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龍:肺癌靶向藥千萬別亂吃

吴一龙:肺癌靶向药千万别乱吃

吳一龍 肺癌領域頂級專家、腫瘤學教授、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中國最新癌症數據,肺癌在國人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均高居榜首,年發病數高達78萬例,男性發病更多,每10萬男性中就有75人罹患肺癌。

近日,國際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佈了“2017年值得關注的文章”榜單,13篇文章裡4項腫瘤原創研究入選,包括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在內的中國學者佔其二。

日前,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吳一龍教授將2017~2018年EGFR突變肺癌治療領域的三大好消息娓娓道來,“哪怕出現腦轉移,也別急著放棄,我們一直在努力!”吳一龍教授力撐患者打好每一場與肺癌的“攻防戰”。(專訪視頻和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右上角的二維碼關注“健康有約”,留意相關推送。)

肺癌新形勢: EGFR突變最顯著

今年3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2014年全國449處癌症登記點的發病和死亡數據。

無論是從發病率還是死亡率來看,肺癌都高居榜首,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達到57.13/10萬人、45.80/10萬人。2014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達78萬人左右。

癌症數據報告指出,從肺癌發病率以及我國人口基數來看,我國每年新增肺癌患者人數並沒有下降的趨勢,保守計算2014年後至少和2014年計算的數據相當。

細分統計顯示,在年新增發病的78萬肺癌患者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為64萬人,EGFR突變引起的肺癌患者約為29萬人,EGFR突變最顯著。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非小細胞肺癌佔據肺癌的絕大部分,當中又可細分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等多種。

研究表明,非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總數的80%~85%,東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突變類型中EGFR突變率最高,達40%~55%,其次是KRAS突變8%~10%、ALK重排3%~5%、ROS1重排2%~3%、RET重排1%~2%、HER2突變2%~3%等。對於敏感突變的NSCLC,小分子靶向藥為一線治療方案。

EGFR突變治療新進展1 早期術後靶向治療比化療爭取多10個月不復發

早期肺癌發現後,手術清除是肯定的,那之後還能做什麼?吳一龍指出,從2004年開始,傳統治療上早期肺癌術後會對有淋巴轉移的病人進行輔助化療,以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這一模式沿用長達15年。臨床研究表明,這一做法確實能提升早期術後淋巴轉移病人5%的生存率。

“5%聽起來有點少,其實不然。”吳一龍指出,因為無論全球還是我國的肺癌發病基數大,這項治療一年至少可救數萬人性命。

可問題是,術後病人還沒恢復,“殲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痛苦化療緊跟而來,白細胞驟降、掉頭髮等傷害讓病人難以承受。

有沒有辦法可以取代早期肺癌術後化療?有的!2017年最大的肺癌精準治療變化就是,確認有基因突變的肺癌術後除了化療還能吃靶向藥;手術切除腫瘤後做EGFR-TKI輔助治療2年,甚至比術後化療顯著延長患者無瘤生存期10.7個月,復發、死亡風險降低40%!

吳一龍教授團隊這項歷時達8年之久的ADJUVANT研究於去年11月22日登上頂級腫瘤學雜誌《柳葉刀·腫瘤》,成功終結“切除肺腫瘤後吃不吃靶向藥”的爭議,全球臨床將吉非替尼靶向藥作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的重要選擇之一。

這是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強而有力地證明術後靶向藥輔助治療是可取可行的,為患者提供化療、放療外的第三條路,也是首次成功將靶向治療從肺癌晚期推前至早期。

“能否在更高層次上延長患者總生存期,還要繼續隨訪研究。”吳一龍指出,但該治療使得肺癌患者生活質量更好了,切實減輕了患者對於病灶復發、腦轉移的擔憂。

EGFR突變治療最新進展2 晚期腦轉移靶向治療一線替代全腦放療

肺癌治療裡,晚期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是全球專家公認最難處理的“燙手山芋”,偏偏肺癌患者到了晚期階段,40%~50%會出現惡性腫瘤細胞腦轉移。在幾十年的肺癌傳統治療裡,採取的是全腦放療辦法,由此可讓患者延長4~6個月的生存時間。

可問題是,全腦放療有可能損害患者的神經中樞功能,包括記憶力下降、發生定向障礙等。中國專家學者由此一直在探尋“靶向治療替代全腦放療”之道。

一項由香港中文大學莫樹錦(Tony S. Mok)教授和吳一龍教授共同擔任PI(主要研究者)的“奧希替尼對比鉑類/培美曲塞用於EGFR T790M陽性肺癌”的AURA3研究,其中關於腦轉移部分,得出了最終好結論,該研究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上發表,分值(影響因子)高達26分。

吳一龍介紹,研究項目發現和證實了第三代小分子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對難治性腦轉移的療效,確立了腦轉移先靶向後放療的治療順序。

納入研究的419例EGFR突變患者,均為一線靶向藥物治療後耐藥者,其中116例有腦轉移,按2:1分別給予口服奧希替尼(80mg,每日1次),或者靜脈培美曲塞(500mg/m2)聯合卡鉑(AUC5)或順鉑(75 mg/m2),每3周1次,最多6週期;允許培美曲塞維持治療。

結果顯示,第三代靶向藥治療的患者,93%的患者腦轉移得到控制,患者腦轉移進展的危險減少了78%,一半人獲得比全身化療患者顯著延長的無進展生存期11.7個月。

“在此我們呼籲患者,哪怕出現腦轉移,也不要急著放棄治療,有藥可用了,它能幫你再好好生存些日子。”吳一龍說,此後再放療也還能獲益。

EGFR突變治療新進展3 靶向治療耐藥有新靶向藥跟上

肺癌靶向治療正在全球開展得如火如荼,給了很多患者生的希望。不過,哪怕EGFR患者因為有靶向藥可吃而令其他患者羨慕,他們不久就得面對耐藥問題。吳一龍指出,耐藥問題已成肺癌靶向治療的大難題,患者的中位出現耐藥時間僅為10~12個月。也就是說,吃上靶向藥,約有一半患者在一年左右出現耐藥,靶向治療失效。

應對耐藥,過去臨床大夫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化療,許多患者則自選邊化療邊繼續用靶向藥,在痛苦中等待著耐藥問題的解決。

事實上,上述吳一龍團隊的“奧希替尼對比鉑類/培美曲塞用於EGFR T790M陽性肺癌”的AURA3研究,也同時解決了最關鍵也最受關注的靶向治療耐藥問題——

首先,發生了耐藥,化療疊加原靶向藥是沒有用的。原靶向藥要停下來,換成另一種化療辦法,但終究還是“通殺型”非精準治療。

最重要的是研究證實,耐藥後的EGFR患者50%~55%出現了另一種基因突變,克服辦法就是開發出針對新突發的藥物奧希替尼,可精準地讓這些病人延長無復發、無腦轉移的生存期達10個月。這樣精準對付靶向治療的耐藥,改變了以往不得不“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

敬請期待 另一半非突變耐藥也能有招

EGFR突變肺癌患者出現靶向治療耐藥後,約一半人終於有了新靶向藥物治療了,那另一半人該怎麼辦?

吳一龍說,這得從耐藥機制說起。醫學臨床研究者將EGFR突變稱為“EGFR通路”,指的是基因突變後,等於激活了一條肺腫瘤細胞的通道,身體對於癌細胞的抑制失效,癌細胞瘋狂繁殖;靶向治療等於用藥物堵死了這條通道。不過,癌細胞非常聰明,在壓制中不忘反抗與突破,它導致新的突變出現,就像原來靶向藥與原突變點結合得緊緊地,堵住了EGFR通路,但新突變撕開了結合點,表現出來就是耐藥了。

應對這樣的新突變,上述第三代小分子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就成為“大殺招”。

而對於另一半沒有新突變的患者,吳一龍團隊正在全力攻克這一難關,很快就能出成果——他們逮住了狡猾癌細胞。原來是繞過了靶向藥與突變的結合點,他們找到了重新堵住癌細胞新通路的辦法。也就是說,另一半非突變耐藥也能有招!

特別提醒

千萬別亂吃靶向藥

肺癌靶向藥易瑞沙、特羅凱等如今都已進入醫保。據瞭解,EGFR突變肺癌第三代藥物已於去年上市,目前我國正在做醫保談判,業內希望最快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對於其是否納入醫保有個說法。

最後,吳一龍教授特別呼籲肺癌患者“別亂吃靶向藥”。他指出,靶向藥物治療是容不得亂來的精準治療,有相應突變才能吃相應的藥。

可事實上很多人在亂吃藥:有的人的癌細胞哪怕沒有發生突變,可看到到處都能買到靶向藥,便想著“試一試”;有的人純粹就是恐懼傳統的放療化療手術,覺得有藥吃就好;有的人甚至僅僅是跟風,聽說有人吃某種靶向藥不錯,“相信我也行”。

這樣亂吃,最大問題是“藥不對靶”,不僅沒療效耽誤治病,藥物亂抑制反而導致巨大的破壞作用,“我們在臨床見得太多了,亂吃靶向藥,導致患者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等。”吳一龍教授直言“令人痛心”。(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藍溪、靳婷)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