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不久前在首都圖書館舉行的首圖講壇上,故宮出版社副編審林京做了一場名為“走進紫禁城的攝影術”的講座,結合500餘張故宮秘藏老照片將攝影進宮的清宮軼事娓娓道來。西方的攝影術是如何傳進宮中的?為什麼慈禧步入晚年後心血來潮,開始對照相眷念不已?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78年,李鴻章 本文圖片由林京提供

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達蓋爾通過水銀留下的印痕,發明了銀版照相法。 1839年8月19日,法國政府宣佈放棄銀版攝影術的專利,服務於大眾。於是,人們將這一天確定為人類攝影術的開端。並迅速在西方流行開來。當時歐美國家的攝影技術已臻成熟。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一些外國攝影師及愛好者先後把此術悄悄帶進了中國。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醇親王奕譞

清末民初的攝影技藝是在封建文化和西洋文化夾縫中生存發展,它們的形式和內容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留下的痕跡,藝術水平也良莠不齊。跨越漫長的一個世紀,這批照片依然保存完好,成為寶貴的財富。它們是今天的我們探究攝影史、清史和民國史真實、生動、直觀的不可替代的珍貴史料。

攝影術進入清代宮廷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雖然當時的一些王公大臣已經較早地接受了攝影術,但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反對,攝影術遲遲未被公開引入清宮中,直到20世紀初,慈禧太后改變觀念,攝影術才逐漸流行於宮中,此後慈禧太后拍照甚多,進而風靡朝野內外,溥儀亦對攝影情有獨鍾。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奕譞(中)、李鴻章(右)、善慶,拍攝於天津海光寺行轅。


從肖像畫到小照:攝影術帶來的宮廷變革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85年4月15日,奕譞到天津大沽口炮臺檢閱海軍。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大批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西方科學技術隨著入侵者的腳步進入古老的中國,攝影術也開始在中國上層盛行,並迅速傳播。大清時期,最早接觸攝影術的,是涉外官員。

據記載,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是清廷中最早接觸攝影術的大臣之一,他將照片稱為小照。當時,耆英照了相片,是法國海關總檢察官埃及爾親自照的。意大利、英國、美國官員向他索取照片,他同意了,認為這是外交中的重要禮節。他向道光皇帝進奏:請奴才小照,均經給予。道光帝准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湖南進士周壽昌遊歷廣東,在日記中說: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為畫小照法,坐人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藥少許,塗四周,用鑲嵌之,不令洩氣。有頃,鬚眉衣服畢見,神情酷肖,善畫者不如。鏡不破,影可長留。

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清宮中學會照相和留過影的人寥寥無幾。人們熟悉、嚮往的依然是傳統的肖像畫。當時清統治階層一度把它視為異端邪術,排斥於紫禁城外。他們認為,用鏡箱對著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龍顏 、有失體統的逆舉,會“被攝走了‘魂’”。這種觀念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68年,恭親王奕。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60年,恭親王奕。

19世紀的北京駐有不少歐洲外交官。他們在和清廷上層人物即王公貴族、朝中大臣等來往過程中傳佈和交流攝影術。雖然宮內一直未流行照相,但王爺們卻早已衝破了這種愚昧意識,悄悄地愛上了這種“奇技淫巧”。照片“神情酷肖,便捷真切,更足取信”的絕對優勢被當朝王公大臣們逐漸認同,他們紛紛跟風,爭先效尤。中國的攝影首先出現在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的家中,並逐漸推廣代替了傳統肖像畫。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89年,奕譞與奕在恭親王府。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慶親王奕劻朝服全身像。

最早的宗室王公照片拍攝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不到二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面對著內憂外患的局面,為了維護統治,清政府在中國掀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洋務運動的風潮,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與洋人打起了交道,接觸到照片這一神奇之物,都開始迷戀上攝影這一西洋時尚。像奕譞、奕劻、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官員都在力辦洋務的過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照片,展現那個時代舞臺上的代表人物的縮影。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軍機大臣張之洞

光緒年間新設立海軍事務衙門,奕譞出任總理大臣;由於負責洋務活動,與洋人過往較多。醇王府所僱的專職攝影師廣東人梁時泰經常跟隨在醇王左右,隨時為奕譞攝影留念。因此,奕譞身後留下了不少傳神的老照片。

末代皇帝溥儀在宮內居住時,從醇王府將其祖父、父親等許多照片,作為家珍移進宮內保存起來。其中一幅拍攝於同治二年(1863年)奕譞管理神機營時的北京南苑軍營,他時年二十三歲,這是迄今保存的奕譞年輕時代唯一的一張影像。照片上的他身掛大腰刀,神采奕奕,風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頭,其左右是兩個貼身侍衛,分別肩扛火銃,手握長槍鐵矛, 其上裱有醇親王奕譞親筆題照的七律詩。這些細節,真實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朝禁衛軍的風貌。它也是宮廷藏照中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幅,為研究我國軍事史、攝影史提供了可靠形象的資料,彌足珍貴。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1863年,奕譞在南苑神機營。


同治七年(1868年)辦理洋務的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就曾請英國的約翰·湯姆森為自己拍攝過照片。 光緒十一年(1885年),醇親王奕譞受命總理海軍事務,於來年4月赴天津巡閱海防。巡閱期間,奕譞讓攝影師為其拍了一批照片,並親自進呈光緒皇帝御覽。自此,照片便首次流入大清宮中。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珍妃肖像照

把攝影術引入清宮的珍妃

照相機被攜入皇宮,塵封久遠的宮門得以重扉輕啟。紫禁城內的清代皇帝和后妃們開始主動接受攝影術,始於1903年,即慈禧太后在頤和園照相之時。但最初將攝影引入清宮的,不是慈禧,而是珍妃。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太后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隆裕皇后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1889年2月15日),光緒大婚,隆裕皇后成為皇宮主人,長敘的兩個女兒被冊為瑾妃、珍妃,進入皇宮。珍妃個性活潑可愛,初入宮時,深得慈禧的歡心。時年十三歲的珍妃,聰明貌美、性情純厚、能書擅畫,與光緒帝意趣頗為相投。當時,攝影術傳入中國雖已有數十載,但在宮中仍屬嚴禁之列。 光緒二十年(1894年),珍妃暗中從宮外購進一套攝影器材。每天給慈禧太后請完安後,她便一頭扎到自己的寢居景仁宮潛心研習拍照技術。據當年光緒大婚充任喜婆,後跟隨珍妃左右的宮女劉氏回憶,珍妃不僅自己喜好攝影,也給光緒皇帝照相,還教太監用照相匣子。珍妃拍照時任意裝束,姿勢各異,不拘禮法。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乘輿照。

好景不長,慈禧知道了珍妃的出格行為,嚴厲責罰了珍妃,沒收了一切照相設備和相片。並將她身邊兩名太監發配黑龍江充軍。是時珍妃正值豆蔻芳齡,她不畏強暴,又自解私囊,嗜使身邊姓戴的太監出宮,在東華門外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不久,此事也未能隱瞞,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將其密告慈禧太后。珍妃的此舉激起了慈禧對她多年的怨憤,她當即將戴太監傳來嚴訊,酷刑之下,太監隱瞞不過,全盤招出後,隨即被亂棒活活打死,喜歡照相的珍妃被打入冷宮。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在頤和園樂壽堂前。

由於珍妃“屢次犯上”,“違背祖制,大逆不道”,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皇室外逃之前,她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溺死。珍妃留在宮中的所有照片,全部銷燬。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太后

今天,故宮僅存一張珍妃的肖像照片,光緒皇帝的影像則蹤影全無。目前社會上流傳有一些珍妃的舊照,其真偽仍有極大爭議。儘管如此,執著進取、勇於開拓的珍妃作為清宮攝影的第一人,則被永遠記在了史冊上。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晚年迷戀攝影的慈禧

儘管慈禧以鐵腕手段殘酷扼殺了清宮的早期攝影活動,但步入晚年後,她卻突然心血來潮,開始對照相眷念不已。真正令慈禧太后改弦更張,接受照相技術的契機之一,則是一幅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贈送的沙皇全家合影。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著色照。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將一幅八英寸著色全家照命駐華公使贈送給清光緒皇帝。照片鑲在紫檀木鏡框內,上面嵌有純金制的東正教標誌和其他裝飾物,並配有用天然水晶磨製的玻璃,莊嚴華貴。照片的贈送儀式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由慈禧太后特選的一個吉日舉行。是日,太后身著鑲金邊黃緞繡袍,上面鏽著綵鳳壽字,並披著由三千五百顆專供帝后御用的東珠串織的披肩,與光緒皇帝、皇后一同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了俄國公使夫人渤蘭康太太。

夫人向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行禮後,即將尼古拉二世帝后全家照呈上。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後看罷非常感慨,大加讚賞,光緒皇帝就此向公使夫人詢問了許多俄國沙皇、皇后的情況,並且讓其轉謝沙皇的盛意。慈禧太后特意將一塊傳世翡翠賞賜給了公使夫人。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在頤和園樂壽堂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自得到俄國沙皇、皇后的照片後,慈禧太后原來認為攝影術冒犯龍顏、有失體統的觀念開始轉變,她躍躍欲試的心情日益強烈,對照相的好奇感日益增強。

攝影在當時主要還是採用玻璃版底片或明膠乾片,它的成像程序複雜,全部照相材料均需進口,成本昂貴。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攝影師勳齡。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最終決定特召曾在西方研習過攝影術的勳齡奉旨進宮,攜帶剛運回國的全套照相器材,作為御用攝影師,專門為自己拍照。勳齡的妹妹容齡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對此這樣回憶:“有一回,慈禧問我姐妹倆會不會照相,她想在畫像之前先照幾張像,從外邊找人來照相不很方便。我母親說:‘她們兩人不會照相,奴才勳齡會照相’。慈禧說:‘那很好,明天就讓他進來給我照相,照出像來好讓柯姑娘照著畫’。” 勳齡曾自述:“光緒年間,勳齡及兩妹追隨先母,同侍宮闈,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僕一人所攝”。清宮留下了大量舊照片,慈禧太后的舊照片不少,基本上都是她身邊的御用女官德齡二哥勳齡專門為太后照的。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飾觀音,李蓮英(右)飾善財童子。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等人在中海乘平底船觀荷。

為了照相,慈禧特傳御旨在其寢宮樂壽堂前搭席,用佈景屏風為襯,並按殿內樣佈置豪華的陳設。西方人的攝影構圖總是力求脫離直線或垂直線,而慈禧則講求畫面平衡對稱,人物面部不能有陰影。這種習慣深受中國傳統帝王畫像形式的影響,反映了不同國家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

當時頤和園內雖已有電燈,但不具備用於攝影的照明器材,為了突出主體人物的立體形象,又不觸犯慈禧所忌諱的陰陽臉,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勳齡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柔和協調的自然散射光,拍出的照片效果竟類似國畫。通過使用對稱手法來表現人物,巧妙構圖,慈禧照片的畫面意境深邃,影像豐富清晰,立體感、質感均佳。又將其中得意之作放成巨照,由如意館著以色彩,整個作品極為傳神。其裝幀平整,再嵌入鏡框中,頓時顯得富麗莊重。懸於慈禧寢宮內,蔚為大觀,轟動朝野。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慈禧太后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些作品實屬罕見,堪稱人物攝影的佳作。反映出作者純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宮闈畫牆紙壁上展現出一幅幅足具中國特色,趣味橫生的人物照片,頗引人注目。

慈禧在照相之前,要先親自翻閱歷書,選定吉日良辰。拍照時常命勳齡為其連續拍上幾張不同姿態的宮裝像,並迫不及待地命令將每張放大數幅,還要速將尚未上光的帶水樣片呈奉御覽。

如今故宮博物院內還珍藏著許多當年所攝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僅慈禧一人晚年所攝三十餘種裝飾、神態各異的照片就有七百餘張,大多系光緒二十九(1903年)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留影。

這批照片均為慈禧七旬大壽之前所拍,系特為其壽辰時懸於宮中或賞賜他人之用。目前,除故宮外,國內外其他各大博物館及社會上私人所收藏的慈禧原照,已經鳳毛麟角。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宮中跪送溥儀的小太監。

皇室的暗處:紫禁城裡的太監宮女

明清兩代皇宮內,每朝都曾使用大量太監和宮女供皇帝、后妃等使喚及差役。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端康與太監合影。

清代招募太監,由內務府會計司會同掌儀司辦理。太監大多來自京城附近的大城,東光、南皮、昌平、平谷、靜海等地貧苦人家。太監大多從六七歲至二十歲之內挑選。符合者首先要“淨身”,投充太監聽其報明,有可閹割後,即令其自行投報內務府驗明,再頒發給賞銀讓他們置裝,送紫禁城內當差。太監大多數終身在宮中當差,有的被折磨致死。他們只有病老無力當差時,方可出宮為民。然而因久別家鄉和被世人社會冷眼相待,出宮太監多無人相認,最後悲慘地死去。只有極少數上層太監,可捐款修廟,年老之後得以居於寺廟以終生,有的還可在寺廟中繼續作威作福。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清宮四太監。

清代秀女分為兩類:“八旗秀女”和“包衣三旗秀女”(即宮女)。宮女地位較八旗秀女低,擔任著后妃宮中各項雜役。據《國朝宮史》對后妃使用宮女名額為:“皇太后宮十二名,皇后宮十名;皇貴妃、貴妃位下八名;妃、嬪位下六名;常在位下三名;答應位下二名。”不過各寢居實用宮女比規定數要多,加之皇子、公主、福晉各宮的宮女,其數也相當可觀。

按規定:八旗秀女每三年選閱一次。所有八旗女子,查明適應推薦者,繕寫“錄頭牌”,上寫:“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年若干歲。”照例呈進,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主持。至時太監按班引入,記名的留牌、不記名撂牌,有記名者,再行選閱。沒入選者才能自行聘嫁。挑選的年齡和範圍,是從十三歲(及歲)到十六歲(逾歲),上至皇后、妃嬪的姊妹,公主的女兒,下到八旗各官員、護軍士、閒散壯丁的女子都應進宮送選。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八品首領太監高順、太監王三元、太監張喜合影。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紫禁城壽康宮院內的宮女住所。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太監在養心門院內的住所。

包衣選秀,宮女與選秀女差不多,但只引看一次。每次引選之前,先將送選女子旗分,按年歲長幼,造冊編排,一般每排十幾個人。引見時立而不跪,不記名的撂牌子,而記名的也只是選用一部分,其餘的也撂牌。名牌擲下,方準聯親,如未及歲(十三歲),不得擅自定親。挑選宮女主要是在紫禁城內的御花園延春閣前,每人胸前掛一粗木小長牌,上寫姓名、年歲等。

一般宮女被選入宮後,主要供內廷各宮主位役使,處於奴僕地位。平時一言一行,都得嚴守規矩:不能嬉笑高聲說話,要小心從事,稍有不慎,就要受到嚴厲處罰。這些年僅十二三歲的女孩,只因出身在包衣家庭就要無條件地送入宮廷去服役。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太監與宮女。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三名宮女

八旗秀女被選入宮後,到一定年齡如未被皇帝看中成為嬪、妃、貴人等可以放出宮讓其回家,按照《欽定大清會典》:“留宮女之至二十五歲,遣還擇配。”但這些女子青春年華早已消逝。宮女服役到一定年限,也可以出宮。八旗秀女大多居住於后妃宮院內,宮女和一般太監所住之處大多是在各宮門附近的小屋,如今在宮內已不多見了。至於有權有勢的大太監,不僅在紫禁城內有較好住房,像坤寧門內東西板房等,而且一般在宮外還都有專門的宅地。

鑑賞|紫禁城裡的攝影術

清晚期御花園延春閣前包衣選秀中待選的正白旗秀女(選取的即為宮女)。

太監與宮女制度民國時期依舊存在於紫禁城中,一直延續到溥儀出宮之時。

注: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攝影作品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