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當皇帝的,像我更喜歡當個逍遙王爺!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李隆基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的第四子,即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幼子,深得李治的歡喜和寵溺,曾兩次登上皇位。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公元684年,李旦第一次登基,不過完全是個傀儡。武則天利用李旦作為政治棋子,在順利建立武周,穩固朝綱以後,就廢黜了其帝位。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在病榻之時,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遜位,之後迎立李旦的哥哥,廬陵王李顯登上帝位,是為唐中宗。

唐中宗當皇帝后想立李旦為皇太弟,但李旦拒絕了。

公元710年,唐中宗突然駕崩,謠傳是被韋皇后毒殺。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韋皇后也是位權力慾極其旺盛的女子,為了控制王朝,旋即立中宗第四子李重茂為帝,她自己則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想效仿武則天稱帝獨攬朝綱,欲重演武后故事。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同年六月,相王李旦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結禁軍諸將葛福順、陳玄禮等,以兵誅韋后、安樂公主並諸韋、武等。史稱唐隆政變。乃廢少帝,奉其父相王旦復位,是為唐睿宗。

李旦當上皇帝后,預立嫡長子李成器即李憲為太子。

李憲(679年-742年1月15日),原名成器。

唐朝宗室,睿宗李旦長子。

母為睿宗元配肅明劉皇后。

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能詩歌,通曉音律,尤善擊羯鼓、吹笛。歷任太子太師、太尉,封寧王。又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為玄宗所重,追諡為讓皇帝。

嫡長子繼承製是封建社會權力延續的機器制度,李憲作為嫡長子被冊立為太子無可厚非,也沒人拿祖製出來說什麼,但李憲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三弟李隆基有討平韋氏和擁立大功,既有能力,又有威信,更適合當太子。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同時李憲也擔心兄弟相殘的情形再次出現,畢竟前有玄武門政變。於是他對睿宗說:“在太平之時應該以嫡長子為先,但在國難之時就應該以有功者為先。兒臣請求父皇不要立我為儲君。”

李憲言辭懇切,極力勸說父皇立李隆基為儲君。

李旦權衡再三之後,同意了李憲的請求,最終立三郎李隆基為太子。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李旦封李憲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另外賞賜綾羅綢緞、金銀財寶、良田居室無數,不久後又拜他為尚書左僕射、司徒等,算是對李憲的補償。

公元712年,李旦禪位給李隆基,做起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之初,英明神武!

李隆基即位後,前期很有作為!

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在他的帶領下,唐朝走向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開元盛世,唐其他時期都無可比擬。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李隆基即位後,李憲的表現同樣令人稱道。他更加恭謙小心,從不干預時政,也不與人交結,也不談論朝野,以免引起李隆基的誤會。

李隆基對這位大哥的所作所為非常感動,對李憲信任有加,晉封其為司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和揚州大都督之職並。

開元四年(716),避昭成皇后的尊號,改名為憲,封為寧王,實封加起來有五千五百戶,又歷任澤、涇二州刺史。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因為李憲的努力和謙讓,他們兄弟二人一直手足情深,毫無間隙。

李憲的生日,李隆基每年必到。李隆基吃到的奇珍佳餚,從來不會忘了給哥哥一份。

公元740年,年過六十的李憲生病,李隆基非常擔心,送藥送飯,接連不斷。病情一有好轉,李隆基就重賞醫師。

公元742年,李憲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李隆基聞訊悲痛異常,嚎啕大哭,追封李憲為讓皇帝。

兄友弟恭!唐朝處處有典範!比如李憲辭帝位讓給唐明皇李隆基

李隆基:"大哥孝友,近古莫儔,嘗號五王,同開邸第。遠自童幼,洎乎長成。出則同遊,學則同業,事均形影,無不相隨。頃以國步艱危,義資克定,先帝御極,日月照臨。大哥嫡長,合當儲貳,以功見讓,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萬機事總,聽朝之暇,得展於懷。十數年間,棣華凋落,謂之手足,唯有大哥。令復淪亡,眇然無對,以茲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謝?所貴光昭德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為不朽。大哥事蹟。身歿讓存,故冊曰讓皇帝,神之昭格,當茲寵榮。"

李憲長子李璡辭謝,表示萬萬不敢稱帝號。李隆基不但不許,還追封李憲的妃子元氏為恭皇后。

李憲心態平和,不與權力為伍,能遠離政治硝煙,於是能一生逍遙,盡享榮華富貴。

他在此時去世,又算是一種幸運,因為他沒有看到後來的天寶之亂,沒經歷安史之亂的沉痛,沒經歷輾轉流浪的苦楚,沒親眼看到唐帝國的的由盛轉衰,他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