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論戰鬥力比德國差得遠,最後是靠什麼取勝?

蘇聯在戰爭初期蒙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慘重損失,如果不是靠著地大物博和盟國的支援,幾乎可以肯定,蘇聯絕對沒有消耗德國大批精銳乃至最終拖垮德國的能力。

蘇聯的優勢是本土作戰,幾乎談不上要維持補給線一說,等到後期打到東歐和德國本土時,德國也在沒有能力找蘇軍補給線的茬了。

蘇聯論戰鬥力比德國差得遠,最後是靠什麼取勝?

德國就不一樣了,西歐戰役的時候距離太近,再加上英法兵敗如山倒,補給線基本沒被刁難,等到攻進蘇聯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地盤限制了想象力”,火車走幾天看到的都是一成不變的烏克蘭田野,糟糕的道路對德軍後勤來說簡直就是噩夢,這還不算到處破壞的蘇軍游擊隊,德軍的補給線維持的異常艱難。

就算空運物資,德國本來也沒多少運輸機,再扣掉用於北非戰場、挪威和法國以及本土所用外,能夠調遣到東線的運輸機更少,而且,就算德國空軍戰鬥機牛上天,也不能把蘇聯空軍當空氣吧?

蘇聯論戰鬥力比德國差得遠,最後是靠什麼取勝?

相反的是,蘇聯這幫“灰色牲口”簡直可怕,缺什麼都自己造,沒有港口就建一個港口出來,沒有火車站就建一個火車站出來,原本的劣勢也變成了優勢。

蘇聯論戰鬥力比德國差得遠,最後是靠什麼取勝?

即使在惡劣的天氣和環境,蘇聯人也傾力解決。前後被德軍包圍900天的列寧格勒早在1942年初就熬不住了,南方通往莫斯科的補給線被完全切斷,蘇聯空軍也沒有多餘的力量把補給送進去。蘇軍硬是在拉多加湖的冰面上開出一條補給線,通過汽車、摩托、雪橇等一切交通工具把補給送進列寧格勒城裡,儘管損失慘重,但最終還是撐了下來,撐到蘇軍發動反攻那天。

蘇聯論戰鬥力比德國差得遠,最後是靠什麼取勝?

後勤對於軍隊來說不僅是維持戰鬥力的關鍵,更是士氣的主心骨,打擊對方的後勤補給是快速取得戰爭勝利的好辦法,拿破崙就喜歡偷襲敵方補給線。不過能人都死在能耐上了,遠征俄羅斯慘敗也正是因為法軍補給線被切斷,困在莫斯科城中孤立無援,最終撤退變成了潰退,皇帝失去了他的寶座。

但這一招也並非萬金油,一旦遇到一支足夠頑強、統帥足夠出色的軍隊,切斷後勤只會使其背水一戰,如遠征意大利的迦太基軍隊,在漢尼拔的率領下翻越阿爾卑斯山,出現在羅馬共和國的後方,猝不及防的羅馬被漢尼拔在坎尼包了餃子,如果不是迦太基內亂,也許整個世界史都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