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團媳婦兒吃的是蕎麵殼子,揉成巴掌大的饃饃,卡嗓子,剌腸子,還不如一塊泥巴!

by:王梅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題記:王小莊,村小白楊多,三面環河,只有村東頭一條土路與外界連通。饑荒年月,村民多餓死,夜裡不點煤油燈就能看到一跳一跳的磷火,當地人叫做“小鬼莊”。2000年,村東頭立一石碑,上書“王小莊”,夜間被人改為“玉水莊”,故王小莊又有“玉水莊”的戲稱。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我奶奶黨桂蘭給人當團媳婦兒那年才十四歲。

“男家在鄰村,四里路,橋口人,就這麼一個獨苗香餑餑,嫁到他家,要我說,那真是老鼠掉到米缸裡,吃飽飯,享福不盡哩。”趙老飛坐在門檻上,要飯回來的路上,討個水,發善心,就要說成一門親。

饑荒年月,草根地皮都啃淨,村口的榆樹擼得只剩光禿禿的杆,麥穗沒黃就上磨,二月裡,墳頭的楮樹也吃個光淨。

我奶奶本家的二叔是個光棍,得了一門餬口的好手藝,走街串巷給人剃頭,老式剃頭刀,鋼刀被子髒的發亮,得了錢財藏在茅子裡也不肯拿出來給自家剛斷氣的大哥出發送錢。我奶奶領著小兄弟挨家挨戶磕門頭,求老少爺們出點力,才把人架出去。我奶奶的娘餓得面黃肌瘦,剛死了農會(男人),寄居在本家門頭下,為了吃飽飯,把女兒給人當了童養媳。

團媳婦兒到了橋口,婆婆成天罵,今天埋怨吃的多,明天埋怨偷懶人傻沒活氣(方言,意為不會幹活)。團媳婦兒吃的是蕎麵殼子,揉成巴掌大的饃饃,卡嗓子,剌腸子,還不如一塊泥巴!

到了新年,我奶奶才能回孃家,家裡只剩一個餓的乾癟的娘。為了活命,小兄弟去了老親戚家(親家的家裡),給人當了上門女婿。太陽還拉老長,我奶奶的娘就催她回婆家,我奶奶在婆家受切磋,不願意回去。我奶奶的娘就勸她:“閨女啊,娘養不活你,到哪山砍哪柴。媳婦走孃家,天黑回去的幾個能活命!”

那時候的黨莊,新媳婦戀窩子,回到孃家不願意走,天麻麻黑才到婆家,夜裡被婆婆一根麻繩勒死也是有鼻子有眼的事情。冬天的傍晚,路上乾冷乾冷的,我奶奶綁著兩個麻花辮,人矮肩寬身架大,一路不停歇,一雙大腳走的鼻頭冒汗,終於在天黑前趕到家。

饑荒年月活命艱難,不足三年橋口婆家餓死個乾淨。我奶奶孃家沒了人,婆家沒人收,又被指配給鄰村王小莊的“怡”字輩單身漢王怡清。

王小莊當年還有一個名,叫做小鬼莊,二十幾戶人家籠罩在濃郁的白楊樹蔭下,青色的麥子長起來和白楊連在一片,哪裡能看出有人家!死人要比活人多,夜裡不點煤油燈就能看到一跳一跳的磷火,村裡人都當是鬼火。三貓子墳頭打洞,夜裡進村活動,小樹枝也能跳起來。村東頭,低窪地就是亂死崗,人人都叫小鬼莊。王怡清排行老三,窮的當當響,一個兄弟結了親,一姊一妹都出嫁,跟著一個老孃過日子。

我奶奶去了王小莊,跟著我爺爺一口氣生了“賀”字輩的四子三女,土坯房,巴掌大,腳也抹不開,我奶奶認了命,井口大的村子困住了腳。

兩千年的時候,有人在村東頭立了石碑,上書“王小莊”,村裡毛頭小子剛識字,夜裡改為“玉水莊”。村西頭一條河擋斷外出的路,村東一條土路一米寬,彎彎曲曲連到廟小莊,兩千一五年,政府出資修了路,王小莊才跟外面聯繫起來。

我奶奶的第一個孩子,大名賀龍,小名叫“留”,意為留住孩子的命。賀龍放到田頭剛會爬的時候,頭大身子小,人還坐不穩,就呀呀要吃的。我奶奶早上出門,拳頭大的窩窩(南瓜)加水熬爛放在碗裡,手件(廚房用的布)裹著連著孩子放田頭,一上午的工做下來,窩窩被餓慌的小娃娃偷吃個乾淨。

孩子一個接一個,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老二落地還是個男孩,再窮也是爹媽的寵嬌兒,起名叫做“大千金”。老三出生時,家裡和淮濱縣的表親走的親,乾脆取名叫“淮濱”。老四是么子,我奶奶聽說這也抗戰,那也抗戰,索性取名叫“抗戰”。我爺爺去潁上挖河,成天不著家。老三老四發高燒,都是剛學步,路也走不穩,一個孩子放地頭,我奶奶抱起一個孩子走上一里路,放在路邊,腳也不歇,回頭去抱另一個,就這麼走一里一回頭抱到當地給人看病的老先生那。

可惜我伯伯叔叔忘乾淨,分了房,成了家,忘了爹媽。臘月裡,生凍瘡,一塊錢一個的蛤兒油用起來也覺得費。我奶奶天還沒轉涼就開始沿著溝野找野大煙,鋸齒的葉子剌手心,小黃花開的一尺高,連根挖下泡在酒裡,大冬天用來擦凍瘡,能止癢。枸杞藤子開紫花,結紅果,挖出老根煮成茶,敗毒又降火。開紫花的撲稜子鐮頭割下,放水熬,留著泡澡。

老七是個女孩家,孃胎裡帶著喉病,喘個氣也要用大力,我爺爺嫌棄比個小蟲意兒都難養,長到四五歲還要偷偷抱出去討給人家。我奶奶不捨得,一趟一趟抱回來,偏方用盡,過年裡,攢上油和麵,炸上油果子蘸熱尿,給她治病。村裡房屋多朝南,找到朝北燕子來壘窩的房子,燕子窩剁碎和肉泥,包成餃子給她吃,長到十二歲才算好。

在當地,不知哪朝哪代傳下來的老傳統,富人家講究“抱孫不抱子”。我爸爸是奶奶小兒子,被人招了婿,我出生一個月,就被抱到奶奶家,於窮人家來說,哪有這樣的窮講究,不過是世道艱難,想要兒子繼承香火,又不捨親骨肉,放到偏僻蠻荒的鄉下,偷偷生,見風長,活命而已。夏天茅屋失火,我奶奶把我抱出來,村裡人才知道這戶人家多了一個幾個月大的女娃娃。

夏夜涼,知了也歇了聲,下面白楊樹,頭頂一片星空。家裡沒通電,我奶奶就拿著個棕櫚葉的薄扇一邊攆蚊子,一邊給我講老古蹟。

王小莊村上,不知哪年哪月,樹叢裡鬧饑荒,成了精的老猴帶著人帽,穿著人衣扮成姥姥來到村裡。走進一戶人家,父母不在,獨留三個孩子,就要吃娃娃。

孩子問:“姥姥,姥姥,你怎麼不坐板凳坐墰裡?”

老猴精答:“那是姥姥年紀大,長了痔瘡哩!”

老猴精的尾巴在墰裡晃來晃去悶聲響。

孩子又問:“姥姥,姥姥,墰裡什麼東西在響?”

老猴精答:“那是姥姥給你帶的小貓哩。”

夜裡,老猴精咬一個孩子的腳指頭,咯吱響。

大孩子問:“姥姥,姥姥,你在吃什麼?”

老猴精答:“姥姥在吃麻花哩。”

我著急問,後來呢?我奶奶說:“啥後來?老猴精餓急都吃人,人要寧願撐得靠牆站,不叫掉剩飯!”

長到五六歲,剛識字。我爺爺日子過得省,夜裡從來不點兩盞煤油燈,去廚屋做飯,要把堂屋裡的煤油燈用針挑滅。我奶奶一把奪過來,放我面前,點燈照亮,給我認字用。

一年級上早課,五點起,我奶奶抹黑給我穿戴好,涼水抹把臉,就要送去上早課。天太黑,路不平,經過亂死崗,玉米杆子迎風來回晃動看成人形,我奶奶拽緊我,張口大聲罵給自己壯膽,貼身小褂也汗透。學算數,家裡沒有算盤珠,我奶奶高粱細杆切成段,用縫被大針穿成一串,給我掛在手上數數玩。冬天黑的早,冷風灌進土泥的木窗戶,吹得糊窗的塑料呼啦啦的響,對著空空的四堵泥牆,睡前我奶奶還要讓我識一遍四面牆的位置,教我認方向。

人都講,村西頭的老太太饑荒年月吃過人肉,你看她,和人不一樣,兩側臉皮泛紅光。七十多歲,女兒不管,兒子不問,村裡人都躲著她,偏偏我奶奶跟她走得近。

夏天裡,白楊樹長直了幹,伸開了枝,老太太家的母兔子偷偷產了仔,泥巴的地面全是窟窿,小兔子白白胖胖巴掌大自己從洞裡鑽出來,我奶奶非要領著我去看,今天讓我去送塊死麵餅,隔天讓端碗麵。

老太太人怪話也多,眼睛流水半眯著,人又瘦,兩頰凹進去,一口爛牙,嘴也大。每次送完東西,拉著我絮絮叨叨,前五百年,後五百月,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反反覆覆拿出來講。

年輕時男人死的早,一個母親一窩娃,草根樹皮不飽肚,人是一盤磨,睡倒就不餓,只有把娃娃哄睡著。“那時候真是沒辦法,要不然,也不會……”老太太滋滋呀呀哭起來,一輩子的眼淚早已流乾淨,只剩一臉枯樹皮。

讀小學,跟著爸媽要回家。我奶奶站在白楊樹下抓把新長出來的玉米葉子餵羊羔,背過身去,一眼也不看我。等到週六,我爺爺推著洋車子,大清早走足十里路,天剛亮走到韓莊接我回去。半晌午,自行車即即吱吱到村東頭,我奶奶站在村頭白楊樹下,我爺爺對著我一努嘴說:“人我給你接回來啦。”我還沒開口,我奶奶一邊埋怨自己不中用,一邊眼淚嘩啦啦。

底子差,學業忙,回村少。再回去,聽人講村西頭吃人肉的老太太被兒子接回家,沒出半年誤食哮喘藥去世了,沒命享清福。回家問我奶奶,我奶奶坐門口喂一隻沒有尾巴的小蟲意兒,半響才道:“死了好,死了不受罪。媳婦毒,兒子嫌丟人,半輩子不拿正眼看她,哪有清福享!半塊幹饃扔窗戶臺上,出門就把廚屋鎖上。人這一輩子,土格拉生,土格拉死,到死走不出王小莊。”

我奶奶到老不清淨,送走了我,迎來了我姑姑家的小閨女。小姑娘人小不懂事,記吃不記打,村裡人拿塊冰糖哄著她:“你姥姥虎不虎?逼死自己親婆母。”小姑娘沒心沒肺,回家就問,我奶奶拿起棍,半真半假一頓打。流言也好,事實也罷,真真假假,生逢亂世,何人不辛苦,論什麼是非對錯。

二十多歲,命裡逢災不爭氣,在省城裡的醫院裡睡足一個月。家裡瞞著我奶奶,沒人敢透一個字。我奶奶央人帶她進城,年紀大,路程長,沒人願意擔責任。我奶奶不知怎麼輾轉三百多公里,下了車,膽汁也吐乾淨。

這一年,我奶奶黨桂蘭已經八十二歲,頭髮全白,牙也掉盡。

這個一輩子沒出過村口的團媳婦兒,第一次,離開了家。

(返鄉導師汪成法,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梅作品

帶男朋友回老家

夏天,阿姨突然離開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團媳婦|王梅·玉水鬼村

我是王梅,安徽大學17級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安徽省,阜陽人。

我從小在阜陽的一個村莊長大,後來慢慢搬離老家,離故鄉越遠,故鄉的樣子在心底越來越模糊。我們可以離故鄉很遠,甚至慢慢淡忘掉故鄉最初的樣子,但是故鄉給予我們生活的智慧,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觀念,卻一直伴隨著我們。

第一篇文章,我想去展現那些在苦難的生活裡自成一套生活理論艱難生活的人,她們在苦難的年代裡僅為生存而活,她們的行為我們也無法去判定對錯,她們慢慢老去甚至被遺忘,她們是封閉鄉村的一部分。

我與《返鄉畫像》

張新穎、梁鴻、白巖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黎筠、武少輝、陳離、葉淑媛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30所院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分子鄉土報告……

文|王 梅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