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拉坡兒

拉坡兒:這句土話單詞是朋友的提醒,我們就算它是洛陽土話吧。這個詞語的出現有點酸楚,基本都發生在老城體育場和北端的南新安街,這裡有兩處“大坡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火車站轉運的貨物基本都依賴“架子車”,後來改造了洛陽人叫它“竑躬車”。載物時還需人力強拉,在遇到大坡兒時,一個人拉重物就很難也危險。

有人就在這裡“顓寶”掛繩兒拉坡兒,一次能賺5分錢。生意好的話,一天也能整一塊多吧。那個年代,我挖過土方每天也就1.25元。按照當時企業工資月薪:38.5元,這個拉坡兒工錢還算是蠻高了。

洛陽老城人的秉性很倔,餓死不要飯、窮死不出門。一般拉坡兒這個“活兒”是不幹的,就連拉架子車出苦力的人一般也是外地人居多,城裡人很少去拉架子車的,當時的“搬運公司”基本都是架子車或大板車,當年的老城人在這個公司也有,但屈指可數。

我的好鄰居“銀生”哥,不知那個年代發啥神經了,倔強的非要去東車站拉坡兒。父母怎麼相勸都不行。他家姓“記”,在洛陽這個姓氏極少,“記氏餛飩”在解放前名氣很大,是他家的祖傳手藝,有關餛飩的精準工藝就是記大伯兒告訴我的。

“銀生”哥每天帶上母親烙的餅,背上那個家家都有的“軍用水壺”,繩子與鐵鉤都是他自己特製的,效果還不錯,每天晚上他都會到俺家“彙報戰果”....我母親和奶奶都很心疼他這樣的作為:半大娃子力不全啊,孩子,別幹了?這傢伙特犟,誰的話兒也不聽,每年的寒暑假他都幹幾個月,貼補家用。

我去東車站接站曾見過他拉坡兒,也幫過他幾次,回到家很心酸,可也沒辦法,當年他每個月能拿回家四、五十元,已經非常不簡單啦。

“銀生”哥目前在南關居住,今年也應該六十多歲了,下鄉、下崗啥都趕上、啥都幹過的這位老哥,這兩年該歇歇了吧?已經當爺爺啦,該安享晚年啦,別太辛苦啦。

“拉坡兒”一詞在洛陽老城不是簡單的詞語,是那個年代解決溫飽的工作或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