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求仙目的,接班人問題困惑?

二、政治因素   秦始皇信奉神仙學說,除了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及人們認識水平的影響外,還與他所 處的政治地位、政治環境有極大關係。 1.專制主義惡性發展的產物。 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他以氣吞山河的氣魄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由於秦始皇的權力是登峰造極、無所限制的,群臣們對他的任何想法只能是迎合,很 難提出異議。因此,他渴望成仙的願望也在不斷受到周圍的支持和贊同。沒有當頭棒喝,自然很難迷途知返。由於陶醉於戰爭的勝利、統一的成功、無限的權威,使在臣僚們一片歌功頌德之聲中的秦始皇更加忘乎所以。既然自己所取得的功業是“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 不及的”,那麼自己的壽命也應該是前所未有的,別人沒有達 到的求仙願望,自己當然也應該達到。在專制主義的文化背景下,秦始皇自我陶醉、惟我獨尊、惟我獨是,什麼歷史經驗、自然規律、生命週期,他都完全拋置腦後,很容易做起了權威無限、生命無限的美夢。 2.安邦定國的需要。 秦皇朝的建立,使秦始皇獲得了政治上無與倫比的 巨大成功。同時,秦朝政權也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壓力。由於統一後,秦始皇沒有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反而大興土木,橫徵暴斂,巧取豪奪,揮霍無度,搞得天下怨聲載道 。特別是到秦始皇晚年,人民的各種反抗活動此伏彼起,接連不斷;六國舊貴族也乘勢而動,企圖東山再起。秦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而作為一名獨斷專行 、剛愎自用的專制君主,秦始皇認為自己有能力統一天下,就有能力和責任治理好天下。他不相信別人能把秦帝國從動盪中穩定下來,更不情願把一個危機四伏的秦帝國交給後人。為 了治理好國家,他需要時間,需要長壽甚至長生,而求仙活動恰恰能虛幻地滿足他的這種政治和心理需要,因此,他對求仙活動的熱情和執著也就不難理解了。 3.接班人的困擾。 秦始皇晚年在醉心於求仙之道的同時,思想始終處於矛盾之中。求仙活動的一次次失敗,使他不得不想到了死。而在接班人的選定上,又始終難作取捨。儘管希望“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無窮。”但選誰為二世,卻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 秦始皇有子20餘人,史書中記載較多的只有長子扶蘇和少子胡亥,這兩人也當是秦始皇諸子中最有能力、最有地位、最有可能的皇位繼承者。扶蘇身為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 士”,“百姓聞之賢”。但是他在治國方略上卻與其父有很大的不同。秦 始皇專斷嚴酷,主張以法治國;而扶蘇卻對儒家學說情有獨鍾,主張以仁德治國。秦始皇坑殺儒生,扶蘇直言勸諫:“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秦始皇大為惱怒,把他趕出首都,“使扶蘇北監蒙 恬於上郡”,以扶蘇的地位、能力、威望來說,都應該是最佳 的皇位繼承人,對此,秦始 皇也非常清楚。但他並不希望把權位傳給一個與自己的治國之道並不相同的人。因此,傳位扶蘇,似乎是大勢所趨,秦始皇卻並不心甘情願。  少子胡亥最得秦始皇喜愛,但這種喜愛更多的是老年人固有的疼愛幼子的心理作用。胡亥 “慈 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也曾跟趙 高學習法律。他表面木 訥而內心狠毒,在秦帝國無尺寸之功。讓胡亥少年繼位,群臣未必畏服。傳位於他,自然也難使秦始皇放心。對有才幹、得人心的長子和鍾愛的幼子尚且如此,其他諸子自不待言。找不到一位讓自己放心滿意的繼承者,而秦朝的一系列暴政又攪得天下不安,社會危機十分嚴重,秦始皇為其接班人面臨的嚴峻局面而憂心忡忡。以秦始皇的性格,他決不甘心把一個動盪的江山傳到一個不滿意的接班人手中。為了使國家基礎堅如磐石,他深感必須長壽。這樣看來,無休止地尋求不死之藥,不僅是一種個人願望,而且已經成了秦帝國的政治需要了。 三、個性因素   秦始皇的求仙活動,除了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外,還與他貪婪自負的個性息息相關。統一全 國後,他“意得欲從”,人力所能做到的好事他都有了。正如 丘瓊山所說:“始皇既平六國,凡平生志欲無不遂,惟不可必得志者,壽耳。”特殊的經歷、自負的性格和無限的慾望,都導致他對求仙的興趣超出了常人。 1.身體狀況、複雜經歷的緣故。 對於秦始皇的身體狀況,尉繚有一段描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有學者認為 :“這裡所說的’ 蜂準、摯鳥膺,豺聲’都是生理的缺陷,特別是’摯鳥鷹’,即今醫學上所說的雞胸,是軟骨病的一種特徵。’蜂準’應該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可見,秦始皇從少年時起就受到多種疾病的困擾,身體素質極差。登上王位後,為了實現統一大業,他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統一天下後,又驕奢淫逸,縱慾無度,使多病的身體過早地衰落下來。可以說,由於疾病纏身和無節制地消耗,秦始皇的身體非常虛弱,使他不得不經常面對和思考生死問題,力圖尋求擺脫死亡威脅的途徑,這也是他長期迷戀和相信神仙學說的基礎。 0 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