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父親突扇護士耳光,疑因護士6次扎針失敗,醫院對扎針次數沒有相關規定麼?

用戶65292723

這個應該沒有具體規定。

說實話,能夠一針見血,那是最好不過的,不過這既需要護士的技術高超,也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孩子哭鬧掙扎,也會影響扎針的效果。

筆者也是為人父母者,能夠理解做父母的心情,疼在兒身,痛在父母心。遇到孩子頭疼發熱,做父母的心中那種緊張、煎熬,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是無法想象和理解的。

想起女兒小時候,每次感冒發熱,一顆心就整天吊著,人非常焦慮,而且容易發脾氣。一次吊水,護士紮了兩針仍未成功,看著孩子哇哇大哭,筆者情緒也失控了,當時發了一通火,要求換人。當時那個護士滿臉通紅,可能見多了這種場面,什麼也沒說,後來又換了一個護士才成功。

後來瞭解到,那個護士也是工作多年,從她內心來講,也不願意發生這種事情,所以事後筆者也很歉疚!但是在當時那種特定情況下,做父母的哪裡還有理智可言,只想快點減輕孩子的痛苦,如果可能,恨不得紮在自己身上!

由此想到了一部小說《滄浪之水》,主人公因為清高、不懂世故被從機關打入下屬單位,鬱郁不得志。一次因為廳長孫女生病,省人醫護士都扎不起來針,而主人公妻子在市院做護士,素有“一針見血”的本事,被請去救急,搭上了廳長的線。從此之後,評職稱、考博士、回機關、分房子、提拔,最終成為廳長。

所以,作為護士,還是要苦練扎針基本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打虎拍蠅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孩子就醫,跟大人不一樣。小孩子比較脆弱,而且本來就比較怕醫生、怕打針,這時候如果為他看病的醫生、護士不夠專業,經常出錯,那他肯定就更加害怕了。


孩子為什麼這麼怕?

兒童對去醫院、看醫生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恐懼感,對打針、抽血也會有牴觸情緒。
  • 陌生環境帶來驚恐: 隨著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和形成,突然被帶到陌生環境的話,的確會驚恐。
  • 對治療刺激的保護性反應: 兒童的機體和智能尚未發育成熟,接受治療時表現出畏懼感也是很自然的,這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保護反應之一。
  • 被強制束縛缺乏安全感: 在醫院就診時,成人大多采取的辦法是強行摁住孩子,控制他們保持某種姿勢。當孩子被束縛躺下時,是沒有辦法觀察到四周狀況的,這就更加導致缺乏安全感,因而感到特別恐懼。

其實在就診時,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對於即將接受的治療所表現出的不安和畏懼,都是來源於對疼痛和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
疼痛在很多時候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而不單純是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兒童的發育尚未成熟,對疼痛敏感,所產生的畏懼主要來自心理上對疼痛和創傷的恐懼,並不全是由創傷造成的組織疼痛。
當他們知道了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不適的心理感覺就能緩解不少。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就診的過程中,只要家長與醫務人員提供足夠的耐心和技巧,經過引導共同減輕孩子的焦慮與畏懼,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納,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療。最重要的,是建立「愉快診療」的理念。
具體來講,就是:
  • 照顧兒童在醫療機構中的心理和情緒;
  • 幫助兒童適應並熟悉醫院環境;
  • 讓兒童對醫療過程有所瞭解,做好接受治療的準備;
  • 幫助家長更好地對孩子進行行為發育。
1. 營造溫馨的醫療環境
兒童對於陌生環境、陌生人都存在排斥心理,嚴肅的氣氛極易引起患兒緊張、懼怕的心理。
美化環境可以使診療室充滿童趣,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同時卡通圖畫與玩具也會讓患兒感到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樣受到重視與關懷,在診治時也更可能主動配合。
2. 建立信任關係
3 歲後的兒童,能夠分析、綜合外界刺激因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治療前接診醫生會根據兒童的年齡、性格,結合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有效的語言交流,多鼓勵、多安慰,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
用兒童熟悉的語言對各類操作進行解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撫慰孩子對醫療的緊張情緒,讓手足無措的父母放下心來。
3. 給予兒童一定的控制權
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給予適當的控制權,如有不適時可以立即表達,比如告訴患兒可以在有痛感時舉手示意,並且提前演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診醫生合理配合患兒的要求會增強他們對醫生的信任感,同時使用鼓勵的語言培養患兒的自信心。

4. 給予兒童正面的引導

有的患兒可能曾有過初診的不良體驗,但只要在複診中,對患兒施以正向、積極的引導,重新給予良好的就診體驗,畏懼感也會隨之減輕。
根據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在適當的時候,轉移注意力,引導他們數數、想象美好的故事畫面等,都可以使其精神放鬆。
在診治過程中,也可以應用鼓勵法,多對患兒進行表揚和鼓勵,患兒配合時要及時誇獎,以滿足兒童的自尊心,增加其榮譽感。
5. 運用誘導技術
操作流程可參考兒童口腔治療中的「Tell-Show-Do」誘導方法。
  • 告訴孩子:運用輕鬆的語言來解釋治療過程,比如先告知要用聽診器聽聽心跳的聲音(Tell);
  • 進行演示:可以先在醫務人員自己胸前比劃一下(Show);
  • 真正操作:最後才在兒童身上進行實際的操作和治療(Do)。
在此過程中,醫務人員的語言要與患兒年齡、教育水平相適應:
  • 比如,對 3~5 歲的兒童,在交流中要更傾向用簡單的語言和手勢;
  • 又如,學齡期的兒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的事物,並調節自己的行為。要給他們充分的機會來提問,以增強對治療的認知。
當患兒自己瞭解了陌生事件發生的過程,對治療的畏懼感也就會隨之降低。
6. 預防家長的心理暗示影響
兒童因為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害怕治療,而父母對患兒的溺愛、過分放縱或過分焦慮,甚至是父母自身的畏懼心理等,都會對患兒在診室的行為和情緒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徵得患兒家長同意下,讓其臨時離開診室,可以避免家長不良情緒對患兒的影響。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徐楊《寶寶怕打針、怕醫生,怎麼辦?


丁香醫生


腫瘤何大夫


首先,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為人父母,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多餘的傷害,家長可以在扎一兩針沒有成功的時候要求換更有經驗的護士,這樣成功率會高一些,但這種過激的暴力行為卻是不能採取的。

就護士本身而言,經驗很重要,不管經驗有多豐富的護士,都是從實習護士一步一步鍛煉出來的,只有經過無數次反覆操作,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收穫更多經驗,操作才能夠更加熟練,尤其對於兒科護士來說,挑戰更大,所以希望廣大家長也能夠多多體諒護士的為難之處,互相諒解,營造和諧的就醫環境,讓更多人受益。

本期答主:陳泳淼 醫學碩士


杏花島

我是icu醫生,我們icu的小夥伴們,個個都是業務精湛,打針基本是一針見血。

然而也常常有找遍全身,找不到表淺的血管的時候,怎麼辦?

以往也是根據血管解剖位置,大概尋找血管,反覆穿刺尋找,每人3次,3次沒找到血管,就要換人來繼續尋找血管。

現在,如果實在找不到血管,可以通過超聲來探查血管,在超聲引導下穿刺。還可以直接請醫生行深靜脈穿刺置管,這樣就解決了打針的問題了。

兒童打針的問題,是世界難題!

具體原因,大家都知道,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探討一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1、不得不說,每個護士的打針水平,真的不一樣。用心的人,打針會比較順利。不用心的怎麼辦?3次沒有成功,就應該換人,換資歷高,經驗豐富的護士來繼續。

2、如果患兒因為哭鬧出汗過多,飲食喝水較少,血管不夠充盈,靜脈穿刺實在是困難重重。

不管穿刺幾次,能穿到血管,都是非常幸運的。

怎麼提高穿刺成功率?

儘量轉移患兒注意力,避免大聲哭鬧,找大血管,定位準確後,再動手穿刺。

3、實在不行,超聲引導穿刺,或者深靜脈穿刺。

4、其他的措施,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想說的是,任何人並非生來就會打針,也不可能生來就會一針見血,請尊重辛勤工作的護士。

如果總認為醫生護士工作好,待遇好,還有紅包可以收,還可以不認真幹活,這麼好的工作,那你怎麼不來?

我相信你如果來了,一定比他們幹得更好!

作為局外人,你有更好的辦法嗎?比如……


重症醫生康駿朋

靜脈穿刺在醫療機構是沒有硬性規定必須幾次成功的。但是按照臨床穿刺要求來說,能夠“一針見血”當然是最完美的結局。在我們科室,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當孩子出現兩次穿刺失敗的時候就需要更換更有經驗的穿刺人員來進行穿刺。儘量減少孩子的痛苦。有必要時還會使用留置針。


兒科恩銘

識時務者為俊傑……

護士要是心眼活泛點,這頓打應該挨不上;

按說,父親扇護士耳光不對;但將心比心,你家的小嬰兒,給紮了6針了還要繼續扎,擱誰的家長都得急了。

1針2針,可能是嬰兒不太好扎;6針,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況幾個月的嬰兒,還扎?你不是找打那是啥?

這護士的腦子屬於不聰明的,上海話“腦子不靈光”,而且死犟;不是要你看人下菜碟,但你也要明白眼下的狀況啊:

幾個月的孩子,在誰家不是個捧在手裡的寶啊?打了兩針還不行,這時候家長的火已經攻上來了。這時候如果還扎真就屬於給自己給自己扎針了。接下去就可能會被鬆鬆皮肉了....松成什麼樣那就看當爹的手腳的力度。

都能猜出來當時的情景:嬰兒在哇哇大哭,家長已經在怒目相對了,護士一腦門子汗,還在嘮叨:“下一針一定能扎進去......”估計,小護士當時眼睛都已經花了,緊張+著急。

你何苦來呢?又不是護士資格考試,不是展現你對業務精益求精的時候;趕緊,請經驗豐富的護士長來扎,或者,乾脆不行建議人家轉院。

在不行,這活兒我接不了,你除了罵我慫,橫不能再打我一頓吧......

凡事事緩則圓,怎麼就不會見機行事呢?


好攝的老賀


青雲山的玫瑰和魚

醫患關係是目前社會急需引導的一個重災區

醫患關係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太梓雖然做的是旅遊號,但是實際上工作是醫療圈,對於醫療圈算是比較熟悉的了。

作為家長,我能理解你對孩子的疼愛,但是作為醫生,我無法原諒你對醫護的不尊重,世界上有兩大職業是需要尊重的,一個醫生一個教師,連醫生都不尊重的人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的一大敗筆 。

話回原點,一個護士扎針能扎多少次?這個可以說沒法明文規定的,扎針除了基礎的技術功底,但是更多的影響因素例如:血管顯性、孩子的配合成程度、扎針的部位等等。

那麼作為護士應該如何才能避免因為扎針而與患者產生衝突?

2、一旦兩次沒有紮好第一時間跟家屬解釋,並申請上級護士協助。

那麼有沒有辦法讓小孩乖乖聽話?

答案是有的,但是跟沒有也差不多,因為小孩跟大人不一樣,對未知的恐懼回讓小朋友起應激反應,小朋友的應激反應就是哭鬧。安撫小朋友有哪些方式?

2、市場教育,就是作為家長習慣從小給孩子灌輸打針是可怕的這種理念,甚至恐嚇孩子再不聽話就給你打針或者逼著孩子吃藥,這種行為可以說是讓孩子在潛意識裡面就排斥醫生。建議新一代的爸爸媽媽要給孩子灌輸醫生是給你治病的好人,打針是為了讓你變得棒棒噠。吃藥是為了讓寶貝不難受。而不是硬喂。長期堅持我相信一定會有效果的。

3、國家應該把患者體驗作為新的醫療改革方向,把專業的知識用白話文能解釋給明白,而不是因為責任擔當的問題不停的讓家屬簽字。醫療場所不是商業場所,沒有說交了錢就是消費者一說。優化醫療流程嚴格施行分級診療徹底落實家庭醫生制度。

(ps:太梓喜歡旅遊喜歡分享自己的旅遊觀念,還喜歡拍點視頻、照片。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裡面有幾篇關於進藏還有搭車乾貨可以參考下。還有些旅遊觀點文歡迎討論。)


吃貨太梓愛旅行

經肇慶市衛生計生局、端州區衛生計生局核實,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8月6日傷醫事件:

相對於成人靜脈穿刺來說,小兒靜脈穿刺受患兒血管狀況、配合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難度較大。護士第一次穿刺失敗。此時患兒父親突然情緒失控,按耐不住並掌摑護士。護士被打後忍著疼痛,仍然不忘緊緊按住患兒靜注用止血棉籤。

事情發生後,肇慶市衛生計生局、肇慶市護理學會、端州區衛生計生局、端州區婦幼保健院等單位的領導對當事護士進行了親切慰問。

市、區衛生計生局表示:

強烈譴責違法傷醫行為,呼籲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違法傷醫事件堅持“零容忍”,嚴懲違法傷醫人員,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尊重醫務人員就是尊重生命,保障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其實也是保障每個患者的生命安全。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切實維護醫務人員正當權益和人身安全不受傷害,肇慶市衛生計生局、端州區衛生計生局將進一步通過法律途徑保障醫務人員安全行醫環境,對無理傷醫者堅決依法追究到底。

最後,

為了重塑互信、共建醫患和諧,

我們倡議:

倡議書:行動起來 共建醫患和諧

2017年8月6日,端州區婦幼保健院發生的一起傷醫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醫務人員的價值在於呵護生命,對醫務人員的關愛就是關愛生命、就是關心自己的生命健康,給醫務人員以關愛是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應有的理念。

為了關愛醫務人員、關愛生命,共建醫患和諧,我們鄭重倡議,請尊重關愛醫務人員!

醫務人員和您一樣生活在芸芸大眾之間,他們用專業知識和行業道德約束著自己的專業行為。但同時,生活的重擔同樣壓在他們身上,醫療任務的繁重已遠遠超出您的想象。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才能讓他們堅守在守護健康的崗位上。無醫可求的直接受害者是公眾,沒有人願看到這樣的局面。

尊重醫務人員,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守法公民的應得應份,希望大家能夠遵守。

  傷害和暴力絕對不應再出現!

  誠源自內心,外化於信,醫患互信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規則。在醫患互信的建設中,法律需要遵守、監管不能缺位、自律是互信的橋樑、關愛是人類的本性。

  我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醫患和諧會盡早到來,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肇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端州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2017年8月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