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

今天是清明时节,今天带大家聊聊安徽清明节都有哪些特色食物,以及清明前后各地盛产的美食。

青团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青团在江南一带很受欢迎,也是安徽一些地方清明节时令性小吃。青团,顾名思义是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
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 馓子 北方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大家的喜爱。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 荠菜   辛弃疾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我们小学还有篇课文叫《挖荠菜》,荠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野菜那样简单,它代表着童年、故乡、旧时光。  荠菜馄饨、荠菜黄鱼羹、荠菜豆腐羹都是小编大爱的美味啊……  

艾草米饼   艾草米饼是黄山、皖南山区清明时节的一种小吃。到清明时节的时候采摘时令性植物艾草做成米饼,传说这种饼吃了可以让吃的人魂魄对人体的依附更加紧密,而不用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别的什么刺激而把魂给弄丢了,不过这只是一种传说,当然这清明节吃艾草饼的风俗习惯就流传下来了。  
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蒿子粑粑   蒿子粑是桐城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如今,蒿子粑在清明期间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小吃。

小蒜粑,按照安庆的习俗,各家各户都要吃小蒜粑。将小蒜切成小节,然后用开水和面粉,与小蒜充分搅拌成糊状,再加入盐等调料,搓成圆形用小火煎十分钟,至两面发黄完全熟透后,起锅即可。据老年人说,因为三月三这天自古就是招魂续魄的“鬼节”,这“小蒜”米粉粑,有免灾驱疫、招徕吉福、消弭凶祸、攘除疾病的功能。
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水萩粑 在怀宁、潜山一带,三月三,是要吃水萩的。大米磨成的粉里,得搀些糯米,才会柔软绵和有嚼头;光是有粉,还是不够的,得在田埂水沟边采些水萩,来增加粑的香气;不怕费事的,还要和些腊肉、粉丝、咸菜、酱干、葱蒜、辣椒粉作出夹心;最后,还要用专门的粑印,磕出鱼儿、桃儿、花朵等大小一致均匀漂亮的花纹,讲究色、香、味的神韵。

蕨菜,清明前后生长的食物。吃起来不仅鲜嫩滑爽,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誉。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蕨菜味甘性寒,入药有解毒、清热、润肠、降气、化痰等功效。做法:蕨菜往往有苦涩味,要先煮过后经换水泡洗,卤、爆、炒、烧、煨、焖均可。
舌尖上的清明节(安徽篇)竹笋(英语:bamboo shoot),是指幼竹茎秆的幼嫩生长部分。还没有完全从地底下长出来时,以及刚刚出土仍未木质化的部分可作为蔬菜食用。 春季笋生长破土成为竹子的速度非常快,因此竹笋实际可采集的时间很短,属于较珍贵的食材,也被称为菜中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