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再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依然是痛是疼是泪,是无力抗争。这本书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没有经历过的人或许没有资格去评判,而且这部神级之作,已经被太多人解读,吾等小辈实在不敢造次。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读完此书还是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实在不吐不快。

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年轻时候的福贵,吃喝嫖赌,十足的纨绔子弟,败光了家财,落魄成租田的佃户,却正因为如此,福贵保住了一命,接收他家产的龙二被砍了头。以至于临死前龙二还在咒骂福贵,我是替你死的.

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春生和福贵一样被抓了壮丁而躲避了死神,后来居然机缘巧合当上了县长。正因为县长的身份,女儿难产失血,有人排队献血,从而保全了姓名。也同样是因为先生的身份,他被批斗被责骂,最后不得已选择了吊在大树上结束生命。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词----贪官。福兮祸兮,如何评判?

  • 大难不死,不一定有后福

福贵输光了家产,所以没有被当成地主处死;福贵被抓了壮丁,打了两年多仗,没有被打死。福贵回到家乡以后,看到一双儿女和自己的女人,以为大难不死,后福就要来了。然而,并没有,什么都没有。他依然家徒四壁,依然背朝黄土面朝天,不仅没有盼来福,反而盼来了加人接连的死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这是佛家的一句话,后多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说的是因果,你有大难,在佛学上说就是你化了一定业力,所以以后报应就少了,就有福缘了。可是很多人即便大难不死,依然没有“福”。此时“福”在哪,可能只在心里,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看淡外物看淡钱财,内心的珍惜与平静,才是最大的福。

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 小人物的无力感

有庆的死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也是福贵家悲剧的开端,赚足了读者的眼泪。我甚至可以看到抽血的医生面无表情的白眼,完全不顾这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已经脸色苍白手脚发软,还讽刺的说着,谁抽血都会晕。即便有庆最后变成了一具小小的冷冰冰的尸体,他们也只是会庆幸救活了县长的女儿吧!

可是福贵能怎么办?杀了县长,砸了医院,因为县长是春生,还有了一丝愧疚感,换做别人恐怕还会认为你为了县长做出牺牲是种光荣吧。

联系鸿茅药酒事件的医生,小人物的无力感更加明显,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关系,我们拿什么对抗?

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 无论如何要活着

最后终于说到这本书的精神内核,即便父母妻儿接连死去,福贵依然坚强的活着,活的自然活的洒脱。他只是一个拉着老牛的农民,或许谈不上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人,活着,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一个小故事讲: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被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开始拾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扔。一个路过的人不理解:“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小男孩一边救鱼一边回答说:“这条鱼在乎!”随即又将一条鱼仍回了大海。

“这条鱼在乎”,我们就是那条鱼,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自己都在乎,所以无论如何,都请好好活着!

一个接一个都死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