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城北文化牆精彩薈萃,盡顯潮劇傳統文化魅力

9月16日,饒平縣黃岡城北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潮劇文化牆圖文並茂,走進群眾視野,走進千家萬戶。文化牆既美化了周邊環境,又弘揚了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是文明宣傳和文化傳播的新載體。

黃岡城北文化牆精彩薈萃,盡顯潮劇傳統文化魅力

黃岡城北文化牆精彩薈萃,盡顯潮劇傳統文化魅力

黃岡城北文化牆精彩薈萃,盡顯潮劇傳統文化魅力

(圖/黃靜瓊提供)

潮水起處,潮音繚繞,凡有潮人的地方,就會有潮劇傳遞鄉音,這是潮劇獨有的魅力和文化瑰寶。

黃岡城北文化牆精彩薈萃,盡顯潮劇傳統文化魅力

『潮劇文化鏈接』

潮劇發展歷史。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佈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潮語區,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取材特點。潮劇傳統劇目取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緻;另一類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於地方色彩。

潮劇體系風格。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醜、淨、外、貼、末發展到現在為十類醜、七類旦、五類生、三類淨、其中以醜、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