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团媳妇儿吃的是荞面壳子,揉成巴掌大的馍馍,卡嗓子,剌肠子,还不如一块泥巴!

by:王梅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题记:王小庄,村小白杨多,三面环河,只有村东头一条土路与外界连通。饥荒年月,村民多饿死,夜里不点煤油灯就能看到一跳一跳的磷火,当地人叫做“小鬼庄”。2000年,村东头立一石碑,上书“王小庄”,夜间被人改为“玉水庄”,故王小庄又有“玉水庄”的戏称。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我奶奶党桂兰给人当团媳妇儿那年才十四岁。

“男家在邻村,四里路,桥口人,就这么一个独苗香饽饽,嫁到他家,要我说,那真是老鼠掉到米缸里,吃饱饭,享福不尽哩。”赵老飞坐在门槛上,要饭回来的路上,讨个水,发善心,就要说成一门亲。

饥荒年月,草根地皮都啃净,村口的榆树撸得只剩光秃秃的杆,麦穗没黄就上磨,二月里,坟头的楮树也吃个光净。

我奶奶本家的二叔是个光棍,得了一门糊口的好手艺,走街串巷给人剃头,老式剃头刀,钢刀被子脏的发亮,得了钱财藏在茅子里也不肯拿出来给自家刚断气的大哥出发送钱。我奶奶领着小兄弟挨家挨户磕门头,求老少爷们出点力,才把人架出去。我奶奶的娘饿得面黄肌瘦,刚死了农会(男人),寄居在本家门头下,为了吃饱饭,把女儿给人当了童养媳。

团媳妇儿到了桥口,婆婆成天骂,今天埋怨吃的多,明天埋怨偷懒人傻没活气(方言,意为不会干活)。团媳妇儿吃的是荞面壳子,揉成巴掌大的馍馍,卡嗓子,剌肠子,还不如一块泥巴!

到了新年,我奶奶才能回娘家,家里只剩一个饿的干瘪的娘。为了活命,小兄弟去了老亲戚家(亲家的家里),给人当了上门女婿。太阳还拉老长,我奶奶的娘就催她回婆家,我奶奶在婆家受切磋,不愿意回去。我奶奶的娘就劝她:“闺女啊,娘养不活你,到哪山砍哪柴。媳妇走娘家,天黑回去的几个能活命!”

那时候的党庄,新媳妇恋窝子,回到娘家不愿意走,天麻麻黑才到婆家,夜里被婆婆一根麻绳勒死也是有鼻子有眼的事情。冬天的傍晚,路上干冷干冷的,我奶奶绑着两个麻花辫,人矮肩宽身架大,一路不停歇,一双大脚走的鼻头冒汗,终于在天黑前赶到家。

饥荒年月活命艰难,不足三年桥口婆家饿死个干净。我奶奶娘家没了人,婆家没人收,又被指配给邻村王小庄的“怡”字辈单身汉王怡清。

王小庄当年还有一个名,叫做小鬼庄,二十几户人家笼罩在浓郁的白杨树荫下,青色的麦子长起来和白杨连在一片,哪里能看出有人家!死人要比活人多,夜里不点煤油灯就能看到一跳一跳的磷火,村里人都当是鬼火。三猫子坟头打洞,夜里进村活动,小树枝也能跳起来。村东头,低洼地就是乱死岗,人人都叫小鬼庄。王怡清排行老三,穷的当当响,一个兄弟结了亲,一姊一妹都出嫁,跟着一个老娘过日子。

我奶奶去了王小庄,跟着我爷爷一口气生了“贺”字辈的四子三女,土坯房,巴掌大,脚也抹不开,我奶奶认了命,井口大的村子困住了脚。

两千年的时候,有人在村东头立了石碑,上书“王小庄”,村里毛头小子刚识字,夜里改为“玉水庄”。村西头一条河挡断外出的路,村东一条土路一米宽,弯弯曲曲连到庙小庄,两千一五年,政府出资修了路,王小庄才跟外面联系起来。

我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大名贺龙,小名叫“留”,意为留住孩子的命。贺龙放到田头刚会爬的时候,头大身子小,人还坐不稳,就呀呀要吃的。我奶奶早上出门,拳头大的窝窝(南瓜)加水熬烂放在碗里,手件(厨房用的布)裹着连着孩子放田头,一上午的工做下来,窝窝被饿慌的小娃娃偷吃个干净。

孩子一个接一个,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老二落地还是个男孩,再穷也是爹妈的宠娇儿,起名叫做“大千金”。老三出生时,家里和淮滨县的表亲走的亲,干脆取名叫“淮滨”。老四是幺子,我奶奶听说这也抗战,那也抗战,索性取名叫“抗战”。我爷爷去颍上挖河,成天不着家。老三老四发高烧,都是刚学步,路也走不稳,一个孩子放地头,我奶奶抱起一个孩子走上一里路,放在路边,脚也不歇,回头去抱另一个,就这么走一里一回头抱到当地给人看病的老先生那。

可惜我伯伯叔叔忘干净,分了房,成了家,忘了爹妈。腊月里,生冻疮,一块钱一个的蛤儿油用起来也觉得费。我奶奶天还没转凉就开始沿着沟野找野大烟,锯齿的叶子剌手心,小黄花开的一尺高,连根挖下泡在酒里,大冬天用来擦冻疮,能止痒。枸杞藤子开紫花,结红果,挖出老根煮成茶,败毒又降火。开紫花的扑棱子镰头割下,放水熬,留着泡澡。

老七是个女孩家,娘胎里带着喉病,喘个气也要用大力,我爷爷嫌弃比个小虫意儿都难养,长到四五岁还要偷偷抱出去讨给人家。我奶奶不舍得,一趟一趟抱回来,偏方用尽,过年里,攒上油和面,炸上油果子蘸热尿,给她治病。村里房屋多朝南,找到朝北燕子来垒窝的房子,燕子窝剁碎和肉泥,包成饺子给她吃,长到十二岁才算好。

在当地,不知哪朝哪代传下来的老传统,富人家讲究“抱孙不抱子”。我爸爸是奶奶小儿子,被人招了婿,我出生一个月,就被抱到奶奶家,于穷人家来说,哪有这样的穷讲究,不过是世道艰难,想要儿子继承香火,又不舍亲骨肉,放到偏僻蛮荒的乡下,偷偷生,见风长,活命而已。夏天茅屋失火,我奶奶把我抱出来,村里人才知道这户人家多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娃娃。

夏夜凉,知了也歇了声,下面白杨树,头顶一片星空。家里没通电,我奶奶就拿着个棕榈叶的薄扇一边撵蚊子,一边给我讲老古迹。

王小庄村上,不知哪年哪月,树丛里闹饥荒,成了精的老猴带着人帽,穿着人衣扮成姥姥来到村里。走进一户人家,父母不在,独留三个孩子,就要吃娃娃。

孩子问:“姥姥,姥姥,你怎么不坐板凳坐墰里?”

老猴精答:“那是姥姥年纪大,长了痔疮哩!”

老猴精的尾巴在墰里晃来晃去闷声响。

孩子又问:“姥姥,姥姥,墰里什么东西在响?”

老猴精答:“那是姥姥给你带的小猫哩。”

夜里,老猴精咬一个孩子的脚指头,咯吱响。

大孩子问:“姥姥,姥姥,你在吃什么?”

老猴精答:“姥姥在吃麻花哩。”

我着急问,后来呢?我奶奶说:“啥后来?老猴精饿急都吃人,人要宁愿撑得靠墙站,不叫掉剩饭!”

长到五六岁,刚识字。我爷爷日子过得省,夜里从来不点两盏煤油灯,去厨屋做饭,要把堂屋里的煤油灯用针挑灭。我奶奶一把夺过来,放我面前,点灯照亮,给我认字用。

一年级上早课,五点起,我奶奶抹黑给我穿戴好,凉水抹把脸,就要送去上早课。天太黑,路不平,经过乱死岗,玉米杆子迎风来回晃动看成人形,我奶奶拽紧我,张口大声骂给自己壮胆,贴身小褂也汗透。学算数,家里没有算盘珠,我奶奶高粱细杆切成段,用缝被大针穿成一串,给我挂在手上数数玩。冬天黑的早,冷风灌进土泥的木窗户,吹得糊窗的塑料呼啦啦的响,对着空空的四堵泥墙,睡前我奶奶还要让我识一遍四面墙的位置,教我认方向。

人都讲,村西头的老太太饥荒年月吃过人肉,你看她,和人不一样,两侧脸皮泛红光。七十多岁,女儿不管,儿子不问,村里人都躲着她,偏偏我奶奶跟她走得近。

夏天里,白杨树长直了干,伸开了枝,老太太家的母兔子偷偷产了仔,泥巴的地面全是窟窿,小兔子白白胖胖巴掌大自己从洞里钻出来,我奶奶非要领着我去看,今天让我去送块死面饼,隔天让端碗面。

老太太人怪话也多,眼睛流水半眯着,人又瘦,两颊凹进去,一口烂牙,嘴也大。每次送完东西,拉着我絮絮叨叨,前五百年,后五百月,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反反复复拿出来讲。

年轻时男人死的早,一个母亲一窝娃,草根树皮不饱肚,人是一盘磨,睡倒就不饿,只有把娃娃哄睡着。“那时候真是没办法,要不然,也不会……”老太太滋滋呀呀哭起来,一辈子的眼泪早已流干净,只剩一脸枯树皮。

读小学,跟着爸妈要回家。我奶奶站在白杨树下抓把新长出来的玉米叶子喂羊羔,背过身去,一眼也不看我。等到周六,我爷爷推着洋车子,大清早走足十里路,天刚亮走到韩庄接我回去。半晌午,自行车即即吱吱到村东头,我奶奶站在村头白杨树下,我爷爷对着我一努嘴说:“人我给你接回来啦。”我还没开口,我奶奶一边埋怨自己不中用,一边眼泪哗啦啦。

底子差,学业忙,回村少。再回去,听人讲村西头吃人肉的老太太被儿子接回家,没出半年误食哮喘药去世了,没命享清福。回家问我奶奶,我奶奶坐门口喂一只没有尾巴的小虫意儿,半响才道:“死了好,死了不受罪。媳妇毒,儿子嫌丢人,半辈子不拿正眼看她,哪有清福享!半块干馍扔窗户台上,出门就把厨屋锁上。人这一辈子,土格拉生,土格拉死,到死走不出王小庄。”

我奶奶到老不清净,送走了我,迎来了我姑姑家的小闺女。小姑娘人小不懂事,记吃不记打,村里人拿块冰糖哄着她:“你姥姥虎不虎?逼死自己亲婆母。”小姑娘没心没肺,回家就问,我奶奶拿起棍,半真半假一顿打。流言也好,事实也罢,真真假假,生逢乱世,何人不辛苦,论什么是非对错。

二十多岁,命里逢灾不争气,在省城里的医院里睡足一个月。家里瞒着我奶奶,没人敢透一个字。我奶奶央人带她进城,年纪大,路程长,没人愿意担责任。我奶奶不知怎么辗转三百多公里,下了车,胆汁也吐干净。

这一年,我奶奶党桂兰已经八十二岁,头发全白,牙也掉尽。

这个一辈子没出过村口的团媳妇儿,第一次,离开了家。

(返乡导师汪成法,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梅作品

带男朋友回老家

夏天,阿姨突然离开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团媳妇|王梅·玉水鬼村

我是王梅,安徽大学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安徽省,阜阳人。

我从小在阜阳的一个村庄长大,后来慢慢搬离老家,离故乡越远,故乡的样子在心底越来越模糊。我们可以离故乡很远,甚至慢慢淡忘掉故乡最初的样子,但是故乡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念,却一直伴随着我们。

第一篇文章,我想去展现那些在苦难的生活里自成一套生活理论艰难生活的人,她们在苦难的年代里仅为生存而活,她们的行为我们也无法去判定对错,她们慢慢老去甚至被遗忘,她们是封闭乡村的一部分。

我与《返乡画像》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薛晋文、张欣、汪成法、赵普光、谭旭东、赵建国、严英秀、刘海明、陈晓兰、曾英、唐云、徐兆寿、胡智锋、辜也平、杨位俭、刘广远、吕玉铭、庞秀慧、晋超、张德明、金进、黎筠、武少辉、陈离、叶淑媛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正在带领首批近30所院校学生,共同推动青年知识分子乡土报告……

文|王 梅 出品|头号地标

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