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 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後總有一個默默支持它的「創始人」。 ”

當你去7-Eleven買麵包或者其它時,你有沒有注意到,它在附近不單單只是幾家店,而是開的到處都是,遍地都是,甚至不到100米的距離就會有毗鄰的店。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麼近不怕相互殘殺,自相競爭嗎?難道那些開店的都是房東自己嗎(免租金)?

有時出國轉一轉也發現“遍地”的7-Eleven。而且,當你看著它的時候還特有一種安全感。而有的地方你認為該有它的存在,但卻是“不毛之地”,一家7-Eleven的影子都看不到。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當我們看一個企業時,往往是在看它的創始人或掌舵人。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企業的基因大部分來自創始團隊,特別是創始人。舉個栗子:喬布斯先生給Apple帶來的高端路線創新基因,至今還保持著。那,7-Eleven日本創始人是誰呢?

鈴木敏文

鈴木敏文他曾在出版科學研究院(為了探尋出版業現代化的調查機構)任職,在職期間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收集並分析各類出版物的相關數據,如出版量、讀者類型、讀者需求特點等。

關鍵在於,在這過程中,鈴木前輩逐漸掌握了有助於經營的兩大技能樹——統計學心理學。並錘鍊得讓自己不會盲目的輕信數據,而且能在第一時間捕捉數據出現的細微變化,並深層次地思考變化的原因。

這技能在現在也能去應聘個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分析師,或者數據運營之類的職位了。關鍵是這些積累的經驗也深深地影響著他之後掌舵7-Eleven和實施經營策略

面對現代消費性社會,不能僅僅藉助經濟學來分析,也必須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 —— 鈴木敏文

隨後鈴木前輩跳槽到伊藤洋華堂編輯刊物,但一進公司該項目就變成了“將來再說”。你說這麼一個大活人在公司總不能白養著嘛。所以,公司考慮到他凡事注重邏輯過去擔任過工會總書記的經驗,在公司發展期間幹過推廣、宣傳、人事、財務等職位。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跨行業的工作經驗,讓他能在以後的道路上跳出行業常識和商業習慣的禁錮不斷在業務上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並貫徹實施

千山萬水,第一家7-Eleven開業

伊藤洋華堂期間,一次赴海外研修時,偶然與一家美國7-Eleven初遇(7-Eleven不是日本的嗎?我曾經也以為是,其實最開始是美國南方公司的)。這個小店什麼都在賣,吃的呀、用的呀,比如熱狗、咖啡、香皂、毛巾等等。

這讓他產生了興趣,因為當時伊藤洋華堂(大型超市)的擴張正遭受當地小賣鋪、雜貨店、夫妻店等形態的小商店反對,他們認為正是大型超市的不斷擴張導致了小商店們的不景氣。

鈴木敏文回家查閱資料後發現原來這種店叫“便利店”,來自美國南方公司。心想這個叫“便利店”的東西肯定擁有某些獨特的核心技術,嗯,要是

引進到日本發展好的話,正好可以證明“小商店”也是可以和大型超市之間共存共榮的,而且“便利店”的業務形態也和伊藤(大型超市)形成產業互補。

這個新穎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內部的強烈反對。為什麼?因為自從大型超市出現在消費者生活裡之後,多數街邊小賣鋪度變得門可羅雀,營業額大幅跳水。所以他們認為,大型超市是大勢所趨,是風口上的豬。這個時間點來搞小型“便利店”,根本就是違背商業邏輯的逆水行舟行為。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不斷擴張,到處開店,小商店們業績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景氣的時候。突然有個人跟你說,他想要開個升級版小商店,你大概會想:“你這是要逆勢而為嗎?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牛人之所以牛,就在於遇到挫折時不會輕易放棄,也不會亂髮脾氣。而是冷靜思考分析找思路找辦法。

鈴木敏文分析得出小商店衰敗的原因是:

  1. 生產效率低下:如商品週轉率低,物流效率低等;
  2. 市場的變化:消費者不再僅僅關注價格的高低,價廉並不等於暢銷;

並提出了可執行的解決辦法:

  • 中小型店不能和大型商店採用相同的經營辦法,而應找到不同的定位,挖掘出差異化的經營特點。

因此,說服了大家。然後,搞定了美國南方公司的7-Eleven特許經營權。然後,發現南方公司的營業手冊全是針對店鋪經營初學者的入門運營知識,營銷和物流等核心技術隻字未提。然後,藍瘦香菇。然後,既然是

自己選擇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那麼又一個問題來了,由於便利店事業曾飽受公司內外強烈反對,因此幾乎沒有幾個員工願意主動加入新事業部。而且為了提倡創業精神,7-Eleven提供的薪資福利也非常嚴苛。最後只有寥寥幾人願意加入。搭不了班子就帶不了隊伍呀,只好去外面招人了。但是,你知道的,那時候在日本根本還沒有便利店,更別說有相關經驗的人才了。招來的都是沒有經驗的“外行人”。不管怎樣,就這樣,總算是把班子搭起來了。

7-Eleven的第一家店就是加盟店,而沒有選擇直營。據說是為了表明創建7-Eleven的目的在於“實現小型店和大型店的共存共榮”和“激活既有的小型零售店”。這家第1號店是由一家酒坊改裝而來,此後7-Eleven的新店也是選擇了一些老店鋪來改裝成便利店。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好,總算是走出了第一個跨步,然而想要跑起來,還需要更多助力。

為了你,開個銀行又何妨

一開始7-Eleven就選擇了“全年無休”和“24小時營業”的經營方式,它的目的就如其名“便利”店,一直秉承為顧客提供便利的核心價值觀經營。到第二年,7-Eleven的總店鋪數已經達到了100家。

7-Eleven從1987年開始便在業界首創了代收水電煤等公共事業費的服務。後來,為了給顧客提供便利的取現(金)服務,7-Eleven希望在便利店安裝ATM。但是一家便利店肯定沒有安裝ATM的資格,正常的辦法都是與既有的金融機構——銀行合作,安裝銀行的ATM,三下五除二就可以運行起來。

然而,銀行工作日和週末收取的手續費是兩套價格體系,而7-Eleven十分費解,表示臣妾做不到。就這樣結束了談判。萬萬沒想到的是,7-Eleven毅然決然堅持自己的道路,選擇了

自行申請銀行牌照

一個便利店開銀行?想想都會招來許多非議和唱衰。然而7-Eleven還是堅持一條路走到黑,開起了銀行(Seven Bank)裝起了ATM,並順利實現了金融廳規定的“三年內盈利”的目標。順便還有個意外收穫:店裡的商品轉移了排隊取錢顧客的關注點,顧客會用購物或閱讀雜誌緩解排隊時間,相比銀行排隊取錢那怨聲載道的場景,在7-Eleven排隊取現的顧客“愉悅”多了。而且大多數利用ATM取錢的顧客,都會順便在店裡消費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在店裡消費呀,ATM活生生成了一個吸引流量的利器。同時還收著取款手續費,機智如你。

IT+ 便利店

假如你現在也是便利店老闆了,你肯定想知道今天哪些商品賣的最好,以便儘快補貨,避免備貨不足喪失本該銷售出去(賺錢)的機會

我們現在都知道一個叫POS(Point of Sales 銷售時點信息管理系統)機的東西,連小區裡面一樓小賣鋪都在使用。但在那個IT(信息技術)還沒怎麼發展的時代,那可是個新奇玩意兒。如你所猜,7-Eleven成了日本第一家引進POS系統的公司。

從此7-Eleven更效率地精準掌握產品銷售的數量和時間,從而促進其“單品管理”策略——即“假設->執行->驗證”。信息化系統也促進了總部與分店之間的信息同步效率,如進貨單、銷售數據上報等。

前些年有個時髦的詞叫互聯網+,那個時代應該叫IT+吧?

消費升級走一波

當市場上產品供給遠大於需求時,買方(消費者)就會佔據優勢地位。如果推出的產品不能契合消費者的需求點,即使價格相對低廉也難有銷路。這時的消費者會追求新的產品價值

7-Eleven順勢推出了自有品牌“7-Premium”和更高端的品牌“7-Gold”,提供更優質的和即食類的食品。它沒有選擇單純地去打價格戰,而是提供“更優質、更便利”,差異化來滿足顧客對品質、對效率的新需求

頗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的味道。無論如何,作為銷售方,一定要主動給予消費者一個

買你產品的理由

7-Eleven在產品研發上也非常重視被稱為“基本款”的基本產品,如便當、飯糰、麵包等。鈴木認為那些新奇的產品雖然會讓顧客覺得好吃就越想吃,但是不會天天都想吃。反倒是“基本款”的產品顧客每天都會購買。所以7-Eleven一直在“基本款”的口味上嚴格要求,不斷推陳出新。

隨著單身人士和少開火家庭增多,7-Eleven逐漸轉換思路研發“無法輕易在家中廚房烹飪的菜餚”和“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做出的味道”進一步提升7-Eleven的“便利”特徵。——真的是戳中了我的痛點。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產品的研發能力成為了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於產品研發,7-Eleven還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午飯時間,公司董事們聚在一起試吃已經上線了的產品:炒飯。但是入口感覺飯粒都是黏在一起的,口感不能讓他們滿意。然後這款剛上市的炒飯就被無情地要求全店當天下架,之後經歷了一年八個月的努力,研發負責人和廠商研發出了新炒飯設備,改進了烹飪方法才成功推出“正宗炒飯”。

由此看出,7-Eleven在品控方面真的是吹毛求疵的存在。

從“等待型經營”轉為“進攻型經營”

7-Eleven前後推出了“Seven安心送貨服務”和“Seven輕鬆送貨服務”,以此主動接近顧客。他們的“外賣”可不是外賣小哥哥送貨喲,都是門店的店員直接負責送貨。熟悉的面孔能讓顧客消除對外送產品品質的顧慮,也能讓顧客有種安全感,

強化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同時還能從顧客處瞭解一些賣方不曾注意到的衍生需求,順口介紹一下新產品或促銷活動也是可以的。

7-Eleven還會根據顧客的生活、年齡、性別、愛好等相關數據,分析顧客需要怎樣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用戶畫像”:根據用戶社會屬性、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個標籤化的用戶模型。

7-Eleven當初對網絡零售也是抱有擁抱變化的態度。通過網絡和實體店鋪的相互融合,進一步拓寬經營的可能性。雖然,現如今在各大外賣平臺、“新零售”概念的大力推進下,線上線下融合的觀念早已普及。但在當時,這還是非常有預見性的判斷。

7-11把它母公司收購了,它都做了什麼?

從等待消費者,到主動接近/吸引消費者的轉變,是我們所有經營者必須跨越的山和大海。呃~應該是跨越的土堆和小溪,思想轉變並不是很難嘛,主要是在行動,說幹就幹。

到1990年,當初授權(特許經營)給日本7-Eleven的美國南方公司在夏威夷向鈴木敏文提出了收購請求。從首次從美國南方公司獲得特許經營權,到收購美國南方公司,歷時17年

有位記者問鈴木敏文:“如果只用一句話概括,你會如何形容7-Eleven?”

鈴木敏文回答道:“7-Eleven是一家不斷主動做出改變的公司。“

總結總結,敏而好學

改變賣方市場的思維方式,明白消費者追求的是什麼,不是“為了顧客”,而是要站在顧客的立場考慮;

圍繞核心價值定位,推陳出新,主動開拓新市場,滿足顧客新需求;

愛上各種經營數據,收集它分析它,同時瞭解顧客消費心理/行為

從“等待型經營”轉為“進攻型經營”

遇到挫折不會輕易放棄,不亂髮脾氣,冷靜思考分析,找思路找辦法(一點都不雞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