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談丨王薔教授解讀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

大咖談丨王薔教授解讀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

2018年高考結束後,很多人對高考英語來了一句話總結:高考英語好不好,就看你平時看不看外媒。

雖然這句話說得難免有些絕對,但實際上,在去年外媒內容已經成為高考命題者青睞的閱讀題來源,而從今年英語高考試卷中來看,在除上海卷外的7套試卷中的38篇文章中,像是《科學美國人》、《時代》、《經濟學人》這類專業刊物+嚴肅媒體的內容佔到題源的60%以上,基本佔據了最拉分的後三篇閱讀題目,比如全國Ⅰ卷閱讀題C篇來自《經濟學人》,而D篇則來自於頂級權威的《科學》雜誌網站。但是,高考命題者取材的外媒並非集中在某一家或某幾家,而是涉獵廣泛,因而學生需要養成廣泛的閱讀習慣。

大咖談丨王薔教授解讀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除了語言本身,高考英語也愈發注重考查學生對外國文化及前沿新知的理解。

同時,我們再來看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王薔教授對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解讀(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第19次學術年會王薔主旨發言的錄音整理而成)——

新課標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成績

自2007年起,高中英語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在這期間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教學目標由掌握語言系統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變。使學生學習英語不再只為考試服務,而是更注重語言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第二,教學性質由工具性向工具與人文的統一轉變。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工具—教材,通過課程的改革,高中英語教材內容符合高中學生的生活經歷、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同時,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三,教學理念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在英語課堂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及時轉換並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導”進行轉變。第四,教學內容由知識點的講授向技能、知識、策略、情感、文化綜合轉變。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都提出了相應的內容標準。

新課標高中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使得教壇更為百花齊放。但是,在英語課程改革過程中同樣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傳統教學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教師關注教仍然多於關注學;課堂教學模式化、表層化、程式化;內容教學呈碎片化狀態,缺乏整合,難以形成能力;忽視對主題情境的創設和對主題意義的深層探究,導致思維培養缺失;缺乏針對語篇文本的深人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多為貼標籤;為應試而教和為應試而學導致學科價值的錯位。英語課程改革要想取得本質卜的成功,教研專家和一線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仍然需要不斷改變和調整,以適應21世紀培養人才的需要。

新課標高中英語課標修訂的思路

高中英語課標修訂要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思路導向。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新課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變革

在課程目標確定之後,構建與課程目標一致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成為關鍵,教學改革必須突破考試評價方式的束縛,解決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現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需要改變。學習內容方面,通過改變脫離語境的知識學習,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人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促進文化理解和思維品質的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向核心素養培養。學習方式上應走向整合、關聯、發展的課程,實現對語言的深度學習,“任務型”教學在中國水土不服。

新課標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

教師應對教學設計再思考,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首先,設計主題引導下的內容教學。教學力求以主題意義探究為引領,依託語篇,通過活動有機整合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學習策略,在提煉、整合、分析、比較、概括、評價語篇意義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形成結構化知識,促進學生的認知建構與發展。其次,教師要力求教學設計的情境化、問題化和活動化。賦予靜態的已有知識以動態的激發,為新知識增長做準備,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加工和認知,還是其面對新問題,整合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產生情感和思維共鳴的過程,達到知行合一。最後,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學設計取決於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水平,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過程、情感發展和學習成效。因此,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

在課程目標確定之後,構建與課程目標一致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成為關鍵,教學改革必須突破考試評價方式的束縛,解決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現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需要改變。學習內容方面,通過改變脫離語境的知識學習,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人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促進文化理解和思維品質的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向核心素養培養。學習方式上應走向整合、關聯、發展的課程,實現對語言的深度學習,“任務型”教學在中國水土不服。

新課標構建英語學科活動觀的意義

通過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轉變,碎片化學習向整合化、情境化和結構化學習的轉變,學科知識為本向學科育人為本的轉變。為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和解決問題,基於語篇,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和學習策略與他人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個人對話,形成新認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提高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塑造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實現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素養的協調發展。

隨著高中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學任務逐漸圍繞著“立德樹人”和“學科核心素養”展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為社會培養全面型人才服務。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高考命題,外媒取材、廣泛主題等關鍵詞均表明了高考也正以一種考試的形式去檢驗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等均被納入了考察範圍內,這一切也都向我們發射著一個信號——讀書不是讀課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