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游学到底有什么用?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其实还是需要家长和学生在“游”和“学”之前先定下自己的攻略,否则还不如直接报个旅游团更省事、省心。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看了《澎湃新闻》2018年7月25日有关游学市场的报道,确实感同身受,但感觉其中忽视了潜在的市场“规律”。

001 游学比留学火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按照报道中估计的2018年游学市场百万学生流动、200亿元人民币营收,其实超过了同期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规模。

根据教育部2018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万人,创造了历史新高。

姑且按照留学中介每人收取服务费1万元人民币、从海外大学收取佣金每人1.5万元人民币计算,从人数到营收,留学应该没有游学的盘子大。

002 谁在搅局游学市场?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不过,显然,游学市场的竞争要比留学市场更激烈。

在出国留学市场,留学中介的话语权几乎独大。海外大学虽然一直嚷嚷着要“直招”,但无奈中国市场太大,只有极少数非常牛的高等学府才能坐等学生上门,其他大学还要依靠中介。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院校多少对中介产生了冲击,毕竟学生在中国高校手里,但无奈国际办公室人员有限,协助学生办理留学手续的能力严重不足,中介还是能渗透进项目之中。

而游学市场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到寒暑假,有关游学的宣传队伍中,除了留学中介外,旅行社、海外大学、培训机构都掺和进来了。

003 “游”和“学”是两张皮?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这样一来,如何把“游”和“学”融为一体,成为竞争各方纠结的难点。

游学中的“学”主要发生在海外大学,而“游”的部分则基本上由留学中介、旅行社、培训机构等负责。

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外大学不甘心只做幕后被配置的国际教育资源,而开始跳到前台、“亲自”做夏令营、冬令营,更多的还是从品牌营销的角度考虑。

不过,大部分大学主导的游学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学”——几乎天天上课,所有资源(师资、住宿、旅行等)均来自大学本身,相当于浓缩版的语言培训。

学生自然会比较累,有点儿“海外补课”的感觉。

无论到哪个学校都基本如此,大学之间不会事先通气,学的内容其实差不多,还会有交叉。

而且海外大学定制化服务的能力不足,与学生的预期会有差距。

留学中介等机构组织的游学,则是以“游”为主,更像是“某国名校十日游”之类的微观旅游项目。

到世界名校校园转一圈,最多被安排到教室里听外国老师介绍一下学校情况,有点像买房团似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004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最大的骗局!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市场上所谓“体验名校课堂”的广告,水分太大。

暂时不考虑南半球的海外大学,这样国内外学校暑假时间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到了暑期,海外大学老师、学生都放假了,咱们国内学生只能参观空教室了——有时甚至空教室都上了锁,不开,只能在门外往里张望一下。

于是,游学团往往被安排在海外教育机构的会议室、培训室内,请个老外来讲几句了事。

最好的结果,是与正在上语言课的国际学生打个招呼——其实那里大部分都是咱们中国同胞——然后被安排上几节语言课,就算“体验”了。

鉴于实际情况,暑假只能“游”,很难身临其境地学。

此时是欧洲、北美最漂亮的季节,天气也好,不知道学员们有没有“学”的兴致?

到了冬季,中国学校寒假时,海外大学已经开学了,参观校园时与在校学生擦肩而过,“教育感”比较强烈。

但能与他们一起上课的可能性比较小,往往是安排语言课,或者由大学国际办公室工作人员讲几句大学历史、欢迎申请我校之类的官话。

冬天,由于天气原因,欧洲、北美的旅游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也就多“学”一些了。

005 你游学到底想干嘛?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我以为很多情况下,游学的目的是为了留学择校。

完全没有目的的游走,其实报个一般旅游团足够了。英国团里往往会包含牛津、剑桥,美国团也可能加一站哈佛、耶鲁。

如果有留学意向,倒不如事先多做些功课,规划一下心仪大学的攻略,这种现场版的经历对确定大学确实有好处。

至于“学”,如果仅仅是语言,倒真是没有太大用处,还不如让当地人讲讲所在的城市历史、文化更有意义。

“海外课堂体验”可能是游学中最大的骗局!游学其实是为了这个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一点号“2017年度耕耘奖”、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