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果仁自頻道

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讀初中高中的時候,恨不得一天發好幾次動態,把自己的心情,一天的經歷全部都發上去。後來,很少發動態了,只會默默的看別人發的動態,自己一動不動,努力的想了想自己的原因,無非就這幾點吧:

  • 我最要好的朋友在讀高中的時候有一次聊到發動態的事情,說:你沒有必要每天發那麼多的動態,你要是積極正面的事情也就還好,身邊的好友也為你高興,你要是每天把你的不開心,煩惱也放在上面,憎惡你的人只會看笑話,而關心你的人只會更加揪心。我很認同,自此之後,很少發有關情緒的動態,也是,我何必是害人害己呢?

  • 越長大越孤單。我們都長大了,老是發動態顯得有一些幼稚,有一些矯情的意味,所以寧願一個人一天宅到晚也不想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掛在朋友圈給很多人看。

  • 糾結綜合體。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的情況,明明很想發一條動態吧,一會想要怎麼措詞,一會想要不要把某某某屏蔽掉,一會想自己是不是在無病呻吟呢?好吧,花了好長時間終於發出去了,發現沒有人理你,於是,我就把這條動態刪了。久而久之,就很少發了。


做好一件事

昨天上街買東西,聽到一個大媽跟老闆嘮嗑:

老闆問“你家二兒子該結婚了吧?”

大媽說:“結啥呀,分了!”

老闆很奇怪:“前兩天我還看到他倆逛街好著呢,怎麼就分了?”

大媽說:“哎別提了,前兩天因為一點小事他倆拌了幾句嘴,這女孩子就發了個朋友圈,說什麼要分手不要我兒子這樣的男人啊怎麼怎麼的,我兒子看到了氣壞了,說什麼也不跟她在一起了,後來這女孩子後悔再來找,我兒子就是不同意了!”


買完東西,去超市玩,我婆婆遇到一個同事,又聊了幾句天:

同事說:“那個某某,又找了比自己大十幾歲,都七十了的一個老頭子,天天發朋友圈,什麼幸福滿滿,曬什麼三金,倆人還出去旅遊了呢!”

我婆婆說:“不會吧,她老公不是才死了沒多久?”

同事說:“是呀,還沒半年呢,你說其實這也沒啥,想談戀愛就談唄,不過這麼高調好嘛,畢竟還有孩子兒媳婦同時看著呢,都發在朋友圈了。”


有的人呢,是有事沒事就像發個朋友圈,有點好事像炫耀一下,有點不好的事想吐槽一些,誰知道發者無意看者有心,不知道自己在背後怎麼被人議論,甚至就好像那個因為朋友圈分手的小姑娘一樣,她就是後悔也晚了。

而且,有時候發朋友圈,比如說家裡小孩子的照片啊,裡面可能包含有一定的個人信息,如果讓不法犯罪分子別有用心地利用,那麼就有可能帶來危險。

所以,很多人的朋友圈就設置成了三天內的內容可見,或者是壓根就關了朋友圈。

不得不說,朋友圈越來越沒意思了,一打開就是賣三無化妝品,雜牌紙尿褲,高仿假包包,無證美容師等等亂七八糟的內容,現在我也不看了,不得不說,關了朋友圈以後,清淨了許多,剩下時間來看看書追追劇,感覺還是很舒服的。


婦產科女司機

看過一句話: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他發的朋友圈越來越少。仔細想想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一,一個成熟的人,他知道朋友圈就是自己展現給他人的形象的窗口,有的話該說,有的話不該說。

小的時候才會肆無忌憚的想說就說,怎麼想就怎麼說,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但是長大了你就知道,不是所有的話都能說出口的。

比如自己在深夜裡感到脆弱,想發一條朋友圈感嘆一下人生,但是你怕引來別人對你的誤解,以及父母親的擔心,朋友的關照,所以想一想,負面的情緒還是不發了吧。去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玩,想發朋友圈開心一下,但是怕別人說你炫耀,想想還是不發了吧。

所以越長大越孤單,越懂得我該展現怎樣的自己。不是選擇說什麼,而是選擇不說什麼。

第二,朋友圈裡的人越來越多了,各種角色都在你的朋友圈裡,沒有安全乾了,顧忌多了,謹慎多了。

朋友圈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加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較好的朋友,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什麼煩惱的事情都可以放心地發到朋友圈裡,只給那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看。現在親近的,不親近,領導,同事,客戶都在朋友圈裡,我們的顧忌越來越多。

朋友圈不再是自己的朋友圈了,而是所有人的場子。

第三,朋友圈裡不都是朋友,所以我們要處理更多的人際負擔。

我現在平均一週也就2條左右的朋友圈,你呢?多久發一條?


傅一聲

這件事情其實很簡單。

然而這麼多陌生人都能看到你的朋友圈,除了安全隱患外,心裡也會不舒服,誰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給外人看。

其次就是過了這股新鮮勁了。

然而有的會互相攀比,我去了馬爾代夫,另外一個去了迪拜,大家在朋友圈心照不宣的爭奇鬥豔。

還有的會刷屏,曬娃的、炫富的、自拍的、秀優越的等諸多行為,充斥著朋友圈,讓人不禁對朋友圈心生厭惡,很多人因此逐漸脫離了朋友圈的使用習慣。

最後就是有了更大的舞臺。

現在有抖音、知乎、微博等更多的渠道,供人們展示自己。而朋友圈可能剛發一條內容,就被微商們頂過去了,根本無人看到。人們不再需要朋友圈那點少少的認同感了。

不論是視頻、文章、圖片,還是音頻,都有最合適的渠道供人們展示自己。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大V,從這獲利,何樂而不為。


姑婆那些事兒

特別是我此類喜歡動不動發點小感慨的人,好像終於找到了一塊適合於耕種的自留地了,高興不高興都要寫點感悟發一發。而我的親人朋友們也可以通過朋友圈瞭解我的喜怒哀樂,甚至於輕而易舉地得知道我的行蹤,我也很樂意這樣毫無保留地敞開自己。

於是,朋友圈裡憑空多出了各種關係,又有無數剪不斷理還亂的人。

以前可以把自己好看或是難看的照片毫無顧忌地發在朋友圈,逗朋友們開心,任朋友們評說,哪怕是買了件新衣服也要得瑟一番,就算陽臺上開了幾朵花也要拍上九張齊唰唰地發出去。現在不敢亂髮了,怕有人說你是故意顯擺,更怕隨便曬這張臉一個不小心還會惹禍上身。

那些對於生活中各種感想更是省了好多,明明自己是在寫感想,偏偏要有人找個事實來對號入座,以為你在悲天憫人,感傷某個人或是N年前的某段感情。這種無端的猜測殺傷力太大了,沒有誰會願意自尋死路,給自己找些麻煩。

既然朋友圈早已不是純天然的朋友了,既然圈裡那些人早已不是你熟悉得可以任性的人,發朋友圈還有什麼意思?


劍聖喵大師

其次就是快節奏的生活的影響,發朋友圈就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分享給其他人,但是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下我們的生活不再愜意,每天為生活而勞累,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對生活的享受。如果生活全是壓力,那麼誰會將這些分享出去?


牛科技

因為“朋友圈”裡越來越多人並不是“朋友”;

有領導、有老師、有親戚,這些平時看到也許都瑟瑟發抖或者不屑一顧的人,完全沒有分享生活和快樂的願望。



朋友圈更多變成了生活的秀場,秀優越、秀勤奮。

如果有人在朋友圈秀的是罵人的話、傷心的事,眾多吃瓜群眾會據此展開熱烈討論。

來說一句“你看,ta好像一條狗啊。”

真正的朋友,可以陪你披荊斬棘,也可以陪你抱頭痛哭。



你表達開心的時候諷刺,表示難過的時候取笑,表達不再具有意義,就誰也不表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