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長平之戰該放走降卒,讓其恢復實力,然後繼續和秦國爲敵嗎

戰國是大爭之世,世人皆有爭心,文臣武將都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武將中最耀眼的一顆無疑是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東方六國的噩夢,廣為人知的是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梁啟超做過統計,戰國時期死亡的軍士200萬人,白起一人就殺了100萬,姑且不說是否完全準確,單是這大概的比例就足以看出恐怖。後世之人多詬病這位將軍的做法,讓我們來解讀一下白起的一生。

白起長平之戰該放走降卒,讓其恢復實力,然後繼續和秦國為敵嗎

秦昭襄王十二年,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繼而圖謀天下的戰略,名將成了秦國迫切需要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繼位之後繼續貫徹商君的變法強國政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以其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我們翻開白起的簡歷,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前279年-前278年,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

公元前273年,白起、魏冉率秦軍在韓國華陽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萬。

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軍攻佔韓國陘城等9座城邑,此戰斬首韓軍5萬人。

前262年-前260年,白起率秦軍於趙國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

正是憑藉這些戰績,白起成了東方六國揮之不去的噩夢,導致六國一聽聞是武安君白起掛帥,全部倉皇出逃,不戰而敗。

白起長平之戰該放走降卒,讓其恢復實力,然後繼續和秦國為敵嗎

白起一生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長平之戰是他的巔峰,也是他被後世史學家詬病的地方,我們先來看看這場戰爭的過程,再討論他的做法是對是錯。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但是在秦軍的攻勢下還是很快潰敗,廉頗分析敵我優勢,改變策略,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這也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要更換掉廉頗,改用趙括,從來打仗最後打的都是消耗,是錢,趙國的國力此時比不上秦國,而廉頗是防守型將軍,即使能守住,國家也沒糧食供給,最後還是死,趙括年少成名,少年英雄,而且是名將趙奢之子,於是趙王選擇了他。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

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一國之君的秦昭王親自運糧督戰,可見這場戰役的重要性,這也是最後白起所為的原因,以全國之力才贏了這場戰爭,就這麼把幾十萬投降的士兵放走,然後讓他們恢復好了繼續和秦國對戰嗎?即使是以秦國如今的國力,也不足以再來一次長平之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也是史書所記,還有一種說法或者猜測是白起寫信給秦昭王和應候範睢,但是他們兩個人一直不回信,白起猜到了他們的意思,這個屠殺的惡名要丟給他,白起思慮再三,四十萬降卒每天消耗的糧餉太多了,如果把他們放回去,他們過一段還會重新武裝起來和我們打,於是決定設計坑殺掉,以絕後患。

白起長平之戰該放走降卒,讓其恢復實力,然後繼續和秦國為敵嗎

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乘勝滅掉趙國,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無論是範睢還是李斯,為了自己能夠始終獨佔鰲頭,都會給競爭對手下扳子,如範睢對白起,李斯對蒙恬。

過了幾個月,秦昭王又想滅趙了,但是白起正生病,派其他將領領兵,損兵折將,秦昭王又找白起,白起不想去,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不去,過了幾個月,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最後拔劍自刎,一代戰神,最終隕落。

白起長平之戰該放走降卒,讓其恢復實力,然後繼續和秦國為敵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軍事上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政治上卻不能對付應侯範睢給他製造的禍害。

武安君軍事作戰特點如下: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十則圍之,就是說要有數倍到十倍的兵力才能圍困敵軍,但是白起利用地形,誘敵軍到特殊地形,以和敵軍相等的兵力就做到了圍殲。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司馬遷本人對秦國,對白起都是厭惡的,連司馬遷都不得不承認,武安君,的確是當之無愧的戰神。

秦國能從西陲小國變身為超越東方六國的大國,並鯨吞六國,平定天下,除了幾代君王的英明,更離不開兩個人,商鞅和白起,商鞅和秦孝公通過變法使大秦從弱小走向強盛,白起將這種強盛最大化,並打殘了和秦國軍事實力相當的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家軍事強盛,而且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楚國國土面積大,兵多將廣,齊國也是富庶之國,雖不如秦國,但合起來秦國也沒辦法,白起橫掃之後,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和秦國抗衡。

歷史評價: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