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诸葛亮躬耕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gaosheqin


我可以告诉你,很重要!

这不单单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而是捍卫历史和篡改历史的斗争、保护文物和破坏文物的斗争、正义和邪恶的斗争。

一、保护文物VS 制造“文物”

1、2008年“襄阳说”领军人物——潘正贤说“让河南南阳卧龙岗所谓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并鼓吹火烧卧龙岗(见天涯论坛)。

2、1990年前,襄阳隆中是“瓦庐”,之后仿照南阳卧龙岗改为“草庐”;2016年,襄阳修建【卧龙古镇】,明显的制造文物——这是襄阳的造假。

3、2007年,南阳卧龙岗重修古柏亭,有《重修古柏亭碑记》为证——这是南阳的保护。

二、捍卫历史VS 篡改历史

1、岳飞北伐时,曾在南阳武侯祠撰写《出师表》,岳飞在“跋”中自述“过南阳”而作。可是襄阳复制后竟然删除“过南阳”这个自述。

2、2000年前后,襄樊市长五上北京,拜访人教社……结果2003年人教版教材注释《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南阳”为“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言外之意,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我的妈呀,

(1)《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南阳,洛阳南七百里(汉制)”,这说明东汉、三国“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城(宛,今河南南阳)。人教版怎么断定“南阳”是南阳郡呢?

(2)退一步讲,“南阳”指南阳郡,它怎么能在“今襄阳一带”呢?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樊城、隆中属襄阳郡,枣阳、襄阳区属义阳郡。这说明“南阳”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3)退一步讲,诸葛亮之“南阳”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前的南阳郡。南阳郡面积46000万平方公里,2003年襄阳区面积2000平方公里,襄樊市1.9万平方公里,襄阳区、襄樊市不怕被撑死了?

3、襄阳诸葛亮学术研究会会员、“襄阳说”专家余鹏飞说(1)“以向宛洛”出自《出师表》(其实是《草庐对》)(2)博望坡在新野以南,即今襄阳境内(博望坡在南阳北,今南阳方城县境内。

4、“襄阳说”祖先——习凿齿通过“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汉晋春秋》)和“襄阳有孔明故宅”(《襄阳记》)把诸葛亮说的“南阳”、“躬耕”、“草庐”偷换成“襄阳”、“住过”、“宅院(即砖瓦房)”。“襄阳说”奉习凿齿为神灵,说白了把《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给否定了。

5、某襄阳专家说最早记录躬耕地的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出师表》被否定了)

三、学术正确研究方法、逻辑VS 错方法、神逻辑

1、前提——“躬耕于南阳”VS “隆中对(躬耕隆中)”

2、史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VS 以习凿齿以后的史料、《三国演义》

3、诸葛亮是否承认襄阳郡——承认VS 不承认(自我否定)

4、“南阳”能否指宛——可以指宛VS 不可以指宛

5、诸葛亮“草庐”——草庐VS 宅院

6、神逻辑(1)隆中属于南阳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2)隆中就在襄阳,南阳别嚷嚷了(以“躬耕隆中”为前提)(3)诸葛亮老师、老婆、朋友都在襄阳,所以躬耕地在襄阳(躬耕于襄阳——诸葛亮)(4)南阳郡≠今南阳,所以躬耕地不在今南阳(惊天地泣鬼神)

四、正义VS 邪恶

1、2016年湖北襄阳宣传部微信公众号“汉水襄阳”骂南阳卧龙岗、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是“李鬼”,结果被批评,襄阳隆中也受到质疑。可是,汉水襄阳、襄阳宣传部、襄阳政府、襄阳隆中装哑巴,襄阳专家集体沉默。

2、南阳政府说加强合作,打造三国旅游。


断鹰攀崖


我觉得回答问题要客观公正,多多相信历史地理学家的论断,比如司马迁、习凿齿、谭其骧等等名家的史记记录和论断,普通民众多要虚心学习研究。

这个问题,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汉代归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划归襄阳。汉代的荆州治所在襄阳,现在的南阳市区范围即是汉代的宛城(汉代南阳郡治所在),古南阳不等于宛城,即古南阳不等于现在南阳市,古南阳的范围的确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现在很多地方划归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随州、枣阳、襄阳县、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区域犬牙交错,不断变化,故出现了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后属襄阳的论断。古今地名对比一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1990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为了不想让南阳民间对这样的争论再继续下去,欣然题词,大意是“诸葛亮躬耕地于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的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后遂属襄阳”,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发表在《文汇报》。南阳民间人士提出不同意见,谭其骧致信《南阳日报》主编、文化权威,南阳市著名作家周熠,说旅游和历史研究不同,要尊重历史真相,南阳现在有元明清古迹,可以发展武侯祠纪念地。目前为止周熠和南阳方面没有回应,官方和文化名人对正确主流躬耕地注释的隆中的认可。

1996年5月28日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们在北京开相关专题会定论(网可查,这是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现还想推翻此者去找这些专业人士)在今襄阳市郊的隆中(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二十里处)并由中央广播台广泛宣传了,这基本成了官方的观点。

不是襄阳人在争,是历史记录传承有序,文化名人在客观的肯定诸葛亮躬耕地隆中。这里专门挑选有代表性的人物题词注释,再重复交代一下隆中的历史和名家注释题词图片(比如国家领导人和历史地理学家,文化巨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教授方北辰(具体可以搜搜视频看看)也明确指出具体位置,图片供大家欣赏欣赏,简单明了,更加有说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具体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明辨。











风度飘飘hr


关于躬耕地的争端主要为了申张正义,明是与非!特别的涉及历史必须弄清真相,必须与歪曲历史者做斗争!篡改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历史真相是什么?拿史书为证。首先,南宋以前根本没有“躬耕地之争”,甚至没有“躬耕地”这一名词。从西晋开始,所有史料都只提到“隆中是诸葛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邓县”!反观卧龙岗,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过卧龙岗!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过诸葛亮与宛有关!这就是史实!否认这一点就是篡改历史!

其次,卧龙岗和“躬耕地”这一名词只到元代中期才发明出来。而躬耕地之争也是从元代才开始,元明两代“卧龙岗说”才有了市场。而即使如此“隆中说”也没有完全否认。在明宣宗时期,朝廷下旨 “(隆中)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而明正德二年,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可见在明朝,朝庭也认可隆中是武侯草庐故址,隆中之外的“亮庙”不过是“异端淫祠”。

第三、到了清代,某些文人开始和稀泥,提出“家在隆中、躬耕卧龙岗”可笑言论!即使如此。“隆中说”仍然占上风,如《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又如康熙大学士李光地在他的书里把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刘备的对答命名为“隆中对”,其后内阁学识、礼部侍郎、进士蔡世远、礼部侍郎、进士卞永誉、雍正年间进士雷宏都在他们的著作中将“对答”命名为“隆中对”。而直到100多年后清嘉庆年间进士张澍在所编《诸葛忠武侯文集》中,才将“对答”冠以《草庐对》篇名。而这到了某些南阳人嘴里变成了所谓《草庐对》是“对答”原名的证据,却对100年前早已存在的“隆中对”视而不见。

到当代,诸葛亮躬耕地本来更加清晰。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也明确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卧龙岗是“武侯祠”这一个纪念性名胜。

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 “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

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认定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由南阳博物馆印刷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由此可见,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就是包括南阳人在内的的普遍共识。否认这一点就是篡改历史!而之后某些人为了地方利益推翻以前承认的共识,挑起“躬耕地之争”!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在过去1800年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史料敢否认诸葛亮和隆中之间的关系!而卧龙岗说从元代才出现,而且一直都存在争议。这些都是包括南阳市政府在内都承认的史实!想否认历史,想篡改历史,1800年的史料就是最大的障碍。这其中就包括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南阳博物馆印刷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


飘逸的历史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豫宛卧龙


躬耕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揭开这个千古谜案,还原其历史真相,为子孙后代树立正确的史观,是我们的责任:。


在这里我想为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躬耕地的最新进展。希望对襄阳,南阳二地之争有所帮助。襄阳,南阳双方都认可的唯一一条,就是《蜀记》所载,刘弘至隆中,命太傅掾李兴,为诸葛亮撰写祭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及登隆山远望,诸葛之故乡。"等。这里面有两个名字(隆中,隆山,,一个位置(沔之阳)。襄阳说隆中,南阳说沔之阳。我们只需找到“隆山",问题就迎刃而解。襄阳有记载的有阿头山,万山,不存在隆山。南阳有卧龙岗,也不存在隆山。难到两个都不是躬耕地吗!那隆山到底在哪里呢?




且看被称为我国词典鼻祖《尔雅,释山》中记述:“宛中,隆"。宛中指宛城一高低适中的隆起地,称谓隆。由于其享有盛名的特定地形地势,被《尔雅》词典所收录于《释山》篇。故称隆山。例如同书记载:“河南,华"。就是黄河南边的西岳华山。又如“河东,岱″。指黄河以东的东岳泰山,主峰为岱山。由此可见南阳卧龙岗的前身,就是隆山无疑。站在隆山上,方可看到诸葛之故乡。


千万千千万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争议,凭着“主权在我,共同开发”的原则。诸葛亮躬耕地确切地点,中国最权威的学者和教科书已经得到定论。在此,我们只是在网络进行再探讨探讨而已,襄阳南阳两地没有必要大伤和气。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句话,成了南阳人有力依据。晋朝历史学家也说躬耕南阳。诸葛亮说的南阳和晋朝大历史学家说的一致,都说是南阳。但是,晋朝历史学家后面又说:“亮家宅,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以,南阳人说诸葛亮躬耕南阳,襄阳人完全承认。既然诸葛亮于晋朝习学者说的一致,那么躬耕南阳就是指南阳郡莫属了。

亮家宅,就是诸葛亮住的地方。南阳邓县,当然是南阳郡,只有郡才能管理县。襄阳城西,就是指的襄阳城池以西。如果这个定位再不准确的话,那就没有更准确的说法了。

汉代实行郡县制,南阳邓县就是指南阳郡邓县。襄阳值得幸运的是,河南邓县没有象南阳那样造出个隆中出来,如果河南邓县再节外生枝造个隆中,那襄阳更是苦笑不得了。襄阳人民在此感谢河南邓县人民,没有给襄阳人民添乱。

据《蜀记》记载,太师博:‘’天子命我,于河之阳,及登隆山远望,乃孔明之家也!‘’

河之阳,南阳人解释成汉江以北,此乃滑稽之谈。学过《易经》的人都知道。五行金木水火土中说,北方五行属于水,南方五行属于火,东方五行属于木,西方五行属于金,中间五行属于土。南方五行属于火为阳,河之阳就是河的南边,所谓南阳南阳是也。河之阳,就是指的汉江以南。并不是有些不懂易经的人说的“河之阳”为北方,在汉江以北的误解。

隆山就是隆中山,南阳卧龙岗就是土坡,山丘都称不上,怎么能称乎为山呢?登隆山,一堆土坡还能说登吗?登隆山远望,土坡能远望乎?


南阳邓县隆中

魏延是河南南阳桐柏县人,却不是诸葛亮知己。而襄阳杨仪虽然没有魏延有才,却被诸葛亮任命参谋长一职。马谡马良,襄阳宜城人,也是诸葛亮军中密友。从军中人际关系来看,诸葛亮于宛城一带人没有真挚朋友,却于襄阳人密切来往。

襄阳有隆中,水镜庄和黄家湾,这一系列地名与人物传记,都于诸葛亮躬耕南阳邓县隆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南阳卧龙岗有水镜庄和水镜先生吗?有黄家湾黄月英吗?只造个卧龙岗是没有说服力的,诸葛亮后人家谱有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记载。


gaosheqin


这事太重要。亮讲于南阳,南阳人一看,好,就这句!于是卧龙岗出名了。

襄阳人不服。明明是在咱城西二十里,亮也不说清楚,咱这广告词得多少才说得明白,但和南阳争一下,似乎广告效果更好,于是争议出来了。

南阳人聪晌啊,这家伙,多好的机会。敢紧上啊,争的越激烈越好,多好的广告。

争议第一目标,全国皆知,最好参与,然后来个请国人评说,亮在那玩大的,种的是小米吗,来个五日评游,从襄阳到南阳转一圈,,回去继续网上交战。

襄阳南阳人,白天数钱,晚上愉快地开战。

所以说,这话题得争上一万年,襄阳南阳必需組建争议委员会,提高争议水平,争取十年内完成第一目标。

同时,积极学习亚洲各国语言,把争议扩展到亚洲各国,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建改在襄阳南阳交界处共同组建辩论委会,设辩论大厅,每四举办论战,对参战的亚洲各国朋友提供平台。每日重奖第一名。让辩论长期,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山五湖一日游


南阳人说襄阳市由襄樊市改名字而来,从而攻击襄阳市为争诸葛亮而改名,就可以看出南阳人不珍重历史,谁不知道襄阳的地名是一直存在的,襄樊市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把襄阳城区和樊城区合并后的名称,而归襄阳地区管辖,还有襄阳县也一直存在,地市合并后又叫襄阳市,现实的存在,南阳人都在歪曲事实,可以想像南阳人?


手机用户58517162444


这个争议其实是被两地网友给带偏了方向。

中国人骨子里崇尚中庸之道,做事极少走极端。从古至今,由内政到外交莫不是如此。用网友经常使用的一句话叫打太极。

对于两地政府的决策层,我相信智慧绝对不会比普通人低,再次也处于同一水平。这种借争议来炒作的事情,我相信他们绝对不会明白。我过政府常做的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对外事项可能会招致内部人民的不满,但是确实当下最好的选择。

关于诸葛亮到底在哪儿隐居的争议,两地决策层因经济利益合伙来演双簧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争议更容易引起热点,更容易火。总比尘埃落定之后籍籍无名要好。而且保持争议对两地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两地都能从中受益。所以政府层面更可能是故意借机炒作,从中渔利。

至于民间层面,因为那么一丢丢的虚荣心,肯定会争得面红耳赤,撕破脸皮。但是这样是政府层面所乐见的。因为这就是热点啊!!

诸葛孔明在哪?南阳?襄阳?管他呢,钱才是最重要的,政绩才是最重要的!


梅延文


诸葛亮在哪里躬耕?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又说过曹操“困于南阳”,曹操困于南阳的南阳是指宛城无异议。可见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就是指宛城。诸葛亮自己说的不算难道你襄阳人习凿齿说的算?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躬耕南阳,襄阳你还蹦哒个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