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兩個三峽」發電量 雲南昭通如何安置16萬移民

保“两个三峡”发电量 云南昭通如何安置16万移民

7月25日,雲南省昭通市水富縣與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交界的金沙江下游向家壩水電站,這裡是我國“西電東送”骨幹電源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

萬里長江的上游蘊藏豐富的水電資源,但相應的移民安置考驗基層治理能力。在雲南省昭通市,3個水電項目帶來的近16萬移民是一個大問題。為此,當地累計投入12.2億元資金,實施移民後扶項目680餘個,希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近抓外出就業,遠抓產業培育”

昭通坐落於雲貴川交界地區,地勢落差大,長江的幹流金沙江給這裡帶來了豐富的水電資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金沙江下游開發的4座巨型水電站中,就有3座位於昭通市: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這3座“西電東送”的重要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626萬千瓦,接近兩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

但這也帶來了巨大的移民安置壓力。在昭通市,上述3座水電站涉及6個縣區、淹沒各類土地31萬餘畝、房屋1032萬餘平方米和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需搬遷安置移民近16萬人,佔雲南部分的96.25%。其中,2017年7月才通過國家核准的白鶴灘電站項目將給昭通帶來共計44949人的安置壓力。

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告訴記者,針對庫區移民、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安置工作,主要策略是“近抓外出就業,遠抓產業培育”。

在該市529萬農村人口中,常年外出務工的佔77.8%,在庫區移民區域中,外出務工人員也佔據多數。對於這類人群,昭通各地開展了訂單式的培訓,提升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確保能出去的就出去”。

對於不具備外出務工能力,或不願意外出務工的人群,昭通的做法是培育當地產業實現長遠安置。“有條件的做扶貧工廠,沒條件的做扶貧車間”。

而對於勞動能力比較弱的老弱病殘人群,由集中安置地儘量多地提供城市保潔、保安等崗位,以解決就業問題。對實在沒有能力的移民,由政府兜底、民政保障。

投入12.2億元安置11.18萬移民

目前,昭通市已按時完成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庫區和施工區共計11.18萬移民的搬遷安置,確保了這兩個水電站的如期下閘蓄水發電和全面竣工。為此,昭通市已經累計投入資金12.2億元,實施移民後扶項目680餘個。

在一處位於昭通市綏江縣兆佳壩的安置點,昭通市綏江縣委書記楊淞告訴記者,這裡將迎來130多戶庫區移民,他們和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將被統一安置,人均可以獲得2025平方米的住房。目前,這些安置住房正在加快施工,預計今年10月底可以順利入住。

年近六旬的胡東金原本是綏江縣中城鎮華峰村三組的村民。2012年,上述兩座已經建成的水電站蓄水前,他和許多移民一樣被統一安置到綏江縣新縣城。

在新的環境生活了幾年後,他感到非常滿意。“農村的環境衛生差一點,到處是垃圾,現在大家的素質都提高了,沒有誰會亂扔垃圾、吐痰了。”

據他介紹,從2012年搬入新縣城生活以來,附近小區的移民每個月都會自發組織清掃垃圾的公益活動。原來從各處搬遷而來的居民,通過這類活動也更加熟絡了起來。

但搬入新縣城的生活也並不總是如此滿意。最讓胡東金感到焦慮的,還是就業和生活問題。年屆六旬的他頭髮已經花白,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外出務工,沒有一技之長也難以在新縣城找到合適的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撫養孫輩。每年四五萬元的家庭收入幾乎全部來自兒子和兒媳,他們近幾年一直在浙江務工。

搬入新縣城生活幾年了,胡東金還是對城裡的各項生活開支“耿耿於懷”。為節省開支,他很少在早上去菜市場買菜,一般都是等到下午菜品打折甩賣時才去買。“這樣一斤菜能省兩三角,雖然不多,但還是儘量節省點。”

“電費能不能給我們降低一點”

事實上,這類情況在當地並不鮮見。2016年,綏江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7928元。對於胡東金這樣新搬遷進入的農村移民而言,在缺乏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儘量節省開支是迫不得已的辦法。

作為庫區移民,他希望生活上能獲得更多補助。2012年剛搬遷時,當地政府向他們提供了每人每月160元的生活補助,經過幾年的微漲,現在這一標準已經是190元/月,但這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一開始這個補助是按照昆明的每月基本生活支出標準來計算的,到現在能不能漲一點呢?這是我們的一點希望。”

他的另一個希望更加具體:“我們也支援了國家的建設,電費能不能給我們降低一點?”在他的記憶中,移民搬遷前後的電費標準沒有明顯變化,但因為進城生活後用電需求增多,每月電費支出就需要200元左右,這對在當地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移民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作為庫區移民,我們的電價能不能低一點?能不能在當地搞點產業,每天都有幾十元的收入,也能解決很多問題。”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