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长平之战该放走降卒,让其恢复实力,然后继续和秦国为敌吗

战国是大争之世,世人皆有争心,文臣武将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武将中最耀眼的一颗无疑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东方六国的噩梦,广为人知的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梁启超做过统计,战国时期死亡的军士200万人,白起一人就杀了100万,姑且不说是否完全准确,单是这大概的比例就足以看出恐怖。后世之人多诟病这位将军的做法,让我们来解读一下白起的一生。

白起长平之战该放走降卒,让其恢复实力,然后继续和秦国为敌吗

秦昭襄王十二年,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继而图谋天下的战略,名将成了秦国迫切需要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继位之后继续贯彻商君的变法强国政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以其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我们翻开白起的简历,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同韩、魏、东周联军展开战争。此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

公元前292年,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

前279年-前278年,白起率秦军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别都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重创楚军。

公元前273年,白起、魏冉率秦军在韩国华阳一带同魏国、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魏赵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

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军攻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此战斩首韩军5万人。

前262年-前260年,白起率秦军于赵国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

正是凭借这些战绩,白起成了东方六国挥之不去的噩梦,导致六国一听闻是武安君白起挂帅,全部仓皇出逃,不战而败。

白起长平之战该放走降卒,让其恢复实力,然后继续和秦国为敌吗

白起一生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长平之战是他的巅峰,也是他被后世史学家诟病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过程,再讨论他的做法是对是错。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但是在秦军的攻势下还是很快溃败,廉颇分析敌我优势,改变策略,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更换掉廉颇,改用赵括,从来打仗最后打的都是消耗,是钱,赵国的国力此时比不上秦国,而廉颇是防守型将军,即使能守住,国家也没粮食供给,最后还是死,赵括年少成名,少年英雄,而且是名将赵奢之子,于是赵王选择了他。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

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

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他亲赴河内督战,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一国之君的秦昭王亲自运粮督战,可见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这也是最后白起所为的原因,以全国之力才赢了这场战争,就这么把几十万投降的士兵放走,然后让他们恢复好了继续和秦国对战吗?即使是以秦国如今的国力,也不足以再来一次长平之战。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45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也是史书所记,还有一种说法或者猜测是白起写信给秦昭王和应候范睢,但是他们两个人一直不回信,白起猜到了他们的意思,这个屠杀的恶名要丢给他,白起思虑再三,四十万降卒每天消耗的粮饷太多了,如果把他们放回去,他们过一段还会重新武装起来和我们打,于是决定设计坑杀掉,以绝后患。

白起长平之战该放走降卒,让其恢复实力,然后继续和秦国为敌吗

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乘胜灭掉赵国,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无论是范睢还是李斯,为了自己能够始终独占鳌头,都会给竞争对手下扳子,如范睢对白起,李斯对蒙恬。

过了几个月,秦昭王又想灭赵了,但是白起正生病,派其他将领领兵,损兵折将,秦昭王又找白起,白起不想去,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白起不去,过了几个月,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最后拔剑自刎,一代战神,最终陨落。

白起长平之战该放走降卒,让其恢复实力,然后继续和秦国为敌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军事上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声震天下,政治上却不能对付应侯范睢给他制造的祸害。

武安君军事作战特点如下: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十则围之,就是说要有数倍到十倍的兵力才能围困敌军,但是白起利用地形,诱敌军到特殊地形,以和敌军相等的兵力就做到了围歼。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司马迁本人对秦国,对白起都是厌恶的,连司马迁都不得不承认,武安君,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秦国能从西陲小国变身为超越东方六国的大国,并鲸吞六国,平定天下,除了几代君王的英明,更离不开两个人,商鞅和白起,商鞅和秦孝公通过变法使大秦从弱小走向强盛,白起将这种强盛最大化,并打残了和秦国军事实力相当的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家军事强盛,而且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楚国国土面积大,兵多将广,齐国也是富庶之国,虽不如秦国,但合起来秦国也没办法,白起横扫之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秦国抗衡。

历史评价:

毛泽东:"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

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