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163家P2P「爆雷」 未來只有大平台能生存?

【綜合】大陸P2P網貸平臺行業正迎來新一輪大調整。老闆跑路、員工舉報等戲碼,一遍又一遍在P2P網貸平臺行業上演。6月以來的50天內,已有163家P2P網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老闆跑路等問題。問題頻發,未來p2p平臺將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236家P2P網貸平臺“爆雷”

中新網報道,運營4年有餘的銀豆網18日公告,實際控制人李永剛失聯,資金暫無法兌付,已由CEO向公安機關報案。就在16日,永利寶剛剛通過多個渠道發佈聲明稱,平臺董事長和CEO雙雙失聯,請投資人報警維權。

包括老闆失聯在內,業界把網貸平臺出現兌付困難、平臺清盤、經偵介入等各種情況的現象稱為“爆雷”。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有236家P2P網貸平臺相繼“爆雷”。其中,有163家是在6月以來的50天內“爆響”,平均每天約3.26家。

2015年下半年,P2P網貸平臺曾經歷一次大洗牌。當時,山東在7個月內爆出問題平臺148家,排行第一;廣東爆出問題平臺104家,佔據第二。

今年6月以來的這波調整,在地域上出現了不一樣的特點。163家問題平臺集中在浙江、上海、廣東三地,數量分別為55家、51家和27家,佔比超過80%。而山東僅有1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與三地P2P網貸平臺數量較多、民間資本活躍、投資者眾多有密切關係。

最近P2P網貸行業怎麼了?

北京央廣網報道,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葉大清表示,近期出現風險事件的網貸平臺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類型的問題平臺數量佔比約80%,存在自融、假標、活期、有資金池等不合規行為,這些行為往往也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的行為,這些平臺其實不能算是真正合規的P2P,可以說是假P2P。第二種類型的問題平臺佔比10%左右,這些平臺貸款端或說資產端的風險控制能力比較薄弱。第三種類型的平臺問題主要是期限錯配,最近因為投資人的退出而有一些流動性的危機。

而這三種情況又為什麼會聚集到6、7月這個時間點上一同出現?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過去幾年網貸的行業規範沒有完全到位,陸續的清理整頓使得更多問題平臺暴露是原因之一。在他看來,網貸市場這些年存在一些基礎不牢、監管和行業自身風控不到位的問題,雖然大量平臺不斷湧現,但時間長了必然有一部分平臺會出問題。

中國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中國在運營P2P網貸平臺共2835家,主要分佈在廣東、北京、浙江和上海地區。四個地方共有1720家在運營P2P網貸平臺,佔全部在運營平臺60.6%。

2007年,P2P網貸模式被引入中國,到2012年底,全國P2P網貸平臺達148家。此後,P2P網貸行業進入高速擴張期,2015年底已突破3400家,投資者人數從不足20萬飆升至近300萬。

到現在,中國P2P網貸用戶已超5000萬人,人均投資金額22788元人民幣,主要分佈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與平臺分佈高度重合。

這一輪P2P網貸行業的整頓始於2016年8月,監管部門制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對P2P網貸行業的監管細則。同年10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下文開始專項整頓。經過兩年的專項整治,業內普遍認為,P2P行業的存量風險已經得到很大程度化解,監管部門近期也將清理整頓的最後時間延長至2019年6月底,以緩釋清理整頓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備案工作延期實際上是給予了P2P網貸平臺更多的整改時間。一旦備案完成,P2P網貸平臺將大量減少,劣質平臺被清退出市場,有助於行業良性發展。

一些資深的網貸行業研究人士表示,從前倒掉的平臺幾乎都是惡意的、騙錢的,這次卻危及了一些正常經營的平臺,和目前嚴監管之下的金融大環境也有關係。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高傑英分析:“投資本身有風險,另外從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看,錢多了自然違約率就少,大家都能週轉得過來,錢少了違約率就高,本身現金流不是很充分的企業、平臺受不住衝擊就‘完’了。如果前面是一種信用危機,比如詐騙,那麼後面更多的是一種流動性風險,把錢投出去後流動性不是很強,現在P2P平臺大家又比較擔心,沒有後續的錢跟進來,原來的人到期了可能就要把錢取走,流動性吃緊所以兜不住了。”

葉大清表示,廣州、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明確的網貸機構退出程序,良性、有序的清退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更好保護投資人利益。

50天163家P2P“爆雷” 未来只有大平台能生存?

宜人貸是中國知名的在線P2P平臺,主要為城市白領人群提供個人信用借款與理財諮詢服務,一些業內人士稱其為靠譜平臺。圖為宜人貸2015年12月18日在紐交所上市。(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本不該存在”P2P未來將何去何從?

上海澎湃新聞報道,“P2P本來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行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教授、EMBA授課教師李若山表示,“金融是一個特殊行業,需要嚴監管,比如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準備金、流動性和資本充足率都有嚴格約束,不允許資金錯配。而P2P行業處於監管真空中,很多P2P企業宣傳用大數據、雲計算做風控,是金融科技企業,然而實際上毫無風控措施,在風險面前不堪一擊。”

李若山表示,金融的本質就是槓桿、信用和風險,而信用這一點,P2P網貸是無法實現的。

“P2P網貸是缺乏信用基礎的,最直接的是,通過網絡,看不見、摸不著,怎麼了解借款人的資信狀況,怎麼在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建立信用?投資者往往關注的是利息,而不是借款項目真實性。”李若山說。

除了信用無法建立之外,李若山認為,P2P企業不按照國家規定,總搞“資金池”、打擦邊球,成為遊離於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所以成為了暗藏風險的法外之地。但反過來說,如若按照銀保監會的要求,P2P公司完全做成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的模式,不對老百姓兜底兌付,那麼P2P理財根本無人問津,老百姓還是會選擇正規金融機構投資。

李若山認為,接下來,不合規的P2P公司退出市場,監管部門會不斷探索更新的監管方式,市場會逐漸好轉。但最重要的是,監管部門要像對銀行、信託、證券監管那樣,規定時間進行檢查,對其風險進行審計,並用上現場監管手段,防微杜漸。此外,需勒令不再新增機構,禁止從業機構設立資金池、搞資金錯配,並儘量清理不良資產,實現良性兌付,對投資者有個交待。

彭凱則表示,在這一波大浪中,不管是從業機構、網貸用戶還是監管,都能明顯地感受到,這個行業在面臨外部衝擊時呈現出的孱弱。所以,未來能生存下去的,絕對應該是大平臺,流動性管理能力強、風險控制能力已相對穩定。“小而美”這種東西就是精緻的水晶杯,稍碰即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