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做过卸磨杀驴的事情,其中以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严重,甚至做到了把自己开国时期的功臣屠戮殆尽的局面,当然,这种事情朱元璋并不是首创,其实早在汉朝刘邦时期就已经有过这种事情了,大家都知道刘邦统一天下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人上了年纪也就变得小心翼翼,这刘邦也不例外,变得爱猜忌、多疑,开始觉得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都对自己的统治有威胁,甚至那些跟着刘邦一起南征北战过的功臣也容不下了,尤其是那些异姓诸侯,更是十万个不放心。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这个要细说起来,首先第一被杀的功臣应该是臧荼,这臧荼倒不是很冤,他确实起兵造反了,不过原因则是这刘邦开始执政开始,就开始大肆杀害当年从项羽那边归降的将士,这臧荼觉得早晚要沦落到自己的头上,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结果刚有苗头,就被刘邦顺利镇压了。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其实臧荼本来就不算知名,下面的这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韩信,韩信可以说是一手帮着刘邦打下江山的人,可是最后却被莫须有的罪名被告入狱,这样还不算,最后还是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加以杀害,最后还株连了九族。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韩信是最为出名的一个,但是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从杀掉韩信之后,这刘邦更是整日惶惶不安,总感觉这些人要起兵造反,然后就开始各种理由屠戮朝中的功臣,这也让当时整个汉朝人心惶惶,既然天子不让你活,你肯定要想出路,像是当时的韩王信就想出了投靠匈奴的办法,只是可惜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同样想通过投降匈奴而活命的还有刘邦的老乡卢绾,说起来,这人跟刘邦不仅仅是老乡,而且从刘邦逃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着刘邦直到最后刘邦称帝,最后被封为燕王,不过结局跟韩王信一样,都被刘邦杀害。再往后,在看到这一切朝局变动,同样身为开国元勋的英布也起兵造反了,不过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被刘邦亲自御驾亲征平定了,最后英布自然也没能落得好下场。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我们先来拿最为出名的韩信来说一下为什么刘邦会杀他,我们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韩信的来历,韩信当年最先并不是跟着刘邦的,而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靠的刘邦,韩信这个人十分有能力,当时投靠刘邦的时候刘邦并没有给韩信兵,韩信手下仅有两千士兵结果还被刘邦全部要了去了,但是仅仅是过了不长时间,韩信手下就有了十万大军,要知道这些士兵可都是原先六国的人,自然这些人相对于刘邦来说,更愿意听从韩信的话,这也就导致了韩信功高盖主。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只是有一点不明白,韩信既然不想自己自立为王,要像在刘邦手下却总是再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让刘邦觉得韩信对他已经构成了威胁,比如后来刘邦身陷项羽的包围,然后下令让韩信发兵,韩信却压根不理刘邦,这大家想一下,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你韩信还要放我鸽子,我以后称王称霸就是必然会找回来,更不用说后来的刘邦本来就多疑,而且这种事情并不是发生了一两次,在楚汉之争中,韩信经常是想不搭理刘邦就不搭理刘邦。在刘邦还没有称帝的时候,你韩信是个人才,刘邦觉得还有用,自然不会动你,但是刘邦称帝之后就不一样了,更不用说韩信还手握兵权,刘邦肯定觉得这个韩信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至于以什么样的形式让你定罪,这都是小事,目的直到达到了就好了。

刘邦称帝后对兄弟频频出手,唯独有一人看清局势,及时隐退得善终

还是那句话,君子无罪怀璧其罪,韩信即使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路上有天大的功劳,但是他还是动了刘邦的奶酪,这是不被允许的,而反观同样是给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张良,则就不会有这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张良能看得清局势,懂得及时归隐,知道当权者想的是什么,张良帮助刘邦最大的目的就是给韩国报仇,功成之后毫不留恋权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张良手中没有兵权,都说刘邦晚年多疑,你没有让他猜忌的地方,自然也就能保得自身平安。

总体来说,刘邦所做的几乎是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曾经做过的事情,只不过有轻有重而已,这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局限性所在,要想明哲保身,最好的就是急流勇退,而能够做到急流勇退的历来就没有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