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爲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這裡的店永遠比這條路有名。

老字號綠柳居每天排著長龍、四川酒家讓人吃完了還想著打包帶點回去,還有家捷安特老店,那是多少飛車少年的回憶。而這條路的存在感,低到它的百度百科都有錯別字。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但南京的千百條街道里,它最像南京。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陽春白雪的代表便是古籍書店了,它象徵著楊公井的高雅文化。

曾經的古籍書店外牆是由橘黃色的磚砌成,三年前一場大修後,古籍書店恢復了1936年的原貌。它屹立在街頭一角,平整的灰牆更富有歷史感,不怒自威的模樣。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推門進去,空氣中的墨香混著淡淡的灰塵味兒。一樓收銀的大媽正和鄰居聊得熱火朝天,語氣是老南京人特有的夾生,但聲音是壓低後的軟糯,在書店裡並不突兀,反而有種奇異的契合。

店裡以字畫作為裝飾,角落的綠植長得鮮亮。二樓收銀的電腦幾乎淪為擺設,票據手寫,一樓結賬,可用支付寶,也算跟上了時代的大潮。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暢銷書榜上沒有厚黑學,沒有成功學,也沒有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字帖、工具書、詩歌集才是古籍書店的王者。

幼年坐在母親自行車的二八槓後面,去書店買本《標準草書》給愛舞文弄墨的爺爺。淘到了八年前的韓流雜誌,那時候正當紅的還是Super Junior。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西裝、的確良白襯衣、金絲眼鏡,是店裡客人的常規裝扮。這裡的人也大多閱歷豐富,迷戀歷史——拾起一行詩可以穩穩當當地坐著品鑑一個下午,也有不少人前來尋找線裝書和古老的印本。

如果說古籍書店是楊公井上的陽春白雪,那麼人民浴室就是下里巴人。

人民浴室就在古籍書店一旁的小巷裡。這家1958年的老浴室是除開城南浴室外,老城南的大爺們最鍾愛的泡澡聖地之一,拱形頂很“聚熱氣“。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泡澡,是一項神聖的活動。泡澡的要義並不在於把身體浸入熱水裡,來一套完整的“下活”才是老城南人的必備項目。先在熱水裡泡的紅彤彤的,每個毛孔都舒展開來,再把搓泥、採耳、敲背、捏腳、修面一條龍配套著做完,和幾個面熟的澡友赤裸著身子談天說地一番。氤氳的水氣中都是熱乎乎的人肉味兒,出來的時候一個個都紅彤彤的。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無論是所謂的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在楊公井達成了奇異的和諧,甚至有大爺在古籍書店泡了一個下午,又心滿意足地去人民浴室搓個背。

就像是南京這座城市,將高雅與市井完美地相融。一家網紅店倒下了,無數家網紅店又站起來。不知何時,南京的網紅店蔓延到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一家網紅店 = 霓虹燈 + 仙人掌 + 粉色擺件 + ins風裝修,再加上一個讓人乍看上去看不明白的店名,最好是英文的。至於你賣的東西是啥,其實沒那麼重要。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上的遠洋國際中心算是網紅店的聚集地 。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一部分老店貼上了【旺鋪出租】的標識,東西已經清理乾淨。能想見從前的午後,年輕漂亮的姑娘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這裡,點份漂亮的甜點,自拍一整個下午。

而一部分新店正在裝修,準備開業,漂亮的店員們測試著門口的霓虹燈夠不夠亮,雲朵裝飾有沒有歪,以最完美的姿態迎接同一批客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人對於熱鬧、漂亮的事物本就無法抗拒,這是本性,這也是支持著一批批網紅店前仆後繼的原因。網紅店改革換代的速度,堪比OPPO手機出新款的速度。就算一家接一家地關門,也抵擋不了後者進擊的步伐。

有的網紅店扎住了根,也有戰敗落幕的網紅店被後來者替代。而那些站住腳了的網紅店和那些原本就名揚全城的老字號,在楊公井共同面對著可能到來的興衰變遷。

新時代 vs 舊時代

與網紅店一條街相隔不遠的地方,街道看上去也都很新。不久前的翻修,居民區都塗上新漆,整齊劃一的小陽臺很好看。85度C、一點點、甜品店一家接一家。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九龍天地的門頭確實唬人,還尋思著這條路上啥時候開了家復古港味老商場。進門發現這的確是家“老商場”。外表新的很,內裡陳舊。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依舊是打折清倉,專供老年人群的服飾。

沒想到一旁的外貿一條街有如此大的能量,風頭甚至蓋過了嶄新的九龍天地,近十家店的喇叭共同奏響了一曲《永遠年輕,永遠換季清倉》。

“換季大清倉!”“外貿服裝尾貨,款式獨一無二!”“全部薄利多銷,明碼標價!”“全場59元,全場59元!”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服務大樓旁的典當行裡從不缺人

一走進街邊的紅花地小區,這裡仍是磚瓦平房,複印店和網吧的指示牌掛在樹上和電線杆上。工人在附近鄰居的調笑與矚目下修著屋頂。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人民劇院與江南劇院僅僅一街之隔,好似是市民文化與土味文化的赤裸裸的對比。這一頭《蔣公的面子》在江南劇院熱演,那一頭刀郎的《謝謝你》歌友會不知是否真有萬人期待。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如今外表陳舊的江南劇院,內核也是陳舊的,它秉承著初衷,堅持著做它一直在做的事情。

可以想見,江南劇院總有一天會被翻新,也許它的外表會變得和保利大劇院一樣現代感十足,也許它會給人距離感、恐懼感,但是它不會是第二個保利大劇院,它還是那個有著老靈魂的江南劇院。

楊公井,到底是什麼“井”?為什麼說它最像南京,最像南京人?

楊公井,遮天蔽日的梧桐樹好像把沉沉的暮氣封存在了這裡,

它高雅與市井共存、它追求新的潮流、它嶄新亮麗卻有個老靈魂。它像極了南京。也像極了南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