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老城史话:闲话老城之形胜

渭南老城史话:闲话老城之形胜​张润洲

渭南老城,依山带水,雄踞关中,控东府,扼陇海,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就长安而言它是前哨,就潼关而言它是后方。所以老城垣的修建主要是从军事需要而建。

老城东门至西门约二里,南门至北门不足二里。城内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城内只有一条东西大街,沿街有几条小巷、机关、学校和商铺。城墙周长约八华里。城墙外除东南角高地,四 周均有城壕,西北城壕长年有水。 老城修建在西安至潼关的要道上,南高北低。南部占了明光塬西部高地,且在东南角加修了一个小城,俗称瓮城,其地更高,其势更雄,乃属人工设险进而提高防守功能。北边修建在湭河二阶地,充分利用湭河渭水天然屏障,既控制了制高点,又利于城内取水排水,同时控制住了渭河渡口,是拱卫长安的主要军事要塞。渭南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渭南老城共设四门,均用青砖建有两层城楼,斗拱结构,歇山屋顶,高脊带兽,重檐翘角,高大雄伟。东门曰“引华门”,西门曰“襟湭门”,南门曰“抱丰门”,北门曰“带渭门”。

出渭南城东门约二里许有一天然屏障,俗称凤凰山。乃系明光塬向北延伸至渭河一阶地的一个铧形咀子,高约数十丈,因形若飞凤之头而得名。老西潼公路在其高崖下修一门洞而过,门洞上建有一阁楼,奉敬的文昌君,即称文昌阁,下面门洞叫东梢门。渭南县志清张端著文称“东关文昌阁,是人渭之咽喉”,足见其地形之险要。

文昌阁向西上坡约百米,公路南有“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再往西约五十米有一小村叫花店堡,再西约三百米是东关小学(原将军庙),再西是赵家院至东门,俗称东关街,街两边房屋大都是铺板门面,早年曾是粮、棉、油煤等交易市场,后因渡口西移而冷落。

东关至县衙门口,上世纪五十年代叫东门街,县衙门口至老石桥叫西门街,且设有街长管理。沿大街南边往西城门外有“水泉巷”,城内有“仓后巷”、党校南院、“瑞泉中学”、南井巷。现印刷厂的地方是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再西是南门巷(俗称南窑巷)、郭家巷、新华书店、老商号“同义栈”和“天成永”,西门外是“天顺和”,再西是市政府(即城关镇),老年人称铁旗杆庙。街北由东而西有党校北院、城隍庙、文庙、渭南军分区(解放初是专员公署、渭南卫生院即现渭南中心医院前身)、北井巷、八一机械厂、邮电局。西门外至石桥有“钟盛堂”、“余庆堂”两个中药房。

据渭南老人讲,党校南院是清朝时的仓厫,其西是渭城公园。党校北院是马号、操演场。八一机械厂是岳飞庙。

渭南城由于南高北低,南北城门高差一百多米,由城内大街出南门一直是上坡,且要走一段衚衚路,两边高十几米至几十米,所以老渭南人把南门内东边叫东山子,西边叫西山子,分别都住有几户人家。由渭南老街中心向南望去,确如在高山之上。东山子东北方有一条小沟,沟北有高地,住有姓秦的一户人家,故将其叫秦家岭(原教育局后院即在此崖下边)。此地亦是渭南城内最高点。由南井巷而南三百米有一条小路弯曲盘旋而上,约百米方达其地。

西山子村北边面南,有一座古庙叫“梓童观”。渭南人说“先有梓童观,后有渭南县”,可见其历史之久。后来是东关小学分校,即育红学校的前身。城内老户人戏说“渭南城,大又宽,一座秦岭两座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渭南县机关逐渐西移。七十年代中期,新修湭河桥,老城改造,才成目前的现状。

老城外有几个村,对城防作用很重要,这里顺便一提。东门外文昌阁上面高塬上有一个村叫书院堡,城东南角瓮城下的崔家堡,城西南角的城南堡均是拱卫渭南的重要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