我有他第5個平臺上留下的新電話,就可以找過去。”搜賴網賀國稱,他們在催收過程中,不斷補全數據,數據越多,催收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搭建數據庫,用大數據來改變催收行業,看起來確實是性感的模式。

但是,這條路被突如其來的政策攔路隔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有關規律,對於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50條以上即算“情節嚴重”。

這讓信息修復的想象空間,受到致命打擊。

“現在催收行業非常不好做,要完全合規,信息修復這個事情都不存在了。”羅葉稱。

而第三種模式,成為“終極想象力”。

“幾乎所有的創始人,都會給投資人講一個故事,就是風險定價。”羅葉稱,這確實是不良資產出資中最大痛點。

現在,很多不良資產包,都是“肉和骨頭”混搭著賣,良莠不齊。

如果能對每個不良資產進行風險定價,銀行知道該賣的價格,買家知道其中的風險,不良資產市場將會高效流動起來。

但是這幾乎是個遙遠的夢。

“一般不良資產的出售方,都非常強勢,他們能提供的數據有限,且真實性都很難考究。”某不良資產處置平臺的負責人稱。

同時,資產錯綜複雜,統一定價實在太難。

三個模式現在困難重重,新的模式尚未出現,行業呈現一片低迷狀態。

03傳統淘金者

“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互聯網+不良資產,是否是偽命題。”徐冰稱,因為他們發現,不良資產處置是一片草莽江湖,人在其中的作用極大,“恐怕暫時很難被技術取代”。

“這個行業是有門檻的,主要的門檻,就是人。”徐冰稱。

“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互聯網玩家卻舉步維艱

首先是團隊壁壘。

團隊中需要有法務、財務、金融、不動產方面人才。

以法務為例,就頗為稀缺,年輕律師,對不良資產處置不太懂,而大牌律師,又不太可能進入這個行業。

另外,人脈資源壁壘很強。

以購買抵押物未來,從上游端的四大銀行,到公檢法、國地稅、土地局、房管局,都需打通關係。

如此,可以在10分鐘以內瞭解一個不動產的現狀;否則中規中矩請律師、開調函,可能一兩週還出不來。

這些,都是對人的“硬性要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資金門檻,你需要大體量、且持續的資金。

比如購買債權包,最小的包可能也有5000萬,而資金可能兩三年都無法退出。想要和銀行等資產出售者打好交道,還需要每個季度都持續性地買包。“如果只能購買一次,銀行犯不著和你深入交往。”

所以,資金實力都是至少億級以上,才有可能撬動此事。

跨越了上述3道檻,才算是進入了不良資產處置的有趣世界。

這裡是一片規矩林立的江湖。

比如,購買資產時,招投標中的明面競價上,就暗藏諸多玄機。

銀行定價之前,一般會將包開放給某地區3家買主,各家盡調之後,給銀行估值,這樣銀行心裡就有了大概價格。

但這完全是一場博弈遊戲。

有時3家會聯合起來壓價,讓銀行誤以為資產包不值錢,而調低價格。

3家盡調之後,會有一個數值區間,這個數值是各家的商業秘密,最大底牌。

在跟銀行報價之前,各家就開始喝酒聊天,互相探價。就像玩德撲一樣,不停地猜對方的手牌。

而各家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終“壓到最低價”,並獲得包。

比如價格比對方多一二百萬,會是一場漂亮仗;而同樣一個包,價格比第二名高出來一兩千萬,可能會吃了悶虧。

“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江湖,互聯網如何進得來?”徐冰稱。

張洛夫曾瞭解一個案例,有人給資金方引薦了一個資產方,最後見面發現發現對方是二手中介,一個資產背後有47箇中間人。

行業的現狀是,不良資產的互聯網滲透率極低。

現在突破較大的,是電催領域。

通過大數據對用戶進行一些行為分析,確實可以提高催收的效率。

比如,電話之前,先給用戶發一個短信,說明逾期情況和可能的處理方式。根據用戶閱讀短信的快慢等行為模式,可以判斷客戶的意願,並匹配不同的催收員和策略。

除電催以外,其他環節的標準化嘗試,都遇到了阻礙。

不良資產中,太多信息無法擺在面上,大數據的應用,又涉及太多的非標因素。

“在某村子,沒有WiFi,傳個資料都需要找年輕人幫著傳的時候,還談何技術滲透?”張洛夫談到,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教育和習慣培養過程。

“不良資產”黃金時代到來:傳統市場賺翻,互聯網玩家卻舉步維艱

“互聯網繁不繁榮,要看傳統行業繁不繁榮。如果市面上沒有人做不良資產投資,線上業務就是空中樓閣。”徐冰稱,好在現在市場本身火了,給了互聯網更多的機會。

對於這個壁壘極高,盤根錯節的江湖,互聯網玩家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